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美国“监视门”之所以让许多人义愤填膺,并非一日之寒,用户也是深受其扰、苦不堪言。“监视门”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现在,讨论的焦点围绕着“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用户泄露隐私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当知道隐私被侵犯后如何维权”等话题进行,而这背后,缺少了足够的法律支撑。

“监视门”并非个案

高骥远

美国“监视门”正持续发酵。有关“棱镜”项目的报道正引起全世界的恐慌,“监视”、“监听”、“侵犯用户隐私”等字眼充斥着报端,引发众多指责的同时,牵涉其中的IT大佬们都忙着撇清关系,毕竟,侵犯用户隐私是关系着自身生死存亡的大事。

“监视门”或许只是这张大网的冰山一角。在互联网上,一场关于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大讨论正在广泛进行,讨论的重点围绕着“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用户泄露隐私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当知道隐私被侵犯后如何维权”等话题进行。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用苹果手机拍照,是绝大部分用户热衷的功能,但是你发送的照片或者其他的信息都有可能泄露你的个人信息。不仅仅是苹果,就连微软、雅虎甚至是谷歌都有可能参与了侵犯用户隐私的泄密。如果猜测属实,那么这几家公司在用户心目中的“高科技”、“创新”等形象将会瞬间崩塌。

“监视门”之所以让许多人义愤填膺,并非一日之寒,用户也是深受其扰、苦不堪言。抛开木马和病毒不说,二维码、邮箱、搜索、社交、游戏……网络上的各种活动,数据的数量都会成倍地增长,这些数据稍加整合、过滤和分析,都会成为企业了解用户行为的绝佳工具,也可成为不法分子的“黑金”。比如,玩游戏或者是办理业务,个人信息一目了然;网站注册,基本信息都会摄取;网络上的许多认证、银行卡、机票等商业服务,都要交换个人信息,用户填写一些个人隐私以便获取更好的服务。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骚扰、骗局。

在国内,“侵犯用户隐私”也是IT公司攻击竞争对手的臭鸡蛋和绊脚索。积怨已久的金山网络与360曾以“用户隐私”开展,金山网络对外宣称360免费杀毒涉嫌侵犯用户,并随后摆出一堆技术原理进行佐证,360方面予以正面回应,称金山针对360的指责不实且没有依据;面对微信如火如荼的发展,周鸿祎近日又打出了隐私牌,令业界玩味,之前,周鸿祎推出了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就是按照这套逻辑,最终引发了津津乐道的“3Q大战”;而对于微信的读取、修改通讯录、获取位置信息、读取短信等功能也被用户所诟病……

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才导致应用层面的大幅渗透,而用户隐私作为网络最需要保护的财富,在开放的环境也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之前爆出一系列的“XX门”事件,均为互联网应用厂商对于用户保护不利而导致的,所及,即便是“监视门”没有被曝光,在互联网上关于用户隐私话题的大讨论也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用户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同时,一旦出现了大规模的泄密事件,人心惶惶不说,势必对这个行业以及用户的信心都会受到影响。

而现在,移动互联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但它会不会重蹈互联网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