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或成重灾区

高骥远

之前,互联网上流传一句话是“插上网线的那一刻,你就没有隐私了”,而现在,这句话恐怕要换成“每一台手机都是一个移动的泄密工具”了。很多用户都会碰到这样的场景:新买了一款手机,里面预装了几款APP软件,怎么删也删不掉;在应用商场搜寻到满意的应用,下载安装时要用户同意几条条款,包括读取通讯录地址、需要GPS定位你的位置等等,不同意则不能继续体验;或者是,在使用APP时,不断地跳出各种广告和其他信息……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66.9%的智能手机应用在抓取用户隐私数据,而其中高达34.5%移动应用有“隐私越轨”行为,其中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用户隐私信息邪路的三个高危地带,而具有读取通话记录行为的移动应用当中,高达73.1%为越界抓取,用户在使用该应用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到此项功能。

透过这些“耸人听闻”的数字,说明移动互联网环境并非一片净土,通过病毒、广告插件以及APP“隐私越轨”所获得隐私信息的用途大都与商业有关。在前不久的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曾发出了“安卓生态圈要靠大家的共同维护”的感慨,其言下之意,是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杂草丛生、泥沙俱下。

还有一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抽查安卓系统7个应用商城300余款应用,58%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行为,其中25%的程序还将泄露的信息进行了加密发送,使得在进行安全性审查时,确认其内容和传送目的地变得非常困难。

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问题是摆在那里的,但是谁来充当这个警察?开发门槛低、APP应用多而繁杂、刷机市场暗藏风险、恶意软件防不胜防,就连用户依赖的安全软件,都存在着侵犯用户隐私的现象。法律不够完善、企业不够自律、用户不够谨慎,移动互联网着实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对于这种“成长的烦恼”,专家给出的答案就是,尽量避免“陌生APP”的入侵,如非必要,应去正规商城去下载,或者说,在同类APP中选择一款口碑较好的,同时,熟用安全软件,学会删除一些手机自带的程序。

也有人表示,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隐私并非是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在法律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什么样的才算是隐私,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只要没有涉及到真正的伤害,这些所谓的隐私“还不足以”构成威胁。

结语:移动互联网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在法律不够完善、行业不够自律的情况下,用户必须要学会自我保护,只要没有涉及到真正的伤害,这些所谓的“侵犯用户隐私”还不足以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