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依旧难过巨头关
王新宇
打车App的业务模式依然来自国外,国内许多创业产品均是复制国外的Uber。与几年前火爆一时的团购服务一样,眼下国内打车App正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加上腾讯、阿里等巨头的青睐,打车App市场一时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但热闹背后,也有人担忧,打车App会不会也同二维码、团购一样,只是昙花一现。
搜狐IT昨日撰文分析打车App问题,认为打车App根本无法解决打车难问题,充其量起到缓解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功效。此外,据搜狐IT了解,的哥与乘客的诚信问题也值得关注。多数使用过打车App的出租车师傅称,很多情况下你抢了这一单生意,但到了打车人指定的地点时,人已经不在了。显然,乘客在等待过程中直接打到了出租车。
而且眼下关于打车App的加价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政府认同,目前打车App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一旦有壮大苗头,难免会有官方异议,如此打车App的基本赢利点也会消失。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担心,来自市场中的压力也在威胁着创业公司。上文中提到微信平台整合二维码,虽然眼下微信与运营商之间的明争暗斗还未结束,但显然腾讯没有因此停下微信商业化的脚步。微信已经开始试水小范围O2O,游戏平台也被揭下一小块面纱,未来可能还会整合越来越多的功能和服务。
在国内,一款平台级的产品往往会被当作大力金刚一般,像是没有负重上限一样的往上添加功能。腾讯是一家以即时通讯客户端起家的公司,相比过去,现在的QQ客户端已经臃肿太多。而现在的微信就是下一个QQ,而像打车App这样的功能类应用被整合到微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就好比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媒体订阅功能,许多垂直类媒体更愿意接入搜狐新闻客户端,因为搜狐有用户有品牌,还可以节省App产品开发经费和推广经费。单独功能类应用也是如此,与微信平台的合作成活率要远高于单打独斗。但与此同时,创业公司不得不面临巨头的虎视眈眈。要么收购、要么入股,要么被巨头的复制产品打败,国内的创业环境向来如此。
然而记者在走访期间发现,打车App地位尴尬,用户和出租车司机由此得到的利好非常有限,而对于打车难的问题多半是乘客打不到车,而真正司机需要App帮忙揽客的情况甚少,乘客打车高峰期的时候,司机也正是忙的时候,当司机闲下来了,乘客叫车的需求也骤降下来,这就是一个供求难以平衡的问题,是打车App调节不了的矛盾。
这也就显示出打车App虽然是一款很好很有潜力的产品,但出租车的司机不买账,打车App的正常运营就进入死循环,无法健康运转,所以目前打车App一面苦思商业模式同时,也要协调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出租行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才是能够保证未来打车App行业能否走远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语:打车App承接团购、租车等行业,成为互联网一颗新星,收到的关注自然更多,而腾讯的迅速进入,让此行业更加让人迷眼,商业模式不明朗的打车App真的是一支潜力股?相信腾讯也并不清楚,我更相信,腾讯此举更像是带着一颗完备微信功能的心来收购,未来微信将集人们生活服务功能与一身的巨无霸应用,而打车App说到底只是一个功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