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是硅谷时下流行的“黑客马拉松”(Hackathon)的始作俑者。一大群编程者聚集在一起开发产品模型,最后由团队共同评判这些产品。迄今Facebook许多最为成功的产品都出自“黑客马拉松”,例如时间线(Timeline)、聊天、视频和移动开发框架等。Facebook也面向第三方的应用和游戏开发者举行“黑客马拉松”—它通常需要一整天,在Facebook总部面向访客的开放式大会议室里举行。马拉松全程会间隔若干场30分钟左右的演讲,由Facebook工程师和开发者关系经理进行,这算是一阵短暂的调剂和休息,接下来又是疯狂的埋头代码。

而疯狂的黑客精神也体现了社交网络的基本原则:行动至上、保持开放与协作共享—从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到人的所有社交、个人与商业世界,以及个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联系。让信息更符合人们需要地流动—通过人际网络,并产生智慧。

在接受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查利·罗斯(Charlie Rose)访问时,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迪伯格(Sheryl Sandberg)用一句话来概括Facebook的愿景:“从群体的智慧到朋友间的智慧”(From wisdom of crowds to wisdom of friends)。桑迪伯格曾经做过克林顿政府萨默斯财长的助手,谷歌的首席运营官,AdWord的创造者。

但至少现在,Facebook的这些愿景—无论是“朋友间的智慧”还是“让更多人发出声音,让更多人得到鼓励”都未必是用户行为的真正反映:被扎克伯格更看重的“停留时间”更多是社交游戏消磨时间、互相品评照片、分享音乐电影片段或者是家庭主妇采购心得体验的工具,只有3.4%的Facebook用户接受过大学教育。而这些不但与当初的哈佛校园相去甚远,甚至与智慧和信息的新传播路径关联更少。

虽然离过度标榜的理想有点远,但它让Facebook获得了通过社交网络“统治”世界的工具:人们通过它玩农场游戏;用Facebook的沃尔玛组件选择购物地点甚至直接购物;用Netflix和Spotify组件观看电影、收听音乐并分享给朋友们;通过Facebook的Paypal工具给朋友汇款;在Facebook上寄送贺卡;登录Facebook总统候选人页面发起支持活动;联络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这个社会上的每个功能和机构都变成了Facebook的组件。

这让Facebook成为了一项公共基础设施。正如扎克伯格所说:印刷媒体和电视等发明通过提高通信效率,带来了众多社会关键领域的深刻变革,而Facebook将这个社会带到一个新的临界点上,通过一种“亘古未有”的基础设施再次改变人与人、人与商业和人与政府的关系—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产生分享力量,改造众多核心机构和行业—让一切产品和行为可以为社交而设计(Social by Design)。

它已经这么做了。社交网络成为了基础设施—这与“智慧”是两回事,但它是Facebook掌控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让人们在它的全球化平台上娱乐、消费、活动、社交和分享至死。

从这个意义上,Facebook是未来世界通行证的发放者,甚至是目前唯一的发放者—理论上任何申请人都可以被授予这本印着蓝色“F”字样的通行全球的护照。但如果你认为投资Facebook就像投资一条收费高速公路的话,拒绝它的命运可能就像《玩具总动员》里“水箱温泉”小镇那样,原本守着一条横贯美国东西的道路而生意兴隆,现在却因为一条新的高速公路的兴起而日渐萧条冷清,直至最终被抛弃和遗忘。

而现在,这本“世界护照”的发放者正在成为一家市值逼近1000亿美元的公众公司。尽管它的创始人一再标榜这家公司“始终以我们的社会使命作为主要关注点”,但这就像它宣扬其公司使命是帮助人们“分享智慧”那样,理想主义的宣言和现实的操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割裂感。

更关键的是,这个公共服务机构,Facebook提供的核心产品广告。本质上,这是一个靠吸引你点击广告盒子而一年赚取几十亿美元的公司。当然,它还会从你“杀死时间”的社交游戏购买的点卡和道具中向第三方社交游戏公司收取返点—就像那些社交游戏公司在向Facebook缴纳企业所得税那样。

它引导用户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企业品牌—它们被包装成像好友一样友善的活跃用户,根据你的消费记录、爱好甚至你好友的消费偏好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和被伪装成互动游戏的广告。这一切都需要成功地挖掘数据—关于你本身的数据,你的年龄、种族、身高、体型、在Facebook上呈现出来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历史,还有你和好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云笔记服务提供商Evernote创始人菲尔·利宾(Phil Libin)认为:Facebook的架构决定了它一开始就是要把用户的数据拿来换成商业价值,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一个被数字化的时代,事实上人们已经对自己的数据隐私变得麻木甚至不那么在意了。但当一家市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以“重新变革社会”的名义扮演虚拟世界公共管理者角色的时候,它对隐私边界的把握就会变得模糊和可疑起来。

数据隐私的边界是直指互联网的道德,甚至一些小型创业公司都因此险些酿成灾难。移动社交工具Path近日被发现自动上传用户iPhone上的通讯录到公司服务器,引发了普遍的质疑。其创始人戴夫·莫林(Dave Morin)不得不出来解释:“用户的私人数据只用来改善推荐好友的质量,当有联系人加入Path 时发出推送通知,我们没有用它做任何其他事情。我们传输这些数据到服务器都是通过加密的方式。”他还强调用户在分享信息时应有完全的控制权,并删除了服务器上所有用户联系人数据。戴夫·莫林也是Facebook早期员工和Facebook开放平台的设计者之一。

此外,当Facebook成功地让一些企业、工具和机构通过“社会化设计”变成基础设施平台上的组件后,它的“平等性”原则也开始备受质疑。沃尔玛、Netflix和亚马逊们开始越来越密集地占据人们Facebook的页面,它们同时势必挤占了更多原本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的资源。在游戏领域,Facebook始终与Zynga签有特殊协议,以承诺完成用户增长为筹码,换取Zynga的独家游戏发布权。在一些开发者看来,Facebook正在做“封建领主”做的事。(请参考本刊2012年1月2日报道《逃离Facebook》)

这让人们觉得Facebook甚至在用传统社会的框架和结构管理10亿人的虚拟世界—它意味着等级将取代公平,寡头将取代普通应用,拥有更多的资源将取代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

Facebook甚至在成为拥有世界上用户最多的公司,数字化和社交网络让它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事实上,如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吴修铭所说,每个大公司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帝国—尤其是那些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虚拟社会结构建立的互联网服务。1930年代,开启了美国现代电信电报业务的AT&T主动雪藏了磁带录音和电话答录功能,以确保自己的核心通讯业务不受侵害。任何一家大公司在寻求治理的过程中总会雪藏一些自己发明或曾经倡导过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以维系自己的地位。在面对华尔街、资产负债表和公共投资者之后,这些更是几乎不可避免。

什么是“世界护照”公司Facebook未来不得不雪藏和放弃的?希望不是那些关于自由、开放和促进信息流动的教条和准则。这些被写在公开信里的价值观和宣言,但愿它们被继续实践,虽然有的时候,就像面对现在的谷歌,我们只能说,“我们希望”“但愿它……”,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它的利益欲求,它的边界,和它们不作恶的耐心。

Facebook估值走势

2004年5月

1000万美元

金融人士提出要全盘买下公司

2004年秋季

490万美元

彼得·席尔投资50万美元,获得公司10.2%股权

2005年3月

7500万美元

维亚康姆公司有意全盘收购公司

2005年3月

6000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公司出价600万美元,希望获得公司10%股权

2005年4月

9800万美元

Accel Partners公司出价1270万美元换取公司15%的股权

2009年5月

100亿美元

俄罗斯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2亿美元投资换取Facebook 1.96%的股权

2010年6月

230亿美元

在二级股权投资市场,Facebook的股价大幅飙升

2011年1月

500亿美元

Facebook从高盛和Digital Sky Technologies融资5亿美元

2012年2月1日

750亿美元

Facebook向美国证券交易所提交了IPO申请,该公司计划融资50亿美元

8.45亿月活跃用户

日活跃用户为2亿

活跃主页 150万个

日均页面停留时间为55分钟

每个粉丝价值136.38美元

美国社交媒体调查公司Syncapse通过询问Facebook上20个大公司品牌,包括诺基亚、黑莓、维多利亚的秘密、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星巴克和麦当劳的4000名粉丝后得到上述数据。

应用程序 55万个

开放平台上拥有超过100万名开发者

日均应用软件安装量达2000万

应用程序月活跃数 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