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网 王新宇 4月4日报道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在腾讯为微信是否收费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重量级对手已经初长成。

6000万激活用户,1400万日活跃用户,上线刊物130余家,总订阅量超过1.6亿。这是搜狐公布的截至2012年12月搜狐新闻客户端数据。而截至今年3月,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拥有激活用户超9000万,并且以每天30万—40万的数字增长,上线刊物350余家,刊物总订阅量约达4亿。

不难预见,亿级App俱乐部马上将迎来一名新成员。

而公认的移动互联网成功典范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眼下都被商业模式和商业斗争锁住,此时搜狐新闻的悄然崛起,显然不会得到来自微信和微博的“特殊照顾”,他们有些自顾不暇。

后发制人 看准用户刚性需求切入

相比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亦或者是阿里云OS,搜狐新闻的投入和影响力均不如前几款产品。但搜狐新闻在移动新闻客户端领域却用了最短的时间发展了最多的用户。互联网观察人士、速途网副总编丁道师认为,搜狐新闻移动客户端发力较早,早期就积累了口碑,以至于后期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除此之外,搜狐新闻移动客户端负责人岳建雄表示,渠道的作用也十分关键。“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继腾讯QQ、新浪微博之后主流智能手机(非iOS)全面内置的应用,手机预装用户在总用户数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

获得这个成绩的前提是,在微博、微信火爆的2011年年底,搜狐发现了新闻客户端的潜质,并开始与手机厂商展开渠道铺设合作。截至目前除三星个别机型之外,HTC、诺基亚、中兴、华为、联想、酷派手机已基本实现了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全线安装。

搜狐新闻移动客户端的前身是“搜狐快递”,最早主要是面向塞班平台做新闻阅读工具。当错过了微博、微信等社交产品后,除门户、游戏等老业务之外搜狐在移动互联网并未有拳头产品,于是张朝阳将“搜狐快递”包装成为搜狐新闻,重新上线。

在去年年底的搜狐无线年大会上,张朝阳宣布搜狐新闻客户端将是搜狐在移动互联网的重量级产品。并且他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的设问句:“‘移动资讯阅读应用’能否成为下一个比肩社交、生活服务的平台级应用?传统互联网巨头强势出击将如何改变这一应用的生态圈?”

“新闻+订阅”:不仅仅是新闻客户端

平台级的移动资讯阅读应用应该怎么做?搜狐的做法是“新闻+订阅”,丁道师将这种模式称之为“京东模式”,既有自家产品又不排斥其他媒体资源入驻。据悉,这种创新模式在推出当初就吸引了200多家媒体进驻。丁道师认为这种模式对于一些垂直媒体来说是福音,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优势推广自家内容。

“新闻+订阅”的创新模式给搜狐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据研究移动互联网数据发掘机构艾媒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搜狐新闻客户端位居2012年新闻客户端首位,不谈同行名次,其他领域进入该报告排名首位的产品还有微信、手机QQ和搜狗输入法,可以想象该榜单首位的含金量。

面对用户量的不断增长,张朝阳给搜狐新闻客户端描绘的未来是,通过“新闻+订阅”创新模式构筑移动媒体平台基础,未来或借助开放API的方式,吸引传统媒体、出版商进驻。这也正是被业内称为的平台化,也是搜狐新闻与其他门户新闻移动客户端最大的区别。

目前,搜狐新闻客户端上线刊物350余家,刊物总订阅量约达4亿,而且是《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新媒体发行的独家渠道。在吸引了传统媒体进驻后,通过大量激活用户的衬托,使这些进入的传统媒体也能通过搜狐移动新闻客户端进行广告售卖,例如人民日报与搜狐的试行广告售卖,或者如羊城晚报的非合作售卖模式。

据报道称,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商业化探索要比微博、微信更为迅速频繁,可以说是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上面提到的广告售卖据了解实际上是有多种形式可选的,而眼下搜狐新闻客户端也在尝试除广告外的其他方法,比如在“服务”中接入美团团购服务等。“服务”中的内容和功能是其他门户新闻客户端所不具备的,也是搜狐“新闻+订阅”模式的一种延伸。

接入美团等生活服务被认为是搜狐新闻移动客户端流量变现的一个直接证明,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支持,这也是张朝阳在之前发出的平台级应用设问句的最有可能回答,平台级产品的演变未来可能不单单对媒体开放API,视频、搜索等网民的刚性需求也会被纳入搜狐新闻移动客户端。

可行性商业模式猜想:用服务包抄微信

丁道师对搜狐新闻开放更多的API持谨慎态度,在丁道师看来,接入团购只是一小部分,未来搜狐完全可能接入音乐、视频、游戏等应用,他认为如果搜狐新闻接入视频和搜索服务是非常有可能的,但如果接入商务可能就够呛了。

而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董旭认为流量变现接入商务对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影响不大,她对牛华网表示,接入商务或其他服务对搜狐新闻客户端来说是一种增值,不会影响原有用户体验。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服务”目前已经试水开放API,未来搜狐将如何对待这款准平台级的产品,当下各方观点无法统一,但有分析认为开放是必然,只是不知道程度如何。

按照目前搜狐新闻的接入情况,未来坐拥过亿用户之后,搜狐新闻对于API的开放程度可能会持续加大。董旭认为游戏、电商、营销以及增值服务是搜狐新闻未来开放平台的几种可能商业模式,甚至于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社区、IM也将会是搜狐新闻的一个方向。

基于LBS的O2O模式目前已经在微信平台有所显现,按照搜狐新闻移动端的产品定位,未来加入LBS功能并非不无可能。大胆设想一下,用户使用手机在某地接入网络查看新闻,“服务”中某项功能即可根据用户所在位置向用户推荐附近商家的优惠促销信息、旅游景点,再或者可以根据位置信息推送当地新闻,在当地新闻中附加商业信息。

实际上O2O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最可行商业模式之一,这里面已经涉及到营销、电商等多个领域。此外,游戏或应用市场也是目前可选的商业模式。在今年早些时候,曾传出微信将会进军社交游戏之说。与微信不同的是,目前搜狐新闻已经在“服务”接入了一款“装机必备”服务。

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可行商业模式,已经不是短期内的讨论话题。游戏、应用市场等模式也是目前移动App上普遍采用的变现模式,比如墨迹天气。墨迹天气是国内一款颇受用户欢迎的天气应用,但截至目前墨迹天气依然是以用户体验为主,没有进行过多的商业化改造,除了加入一个墨迹推荐功能,该功能以推广其他App为主。

如果搜狐新闻使用这一模式,想必客户会蜂拥而至。但在新闻客户端内如何推广应用或许应是搜狐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新闻用户的体验和忍耐度问题。此外,应用推荐的位置也值得深思。天气应用的功能单一界面简单,所以应用推荐位置比较醒目,容易达到吸引用户点击的效果。而新闻客户端的界面复杂,层级众多,将应用推荐摆在何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推荐或点击效果,也是一大难题。

除此之外,移动IM、社区等模式也是极有可能被搜狐采纳的方向之一。有关于搜狐错失微信、微博等社交产品的报道在网络上不胜枚举,搜狐CEO张朝阳也曾多次公开表示搜狐输掉了微博之战。搜狐旗下的白社会社区早些年还与湖南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有过合作,但现在它的动向鲜有人关注。

Google现在在利用一切资源为旗下的社交网站Google+做推广,Google+在Google的地位与Android、Chrome等产品同等重要。Google是一家搜索公司,而眼下由社交网络产生的信息正在为大部分人提供搜索结果,Google自然不会放过社交产品。对于搜狐来说,早前社交产品的失败,并不代表未来会停止在这一领域的探索。

当移动端的拳头产品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之后,任何有可能性的商业方向都将会成为搜狐的探索动力。比如在搜狐新闻中加入某一个社交功能,利用新闻建立一个收藏室,通过用户之间的新闻评论建立社会关系等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在搜狐不做社交仅仅说明搜狐还未想好新闻客户端的准确模式,社交作为用户刚性需求的一种,搜狐不是不做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不确定因素众多 未来何去何从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定位也并不能十分肯定。有些报道认为搜狐未来可能会将新闻客户端发展为具备社区属性的平台级产品,原因在于搜狐错失过社交产品而社交未来又是重中之重。另一些报道则认为搜狐会利用客户端将用户、企业和媒体整合到一起,利用平台上的企业构建商业盈利。

利用“订阅+新闻”的创新模式搜狐新闻成功吸引了传统媒体进驻,有现象表明而后搜狐新闻将尝试吸引个人媒体。名人专家、草根达人等个人媒体在眼下时代也是舆论风向标,一些具备有不错的品牌和内容的自媒体已经在微博、微信等社交产品上风生水起。据悉,目前搜狐已经在接洽这些自媒体,随后会陆续入驻。草根内容方面,搜狐已经在通过内部项目孵化的方式在进行尝试。

对于目前风头正劲的自媒体,搜狐新闻客户端采取的是一种相对欢迎的态度。董旭表示,自媒体本身满足信息个性化需求,这种个性化并非新闻定制,而是内容上的个性化。她认为,类似于搜狐新闻这样的新闻客户端主要满足的是信息的整合推送。结合之前丁道师谈到的建议垂直媒体入驻新闻客户端,具备整合推送功能的新闻客户端优势明显,尤其是门户新闻更具优势,再者搜狐创新的“新闻+订阅”这种开放模式,无论是垂直媒体还是自媒体,均能受益。

关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商业化问题可能讨论为时过早,但这款移动产品迈入亿级App俱乐部仅仅是时间问题,当进入亿级之后,它将会面临与现在困扰微博、微信等重量级产品同样的问题,以前或许我们讨论微信崛起对微博产生伤害,但现在人们关注的是微信崛起对运营商造成伤害。

在之前的报道中牛华网曾论证过移动互联网概念的真伪问题,不过现在看来移动互联网的真伪取决于用户的数量和活跃度,再或者取决于这一领域的活跃时间。腾讯被公认为已经借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现在看来,搜狐似乎已经从命运之神手中接过了另一张船票。

只不过,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对搜狐来说,未来的路依然艰辛,船票是拿到了,但拿到的是VIP贵宾票还是只是一张站票,都取决于风云变幻的时代和神秘而绝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