脸谱(Facebook)提交IPO文件成为了2012年初全球投资者和网民的焦点。2月4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将Facebook搬上封面。封面文章的英文标题是A fistful of dollars,意即“一大把钱”。
同时,A fistful of dollars也是美国西部影片的经典之作《荒野大镖客》的英文名。该片出品于上世纪60年代,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墨西哥小镇上的故事:一位大镖客来到该镇,看到镇上居民被两大私枭弄得家破人亡。大镖客因正义出手,令两派火并,把镇上的恶势力消灭。
还有人认为,A fistful of dollars,是a facebook full of dollars的谐音。
早报现将《经济学人》本期封面文章呈现,以飨读者。
除了持有Facebook约28%的股权,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还控制着另外30%股票的代理投票权,是这家拥有8亿用户的公司真正的“总统”。
一切起源于一个玩笑。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网上贴出了哈佛同学的照片,让用户评论谁更热辣。8年后,Facebook成为了全球“最热辣”的公司之一。2月1日,该公司宣布计划IPO(首次公开招股),估值750亿至1000亿美元。这非常了不起。投资者竟然相信,这家由一名27岁的高傲年轻人执掌的公司比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更值钱。他们疯了吗?
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
未必如此。Facebook很快就将吸引10亿用户,即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
去年,Facebook营收37亿美元,盈利10亿美元。这数字对其估值难有说服力,但依然有不少理由可以证明Facebook经得起这种炒作,它找到了一种新方式,可以驾驭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天生热衷社交,而Facebook则使其变得简单。在网上,害羞的人会变得更外向。无论是年轻人、出门在外的人,还是终日忙碌的人,都发现Facebook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渠道。通过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无论你是躺在床上,排队等公交车,或是假装工作,都可以与朋友保持联系。你可以在上面寻找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分享图片,组织聚会,甚至告诉他们你对乔治·克鲁尼最新电影的看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Facebook,它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那些注册的(这是免费的)用户得以接触到更大的圈子。如果不用Facebook,会被他人排斥。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反馈回路,让Facebook在许多国家成为最大的社交网络。全球网民七分之一的上网时间花在了Facebook上。它在一些富裕的国家增速可能已经放缓,考虑到已然十分庞大的规模,这一点也不奇怪。在例如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它的增速依然很快。
商业前景依然不错
1000亿美元的估值肯定不便宜,但其他科技巨头的市值更高:谷歌1900亿美元,微软2500亿美元,苹果4250亿美元。
Facebook商业前景依然不错,原因有三:
首先,Facebook对用户知根知底。它还不断地通过新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最新推出的“时间线”(Timeline),鼓励用户创造在线生活库。Facebook通过挖掘用户数据来了解用户的偏好,然后发布吸引眼球的精准广告。去年,Facebook超过雅虎,成为美国在线显示广告市场的领跑者。
第二,Facebook是最强大的社会营销平台。很少有什么推销口号能比得上来自朋友的推荐,也正因此,Facebook上数以亿计的联系渗透到各个层面,从购买音乐到政治投票,无所不包。就像年轻人一样,企业也会发现自己不用Facebook就落伍了。社交化电子商务才刚起步,根据Booz测算,去年有50亿美元的商品通过这一渠道成交。
第三,Facebook正成为全球的网络护照。在如此多的人实名注册了Facebook账号后,一些公司开始将Facebook账号作为认证用户的工具之一。Facebook甚至还创造了在线货币,Facebook Credit。
隐私担忧
这是Facebook的优势,但还有两件事情值得担忧。
第一,刚起步的企业转身成为巨头,管理上将遇到挑战。Facebook只有3200名员工,不少人在账面上将成为百万富翁。如何激励这群VIP(Vesting In Peace)硅谷对这种持有大量股票坐等变现的员工的简称或许能解释为何扎克伯格迟迟不肯上市。
在上市获取数十亿美元后,Facebook还将增加更多员工与服务。它已经推出了一种Email服务,并说服其他数百万第三方网站添加了按钮和链接,以便Facebook用户分享信息。它今后难免还会增加在线搜索功能,加剧与谷歌间的竞争,谷歌已经将社交网络Google+的信息纳入了搜索结果中。
谷歌已经从“受欢迎的”转身为“开始盈利的”公司。虽然Facebook提到了新的营收来源,但其依然很危险地依赖于显示广告。(编注:Facebook目前的广告收入占比超过80%。)而且Facebook吸引用户与靠用户赚钱这两者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Facebook最有价值的资产正是这些用户心甘情愿奉上的个人信息,但是将这些信息转变为金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隐私担忧。大多数用户并不清楚Facebook了解他们多少。如果用户开始意识到这是滥用他们的信任,他们会默默离开。
社交界的“洛克菲勒”
另一层担忧也因此而起这不仅仅关系到投资者。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迫使Facebook每两年提交一份报告,对其隐私政策和措施进行外部审计。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如果Facebook、谷歌和其他互联网巨头将默认设置从“允许搜集用户信息”改为“不允许”,情况将会变得好一些。
往更深一步说,还有反垄断。科技行业垄断者的日子不好过。一方面,科技行业创造垄断者的速度快于任何行业(还记得AltaVista或者Myspace么?),另一方面,网络效应成就了垄断。没有哪个社交网络能与Facebook相提并论,而它很快将有足够的财力收购潜在竞争者。许多公司感觉到,除了与它交易别无选择,也有些公司已经开始表达不满。
目前而言,让Facebook自由发展更为合理。只要有更好的选择,用户就会转投别处,Facebook与谷歌的战斗才刚刚打响。如果两家公司中任何一家靠用户信息牟利,都应受到惩罚。正如微软一度与反垄断者对峙,新兴网络巨头也会走到这般田地。看起来谷歌不久之后将面临欧洲当局的调查,Facebook有一天也会如此。(编注:谷歌在1月底宣布调整隐私政策,将用户在其Gmail电子邮件、搜索内容和视频网站YouTube观看的视频等各项服务的个人信息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全面地掌握用户的使用偏好。由于这项措施为默认设置,用户无法关闭,结果招致业内批评。欧盟隐私监管机构已要求谷歌暂停上述计划的实施。1月31日,谷歌主动致信8位美国国会议员,为其隐私政策调整进行辩解,表示自己的搜索等很多服务无需通过账户登录也可正常使用,因此不存在侵犯用户隐私问题。2月1日,微软公司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及《今日美国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上,刊登大幅广告劝说谷歌用户改投微软。)
电影《社交网络》已经落幕,但Facebook的好戏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