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网 高骥远 10月19日报道

2012年,小米是注定回避不了的话题。没有广告投放,却总能让业界打了鸡血样的追踪、跟进;销量刚过300万,就已经获得了三轮融资,并且公司估值达到40亿美元;……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像小米这样,引起了硬件、软件乃至整个互联网的广泛讨论。

9月28日,小米公司通过微博向外界宣布,小米手机的销量已达到400万台。在此前9月20日的第三轮购买中,30万小米手机1S在4分12秒之内售罄,刷新了此前的记录,令业界瞠目结舌;小米2代工程机也已于9月22日限量发售,正式版将于10月中下旬发布。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的举步维艰,小米公司以近乎“卫星”的速度在发展。

销量攀升带来了虚拟世界的繁荣。小米公司以40亿美元的估值仅次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网易,排名第五,已经超过盛大、携程等知名公司,是奇虎360的2倍;在手机公司的排行榜中,接近黑莓的49亿美元,同时相当于诺基亚市值的一半。

光环背后,是用户的不可承受之重。重启、漏光、发烧等问题频繁见诸于媒体报端,打开百度贴吧,主题帖子有16151条,其中反映小米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占据了大多数;而在微博上,倾诉小米质量以及售后问题的比比皆是,米粉和米黑们争锋相对,寸步不让。如果从这块来判断,小米承诺的“软件+硬件+服务”的生态模式已经不攻自破。

业界的质疑并不局限于手机本身。真如雷军所说,小米暂时不考虑盈利,那么,前三笔风投就是“疯投”?40亿的估值又从何而来?线上的繁荣,难以在线下复制,水军到底发挥了多大的力量?如果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硬件化的生存能走多远?仔细寻味,会发现其中的很多悖论和头尾不能兼顾的地方。

牛华网试图向一些专业人士求证,许多人以“不好说”、“不关注”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有人坦言:“仅凭两三款产品来评价一家公司似乎很不合理”。但是回归手机市场本身,从小米的利润、估值、渠道以及售后仍可看出一丝端倪。

利润迷雾

利润是小米公司刻意回避的话题,也是雷军做手机的第一个角色关键所在:移动互联网的布道者。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雷军一直对外宣称“不靠硬件本身赚钱”和“小米手机是微利”,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依靠软件和服务盈利”。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向用户出售的是高性价比。然而,就是这一“高性价比”也被业界认为注入水分太多。南京易讯通于斌表示,“性价比是相对的,小米公司用期货模式蒙蔽了大多数人,对于用户来说,拿到手的小米手机已经过了保质期”,IT评论员孙永杰则认为,“性价比高是夸大了事实,同性能的产品比比皆是。”对于出现的上述两种情况,互联网观察家康国平归结为“买家与卖家的信息不对等”。

“小米靠的是互联网的口碑相传和社会化营销,但这对用户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性。比如说,期货营销实质是产能不足,性价比高更像是简单的硬件堆砌,”孙永杰表示。

就连小米手机本身,康国平也并不买账,“我用过小米1的工程机,软硬件都不是很满意,称不上是移动互联网手机。小米2是否有很大提升,目前还不清楚。”

根据小米公司公布的资料显示,小米2代采用高通APQ 8064四核1.5G,外观方面,增加了前置摄像头、外放音控等,电源键改在侧面,小米2尺寸为126mm X 62mmX 10.2 mm,重量145g。与此相对应的是,联想、HTC以及三星都发布了四核手机。“后续新品牌的进入,比如华为四核、联想多款机型、360特供机系列等,小米手机的优势应该不会太大。”康国平表示。

此前,周鸿祎曾抨击“小米手机每部赚七八百块是暴利”,并宣称“通过硬件赚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不通”,言下之意,是指小米是“伪移动互联网手机”。对此著名IT人士刘兴亮也深有同感,“小米手机的卖点在于硬件”,用户很容易被混淆视听,这实质上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噱头隐藏小米的利润。

根据小辣椒公司公布的报价,小辣椒手机采用1G双核CPU、Android 4.0系统、4寸屏,售价仅为小米手机价格的35%,而它的姊妹系列,采用四核1.5G CPU、Android 4.0系统,4.65寸屏的手机,也仅售999元,是小米手机价格的50%。即使把价格压的如此之低,其公司CEO谭文胜仍对外界表示,“两款手机都盈利。”

“无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不靠手机赚钱是不可能的事。目前这个阶段靠服务赚钱是望梅止渴,即使是苹果也做不到这一点,”孙永杰对记者表示,他的理由是,对于起步不久的小米公司来说,产量转化为利润的周期更为重要,“没有利润就没办法面对库存压力,就没办法继续发展。”

根据雷军公布的小米手机的配件表,于斌给记者算了笔帐,“9月5日之前,包含电子元器件材料成本、税费专利费成本、研发成本、测试成本和租用测试成本在900-1000元左右。除了这些基础成本,还有包含关税、17%增值税、3G专利费等,加上售后服务,这部分成本在200-300元,总共的成本在1300元左右。”这接近周鸿祎“一部手机赚七八百块利润”的说法。

“我不清楚小米赚了多少钱,但从小米公司估值这块可以看出有很大的关联性”,艾瑞咨询分析师王影向记者解释,“具备移动互联网背景的公司自然看高一线,但是你不赚钱,谁会投你?”

三轮融资下来,小米公司共获得3.47亿美元的资金注入,按小米公司当时所宣称的352万台销量,小米公司的利润必须要保持在20亿元左右,才能符合40亿美元估值的合理性。

这显然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小米手机在硬件销售上有较大利润,这表示雷军之前所说的“不靠硬件赚钱”的言论不攻自破;如果不承认,那么业界对于小米40亿美元估值的质疑就难以消除。

于斌认为,小米公司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方面还未找到合理清晰的盈利模式,“用销售硬件的思维去经营一家互联网公司,无疑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