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间消息,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和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今日做客新浪直播间,与大学生毕业生分享如何在2013年这个竞争激烈的就业季成功就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2013年是“史上最难的就业季”,一方面大陆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届,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业岗位并不算多,这一增一减的落差造成史上最难的就业季。

在白岩松看来,今年的就业难不仅仅体现在绝对就业难,更体现在相对的就业难上。“绝对就业难指毕业生多,提供岗位少,通过我们做的各种公益活动发现,其实社会上也相当缺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从某种角度上也不少。但是另一方面,现在难在不是所有提供的就业岗位高校的毕业生都愿意去。而对于企业,想要人才,可是却很难招到人才,所谓高不成低不旧,因此我称其为‘相对就业难’。”

李开复认为,专业的不对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报考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理解每个专业是做什么的,往往是因为父母的引导,或者报纸上看到哪些专业最火,考进去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兴趣,不喜欢。”李开复表示,在网上和青年朋友的交流时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不喜欢、不满意。

谈及时下最热门的创业问题,李开复表示,现在创业的失败概率非常高,他建议大学生一定要可以首先选择进入小企业学习打理一个小企业,在经历过一、两家创业公司,再去一两家大的民企,学足够了、有经验之后再去创业。

“这一切都需要大概做一个3到5年的规划。”李开复总结说:

第一,我个人非常不鼓励大学生毕业就创业,因为个人的经历、人脉或者对行业的理解都是不足够的。中国的高科技创业平均成功的创业者是32岁左右创业的,不是22岁左右创业的。首先不要再去想那些偶像级的,我要成为下一个马化腾、比尔盖茨。这是错觉,在中国今天的环境是不允许的,首先放弃奇迹式的高科技创业,这种偶像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培养自己学科之外的能力。如果你在读书的四年之中,每个暑期去打工,去学习,你要想做个网上的电子商务,自己先开一个淘宝店。如果想开一个小咖啡馆,先去咖啡馆打工。如果你能够把这3到4个暑假利用起来,有足够的经验、人脉,自己的成功概率就会提升,自信也会提升,这样的话我就会更看好服务业更早一点出来创业。

第三,社会对失败容忍度不够。如果社会都认为你失败了,你一辈子就完了,或者你再下一次更不给你机会,或者父母给你很大的压力,不可以失败。如果这么大的失败,真的很多毕业生没有这种自信和胆量去创业的,社会应该更有容忍度。

以下为访谈摘要:

主持人王莹:像就业难的问题,李老师,对您的创新工场来说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

李开复:其实创新工场做的是高科技的创业,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的创业者和工程师在任何的一个年度和季度都还是有很多人想来做的,我们也都是能够挖掘到很合适的。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更多是我们讨论的应该是普遍社会的问题,高校有没有教育好足够好的工程师,还有毕业生他们有没有错误的方向,还有家长有没有给太大的压力,或者不正确的引导,这几个因素可能更多导致今天就业的问题。

主持人王莹:您帮我分析了一下问题。岩松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发现今年的就业特别紧张,想到用新闻1+1这个节目,特别是拿出黄金时间30秒提供一些职位给大学生?

白岩松:其实中国高校长毕业生的就业难不是今年才开始,我也不认为今年会结束,它是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个难本身就分成绝对就业难和相对就业难,我觉得相对就业难才是更难的现实。

主持人王莹:什么叫相对就业难。

白岩松:绝对就业难指毕业生多,提供岗位少,通过我们做这方面的公益活动会发现,其实社会上也相当缺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从某种角度上也不少。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现在难在不是所有提供的就业岗位高校的毕业生都愿意去。另外,想要人才,在这么多毕业生里很想招到人才,可是发现有的时候他想要的还没有。比如高级的管理人才、创新的人才,包括熟练的技术岗位的工人,大学生不愿意去,所谓高不成低不旧,我称其为“相对就业难”。所以,相对就业难才是现在真正最大的难题,而不是绝对就业难,如果绝对我们统计一个数字就好了,有这么多毕业生,这么多岗位,没问题,关键是这699万里相当大的比例,提供的那些岗位不为所动,因为不愿意去,相对就业难是当下真正的难。

主持人王莹:大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岗位是因为专业不匹配,这就不是毕业的时候大学生要面对的问题,应该是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就要想好毕业之季所要面临的问题,是不是李老师?

李开复:专业是其中之一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报考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理解每个专业是做什么的,往往是因为父母的引导,或者报纸上看到,或者是朋友之间觉得什么是最火的报考这些专业,考进去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兴趣,不喜欢。我在网上和青年朋友的交流,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不喜欢、不满意,或者是到毕业的时候发现找工作不是那么容易。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是可能更大的问题是多年遗留下来的认为我去读书是一个阶段,就业是下一个阶段,读书就专心读书,毕业了以后就下来了。但是其实今天在高校里面,很多老师并不真的有足够的就业的或者是社会实践的经验,他们教的还是很理论化的东西。一直到毕业的时候,高校并没有教给学生足够就业的能力,这个时候再让他们去一个不对口的专业,不足够培养就业能力的教育,再让他去找工作,而且他可能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跳进去,新闻系毕业就做记者,计算机系毕业就做程序员。但是发现实际上就业的要求跟学校所教的又不匹配,这一下子加起来,成为刚才岩松老师所提到的就业难。

主持人王莹:学习和就业成为两个阶段,分离开了。

白岩松:开复老师第一段话开场白就已经隐藏了分析在里头。比如专业的设置、高校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能力不够等等。具体到很多年轻人报考志愿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不是出于爱,不是出于我对这个专业的爱好,而是出于当时周围的人分析这个专业很时髦、很热门。但是你要知道高校永远有一种滞后效应,在你当下认为时髦的时候,这个专业已经积累了几年的时髦,才会到那个时候很热。可是等你四年后毕业,或者你又读了两年或者三年研究生,七年以后毕业的时候,这个专业已经富余了,因为已经时髦了很长时间了。所以,就像我上大学那个时候都在说最热的是考法律还有经济,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到处都是国民经济管理,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总理,现在国民经济管理这个专业就很少,可是我上学的时候很热,这种滞后效应没有人仔细去分析。

主持人王莹:岩松刚才提到相对就业难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好多大学生当时考到大学里应该是佼佼者,应该从众多人里面闯过独木桥,所以毕业之后挑工作是正常的。

白岩松:但是有一点,现在在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在大陆,我相信开复老师对这一点是很清晰的,在台湾可能好久大学本科毕业都已经变成一个常态教育了。但是在大陆由于80年代对人才的巨大渴望,因此大学生曾经被神圣化过。像我们考上大学的时候,周围德甲人都要来庆祝,觉得这是很大很大的事情。但是经过了多年的扩招之后,其实现在的大学教育在大陆也已经变成常态教育的一部分,常态教育就应该有所期望值,对就业岗位包括对薪酬的期望值,就应该有所下降,有一个准确的对位。但是可是那种传统的观念还在这个社会中延续,大学毕业生如果找到一个不是自己特满意的工作,我觉得将来找工作可能会越来越实际,哪怕我有很大的梦想也是先找一个工作,骑驴找马,可能都是未来一种很靠谱的决定,因为这个社会越来越向实际的方向去走,大家在就业方面恐怕务实也是将来社会包括个体都应该思考的。这不能这一点开复老师怎么思考的?

李开复:其实本科的教育和工作里面的需求不是能够完全衔接,所以很多毕业生应该放下身段,不要期望值太高,认为我一定要去最顶尖的企业里去做最想要的工作,不是这么简单。我倒觉得务实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在哪个岗位里可以学习到最多?因为在高校里面,不能教给你大部分你需要的知识,,以前我在微软的时候有一个研究,在微软工作若干年的一个员工,他所拥有的知识只有5%是高校里学习的,95%都是公司里这5年、8年里学到的。也就意味着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可能就要抱着一个心态,我的第一份工作根本就是为了学习去的。所以,哪个工作对员工的培训、对我的成长、有一个好老板、是我想做的工作,也许薪酬什么的都要整个评估一下。如果自己能学到很好的东西,也许4、5年之后,从薪酬和其它的方面,都能够有很大的跳升。所以,务实还有哪个工作可以学习得最多,不要期望值太高,要放下身段。

主持人王莹:开复老师,按照您刚才给的比例,5%是在大学里学的,95%是在工作岗位学的,很多毕业生会觉得我在大学白念了。

李开复:其实不是的,当你毕业的时候,那95%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时我还是会认为,如果你只有学校学的那5%是不够的,在一开始读大学的时候,专业要学好,每一个暑期如果能够工作,能够实践,能够打工,学习和人如何相处,累计你的人脉,这些可能都是未来95%里边的一些部分。

主持人王莹:岩松老师,新闻1+1每天拿出30秒的时间“就业有位来”,提供这样一个时间是什么样的初衷?

白岩松:我这个位来是位置的位,一会儿我们聊的话题是怎么治本,怎么长久解决就业的问题,从观念、现实、教育。但是你不能够全部注意力只放在治本上,不放在治标,毕竟今年摆放着699万毕业生。那媒体可不可以拿出一点公益时间,为他们架起一座桥梁,推开一扇门,进一个很大的房间,让他们完成整合,让他们看到更多整合出来的岗位。在这样的想法下,《新闻1+1》拿出每天将近1分钟的公益时间,为大家链接好多合作伙伴,我们的官方微博,好多就业网站,包括其实咱们也都算是合作者,包括我们的官方微博。你看我们从6月3号开始到今天,这才10天,就已经新提供了800多家企业的14000多个就业岗位,而且中间翻看了很多,岗位很不错。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先帮着很多小弟弟、小妹妹解决就业的治标的问题,先让你能拥有就业岗位。至于什么是最好的,这是下一步的问题。

先讲我个人的经历,我大学毕业之后是被动的去了一个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就业岗位,因为我是学广播的,我认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岗位是给我分在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好的一个新闻节目,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我被被动的分到了一家很小的广播电台内部的节目报纸,但是多年之后我回头看,如果没有那个被动,我不会一下子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和我的专业面,我不会被动的去完成写作,包括整合这种新闻,我也就走不到今天,不可能成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我非常庆幸我当时的被动,因为它给我提供了新的学习空间,我过去没有学过写作,没有学过报纸等等。而且一个小的部门给你提供了最大的成长机会,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成为最主力的编辑,然后就可以被别人看到你写的文章,你的机会就来了。但我是被动的。

所以,我很想延续刚才开复老师说的主动的话,我觉得一个人应该把自己40年的职业生涯,如果一个男生的话,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看成是一个整体去布局,你指望一毕业就得到一个特好的岗位,结果后30多年是一个下滑,那多惨?寻找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和什么样的选择应该是一种更好的职业成长机会,这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是很重要的。

李开复:是,我觉得要有一个方向。

主持人王莹:问题抛给开复老师了。

李开复:要预测太长的时间可能有点困难,比如说我曾经帮助过一个青年学生,他当时对某一家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特别向往,但是他觉得他是一个比较差的学校毕业的,不太可能被接受,然后我们就讨论他怎么样能够在5年的时间,能够进那样一个质量的公司。我劝他你去研究一下那个公司,他是重视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背景,然后这些背景可能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他就理解了那个公司可能会先用一些外包的人员,然后尝试作为一个算是临时工,但是做得好就可以提升,他再去理解这些临时工作的工作是什么性质,在什么公司,他怎么样能够进入这样一个外包公司,然后下一步作为两步的跳板。

所以,一个学生如果有这样的前瞻性,一个方法是我今天想进入某个公司,我进不了,我就很生气,很沮丧,心情也不好,很颓废,或者是回家,什么事都不干,宁可什么事都不干也不接受一个二流的工作或者不好的工作。但是另外一个积极的态度,如果把这个当做一个目标,我怎么能够一步两步慢慢的能够让每一步都学习进步,更增加自己进入更好的公司的机会。希望把一些面临挑战的大学生,把这种挑战和挫折变成一种激励,然后让自己积极的去挖掘方向,能够最终达到这样一个方向和目的。

白岩松:我可以在这里提供一些案例,我们这次因为在做“就业有位来”的公益活动,因为面对今年高校的毕业生,发现提供的这么多岗位里,有很多我觉得还是相当不错,但是总结起来,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所提供的就业报告,发现里头有这样一些反差。高校的毕业生愿意去一二线城市,对三线城市不感兴趣,哪怕三线城市,其实三线城市不意味着就业单位不好。第二,愿意去国企,不愿意去民企。这也是非常明显的。

李开复:理由是什么?

白岩松:觉得好像民企没面子,好像国企更稳定,您怎么看待这两个反差。我当然有我个人的看法,我个人觉得稳定是动态的。如果我一毕业,刚20多岁就想为了稳定去了一个真的很稳定的单位,你的一生可能变得更加不稳定。因为你没有机会了,你没有成长的空间了,你一去就进入到了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里。稳定是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被得到认可,最后几十年发现你不断在前进,反而是最大的稳定。可是现实的数据给我们的是愿意去一二线城市,不愿意去三线城市。愿意去大企业,不愿意去创业中已经有知名度的企业。愿意去国企,不愿意去民企。相反后者提供的岗位非常多。

李开复:我非常同意岩松老师说的。另外还有一个挑战,现在有一些毕业生可能对于风险非常担忧,太早就寻求安稳或者稳定。我觉得人生都会犯很多错误,而职业、事业达到越高层的时候,你犯的错误代价就会更高。所以,应该更早的时候先找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如果在最早的时候把错犯了,当年纪大一点可能才考虑稳定的因素。太早的就已经为了自己未来的一切做打算,可能反而失去找到自己真的想做的工作,自己想成为未来的自己,都不去想这些事情。如果就是稳定的每天有口饭吃,能够回家,能够有地方住,就觉得是满足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白岩松:有时还是因为有一点面子,其实那个面子一点不实惠。

主持人王莹:可是岩松老师,您眼中的好工作难道不是一二线城市、大型国企、稳定的职业收入,难道不是这些吗?

白岩松:如果能给每一个人都提供这样的就业岗位,OK,会吗?现在一个非常大的落差就摆放在这里,其实这样的岗位很少。那么,我们是不是因为只求这样的岗位,面前给我们提供的像梯子一样的向未来攀登的东西你就忽略不计?这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它能够给你提供,好了,你刚大学一毕业,22岁,本科,中石化的一个部门经理,中石油的部门经理,我也去。问题是没有,那么我们还抱着你一定有这样的工作还可以,其它的不要?我们现在需要台阶,我也是到32岁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之前我搬了八次家,不断的动荡在选择,但是我现在最留恋那段日子,它让我成长,每天我听到自己像竹子一样骨节生长的时间。岁数大了才后怕,如果当初按照我的梦想把我分配到那样一个单位,我坐办公室,我不知道是不是比今天还要苍老。

主持人王莹:您是之后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还是当时就已经感觉到自己不断成长。

白岩松:在中间的时候开始,但是我必须要替很多弟弟妹妹承认,如果我回过头来想我当时的时候也会选择稳定的单位。但是我后怕,如果当年真的选择一个稳定的单位,可能今天就没有我。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我们当然像开复老师也好,我也好,我们是给别人提建议,没有权利对别人说什么,但是有的时候建议,十个人当中如果有两三个人听到了,而且成为自己做选择的一个依据,起码是其中的一种选择,也好。

主持人王莹:其实如果我现在听到这番话,我觉得对我最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面对现实。如果你能一步到位,那当然更好。

白岩松:不对,一定不能误读这个意思,我说面对现实是为了靠近理想的另一种方式。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们可能都有更大的一个目标,但是如果你职业的头几年,我曾经说过30岁之前要不断尝试,30岁之后要开始做减法,开始明白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但是如果你30岁之前什么都没试过,你哪知道自己什么最强,还有社会能提供给你什么样的机会?我觉得职业是不是人生当中要有一个规划,从创新工场,人生也是。

主持人王莹:开复老师眼中的好工作是什么?

李开复:我觉得好工作更会看重这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平台,这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老板和有好的企业的价值观。这是最核心的。在这个之后可能才是一些面子上有关的,是否光鲜,是不是在一线城市,工资怎么样。因为其实我觉得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成长,你未来其它的都可以发展。先到三线城市,以后再到更大的城市。先做一个比较不光鲜的工作,但是公司很好。或者先到不是很顶尖的公司做你喜欢的职位,以后再更好地走。我相信今天的大学生未来换工作的概率,应该是4、5次,所以不要把一个工作就认为一辈子就做下去了。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如果你今天已经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那很好,为了这个做一个计划,也许达到一步到位最好,不行的话分两步、三步都可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什么能让你最有满足、最快乐、最喜欢的工作、最有成就感,你应该把它当做像岩松老师所说的学习的机会,30岁以前你还很年轻,年纪大了就没有那么多机会来尝试了。乔布斯说过一句话,其实人生很多早期的尝试,就像一个一个点,不见得知道最后如何划一条线把它连起来。那就当你还不知道线在哪儿的时候,先找那些点,前提这些点最好是你认为有价值的、有兴趣的、能学习的。如果三个最好满足两个也值得一试,未来总有一天你知道怎么串起来。

主持人王莹:岩松老师,“就业有未来”播出之后,您也给我们提供了刚才说的数据,有一个预期吗,我们想给多少毕业生提供多少职位?

白岩松:首先刚才说了,这是一个治标必须媒体要做的事情,拿出公益时间,打开这扇门,十天就新增14000多个就业岗位,起码要给很多小弟弟、小妹妹更多的选择,而且是相对集中的选择,而且我希望8、9月份的时候,这些提供的岗位能够做一个公示,究竟你招的是哪些人,让大家产生一种更大的信任感。

另外,通过这个你也可以更好的观察这个社会。的确就像我们的同事也在说,谈到就业好像大家习惯性的就把板子打到大学生的身上,你要改变观念等等。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去关注。比如一开始,和开复老师探讨的不是就业理念的问题,创新环境够不够,比如社会是不是各个门都是畅通的,让大家跳槽是有无限的空间,你只要能力够,就一定不会被埋没?这一点如果社会给了全社会所有年轻人的共识,就不怕现在在三线城市或哪个小企业。举例说,我看过好多写美国新闻同行的书,结果会发现,比如在美国西部,因为美国东部重镇在纽约、华盛顿等等,但是在小的媒体里做记者,为什么也稳得下来?因为他知道,我只要有一天我的哪篇报道非常棒,就一定会被我的众多同行看到,我就有机会到我梦想中的媒体单位。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是流动的,你有能力就会被认可,包括猎头公司等等各方面,那大家就会安于眼前的工作并且把它做好。如果这个社会给人的预期,如果你第一次分配的单位没去好,这辈子就毁了,他就不敢去他能学习、能成长的地方,因为他恐惧于未来阻隔的这个墙。所以,社会能不能更开放、更流动、更鼓励创业的环境?这是长久治本的东西,这也是让我们很多年轻人将来愿意去选择当下,还不错,但不是我理想的,但是会靠近我的理想,我觉得现在社会解决就业难就是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王莹:政府是不是应该给这些去了基层毕业生基本的保障呢?

白岩松:最重要是用市场经济的方式。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村官大学生很时髦,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愿意去当村官,那是因为跟过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山下乡不一样,现在会给他一些政策,考研究生等等,包括满三年给他的工资补贴等等,要靠市场化的选择,不能靠行政指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决就业问题就要用市场的方法,更开放、更流动、更好的法制和创业环境。我特别愿意听开复老师谈他的这种期待。

我提供一个数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创业率不到3%,2%,美国会接近20%。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包括人才流动,只要你能,就会给你更高的薪水、更高的岗位,大家就会安于眼前的这项工作。从媒体的角度都很好奇。

主持人王莹:问问开复老师,其实对于刚才岩松老师说的数据,我们并不意外,2%。因为现在就业或者创业太难了。

李开复:创业的失败概率非常高,2%出来创业,我相信绝大多数最后是失败了,而没有成功。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家很担心风险的环境里面,很多人不愿意出来创业,这是可以理解的。环境有什么问题呢?有几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把创业想的都是高科技的,其实在创新工场我们这些创业是非常不鼓励大学生毕业就来创业,因为其实他个人的经历、人脉或者对行业的理解都是不足够的。中国的高科技创业平均成功的创业者是32岁左右创业的,不是22岁左右创业的。首先不要再去想那些偶像级的,我要成为下一个马化腾、比尔盖茨。这是错觉,在中国今天的环境是不允许的,首先放弃奇迹式的高科技创业,这种偶像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在学校里面还是需要培养自己学科之外的能力。就算你毕业之后想开一个淘宝店,想做个服务业,开个什么摊子,赚点小钱,卖点东西,这些毕业生可能有潜力可以做,但是就是这些服务业的行业,还是不能够做个书呆子,读完四年之后找不着工作去创业。这样的一个毕业生,可能也无法做服务业做成功。

但是如果你在读书的四年之中,每个暑期去打工,去学习,你要想做个网上的电子商务,自己先开一个淘宝店。如果想开一个小咖啡馆,先去咖啡馆打工。如果你能够把这3到4个暑假利用起来,有足够的经验、人脉,自己的成功概率就会提升,自信也会提升,这样的话我就会更看好服务业更早一点出来创业。

最后一点,可能是社会上对失败的容忍。如果社会都认为你失败了,你一辈子就完了,或者你再下一次更不给你机会,或者父母给你很大的压力,不可以失败。如果这么大的失败,真的很多毕业生没有这种自信和胆量去创业的,慢慢社会应该更有容忍度、包容新。

这几点都会用时间慢慢改进,所以我现在不会推动大学生创业,尤其是高科技,我更多时间可能是泼冷水,我也希望有一天大环境能够更好,让2%能够提高到20%。

主持人王莹:您刚才提到的这几步走,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职业的规划,并不是从开始做第一份工作开始的。可以说在上学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了。

李开复:对,就是从你选专业,每一个暑期的工作,暑期工作我要再一次强调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无论我是在创新工场还是以前在Google、微软。暑期工作生其实就是在尝试人生,当你得到一个大公司的暑期工作,如果做得好,你未来得到他工作Offer的概率大大提升。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每一个暑假都能够激活。这个计划不光是在大学之中,刚才谈到如果想创业,如果我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真的想成为下一个马化腾,但是我也接受李开复的说法,今天我不能马上出来创下一个腾讯,我还有一段时间来学习,我对这些人的建议是不妨加入一个新公司,就像岩松老师说的,其实你要创业,去一个国企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做公务员也不是。甚至去一个大公司也不是。

白岩松:轮到你被注意的时候你已经30了,小企业可能你24就被注意了。

李开复:对,可能你的发展空间、提升空间都更大,还有你进入小企业什么事都要自己学,可以学到如何去打理一个小企业,最接近创业。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真的想要五年以后创业,他自己参加一两个创业公司或者是小公司是最好的方法。其次是你去一个大的民企也不是坏方法,学足够了以后,经验有了以后再去创业。这一切都需要大概做一个3到5年的规划。

主持人王莹:得到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就业有位来”播出以后社会就特别关注,很多企业也在说怎么能够加入到这个节目的一些推广职位的过程当中来。

白岩松:其实透过这个活动的过程我突然发现,就业难刚才我为什么得出一个结论是相对就业难,并不一定是绝对。很多企业其实也蛮缺人的,也在云找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是如何能够让他们对上位,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媒婆。再就业这方面如果社会能提供立体的“媒婆”非诚勿扰,有情人终成眷侣的概念更高。有些人并不是一心只想去大企业,有些企业也在寻找他们心目中的年轻人。但是在资讯越繁杂的时代,其实桥梁越模糊,耕作要做把他们搭接在一起的工作。你没注意到好像所有的通讯设备如此现代,人更孤独,要不然怎么相亲节目越来越火,剩男剩女那么多。其实我们需要更多的渠道,我们就是扮演这样的渠道。

讲三个很小很小的故事,第一,有一个年轻人在英国学的人工关节,其实这是未来特别大的产业,可是现在非常不时髦。中国今年大陆年底老年人60岁将超过2亿,未来人工关节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小伙子,他在英国学完这个专业之后回到内地要创业,但是你知道他先干了什么事吗?去了内地两家这个领域最牛的企业去报名打工,将近一年的时间,其实他在这儿得的只是实习工资,很低的工资,但是他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创业,先了解了目前在大陆最顶尖的这两家企业怎么运作,我非常佩服。他愿意拿出这样的时间去为未来做准备。第二,谁说创业一定是高科技,这一点我特同意开复老师刚才说的。我们去年报道了一个河北的不算是名牌,很不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开了一家油条店,没想到他的油条店全中国最火之一,因为他琢磨了很久之后发现我要开放心油条,被称为安全油条哥。他永远不用过期的油,永远用最好的油炸,没想到他的油条涨价之后人们还疯买,结果他现在利润很高,还要开连锁店。难道卖油条中也不蕴藏着某种特别棒的创业理念?怎么那么多人卖油条他火了?就是这种思维的转变,他在当下。

另外,骑驴找马非常重要。当下如果你没有最理想的岗位先选择一个岗位,而且很好去做。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实战了解更多的市场,而且还能获得一定的薪水,让自己不开始那么沮丧。然后慢慢一步一步靠近理想。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刚开始的一些工作我也没喜欢,但是我后来认真做眼前的工作,反而走到了今天。很奇怪,一开始就想拥有最美好工作的比例很低,我个人认为,我倒很想听听开复老师离现在有多远。

李开复:我第一份工作其实是留在学校教书,当时其实就像在美国读书,也不意味着学校教给了我所有就业的能力。我当时觉得周围的老师做研究挺好的,我就留下来继续做研究,然后开始教书。可是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才真的慢慢发现,我的兴趣还是希望把我做的这些研究能够实际地应用上去。两年以后我离开了教书的岗位,到了苹果公司,才开始了我后来做高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转折。也是花了两年时间才自己找到的,而且是读了博士之后还花了两年之后找到自己的方向。

主持人王莹:所以一步到位的应该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很多网友或大学生朋友会说了,两位老师,你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也都是重点的专业,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现在的心情,他们可能就是某个很小的城市的某个不太知名的很冷的一个专业毕业的,那他们找工作应该怎么去面对现实?

白岩松:后一个问题让李老师详细去答复,我讲我自己的一个个例,我不太认同说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现在我的母校是名牌大学,是全国非常著名的中国传媒大学,但是我85年考这所学校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那个时候这个学校不知名,我考完这个学校之后,当时这个学校叫北京广播学院。我考完了之后,我妈的一位同事问我妈孩子考哪儿了,说孩子考上北京广播学院。那位同事的回答是“读电大还需要去北京读啊”,因为当时的电大叫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我的大学不像现在这么知名。我很庆幸我当时买了原始股,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终于让这所大学知名,我的成就感这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一起努力让它成为知名大学。

我就是一个案例。第二个例子,在全国很多地方跟大学生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不管是在新疆还是在湖北,还是在内蒙,还是在北京,大学的时候他们提的问题基本上水平差不了太多,没有他们想象的,哎哟,我跟北大的差距很大,没有,我反而感受这些人关注问题,对很多事情的了解,很接近。但是后来不断暗示自己,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慢慢慢慢差距还真拉开了。我觉得要从相信自己开始。我真的认真做过这个观察和总结。我在很多高校都说过,我在新疆大学说过,你们问的问题跟前两天我在北大做演讲时候问的问题真的一样,你们凭什么说我们这么远,不是好学校?就在暗示自己。

主持人王莹:您觉得这个差距到底是什么时候拉开的?

白岩松:是从内心的暗示开始拉开的,是真的的。

主持人王莹:开复老师,像这些深处比较远地方的大学,可能现在还不是重点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应该怎么去面对现实找一份好工作?

李开复:我非常同意岩松老师说的首先要自信,因为你暗示自己很多,自己再怎么补救都来不及。不要相信所谓名牌一定会改变什么,在创新工场我们的创业者们有一些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其实有很多,超过一半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所以不要做这样的假设。

白岩松:我再插一句话,你也不会用名牌来衡量,对吧?

李开复:不会,不会。

白岩松:我也不会。

主持人王莹:老板不会是吗?

白岩松:我也曾经面试过很多人,我从来不问你毕业于哪个学校。

主持人王莹:您看重的是什么?

白岩松:我往往是在最后已经做决定开玩笑问一下你是哪个学校的。

主持人王莹:您在这个过程中看重的是什么?

白岩松:面试过程中我恰恰不想问他的学校,是怕他对我产生影响。我通过很多问题,包括面试这种方法,最后看出来这个人高或者不高,最后已经决定完了才问一下哪个学校,我觉得这样更准确。

我突然发现开复老师也不用这个考察。

李开复:在创新工场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可能更接地气,更理解用户的需求,更在创业方面可能更不被学术派引导或者误导太多。所以,各有各的优势。名牌大学也是有一些优势。

下面我想讲的是,确实一个顶尖的大学可能在一些学科上,在老师的师资上会稍微好一些,但是我觉得就算你没有机会,其实我觉得网络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今天我们接触到,无论是顶尖名牌大学还是其它的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那些最牛的可能往往是在网上和别人交流,参加全球比赛的,或者是在网上帮助别人,参加社区的。所以,其实互联网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最牛的人可能分布在全球。如果你愿意花这个时间,在公开课里学习也好,跟国外的交流也好,或者跟国内的其他牛人交流也好,或者跟有经验的人交流也好,或者暑期工作交流也好。很多稍稍在不完美的学校,可能因为你学科的设置或者是你的师资稍微比名牌的差一点,是自己可以弥补的。但是这个你要花功夫去积极主动去做,才能够化解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再谈一下你刚才所说的,如果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该怎么办。我觉得一方面还是尽量去找能够学习的平台。另外一点,让我比较惊讶的是,我接触过一些学生,他们毕业以后找不到他们心中的理想工作,就不做事了,就回家了。这个在台湾叫做啃老族,不知道大陆有没有。

白岩松:一样。

李开复:这是太糟糕、太悲哀的结果了。如果你今天找不到一个好的工作,你回家啃老啃一两年,你一两年以后更找不到了。所以,一定要逼着自己找一个最好是自己能接受、能学习的,实在找不到差一点的,实在找不到,心中很差的工作。但是你可能都会在这样的工作里,也许你学不到很好的专业顶尖的知识,但是你可以学会怎么团队工作,怎么跟一个老板相处。这些都是你大学里没有学会的东西。甚至于一个无偿的工作,甚至在你亲戚的杂货店里无偿的打工,都要比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要好。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我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才做,否则我就回家去歇着了,歇着是没有借口,未来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机会,那只能怪自己。

白岩松:我这儿也插一句话,我特别同意这个看法,但是我们另外问一下自己内心的标准,当我们今天在找工作的时候,说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请问这个理想的工作是你自己的标准,还是周围环境加给你的标准?如果是周围环境加给你的标准,我觉得不重要,你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来。

另外,这次调查的时候,我们在做“就业有位来”,相关的一个数据调查很有趣,三年大陆薪酬的期望值,从前年的5千多降到去年的4千多,今年只有3千多。也就是在薪酬这方面,高校毕业生已经很务实了,知道环境不好。但是在他选择就业那些单位的时候没变,说我宁可接受那些单位给我降工资,不接受新的单位给我很高的薪水,但是我还不去。很有趣!

主持人王莹:我不知道像《新闻1+1》“就业有位来”是不是一直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白岩松:媒体的长久之道还是要寻求在本方面的建设,但是今年形势比较严峻,给很多小弟弟、小妹妹们一种信心。另外,也像“媒婆”一样做一个桥梁。我们看到了有很多就业岗位,也看到很多高校毕业生在焦虑,怕没有岗位,那我们给你搭一座桥,OK,一个去告诉更多的人,起码知道在今年你内心的焦虑可以暂缓解一点,我们会给你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让你靠近理想,那他心里会得到一种抚慰和实际的帮助。我们都用网站互相串联的方式帮助大家,但是如果一个媒体人,包括岁数年长一点,只关注治标的话也挺没意思,也希望通过治标这个社会能发生更多的改变,让我们未来的就业,我不认为哪个社会就业都简单,美国简单吗?不简单。日本简单吗?不简单。哪儿都难,没有就业不难的地方。问题在于我们怎么面对这种难,改变自己,改变环境。

主持人王莹:我们更多是说就业的一种态度。

白岩松:就业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过去只培养就业的专业,不培养就业的能力。

主持人王莹:我们直奔目标去了。

白岩松:就业能力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你还有一个成长过程,到30岁的时候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那之前我要做什么?勇于做什么?社会鼓励做什么?包括什么叫失败?

主持人王莹:年轻没有失败。

白岩松:年轻的时候如果不通过很多失败积累经验,将来成不了。

主持人王莹:看看网友的问题。

网友:你们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最缺少的是什么素质和能力?

李开复:缺少学习的心态和学习的能力。很多毕业生假设自己毕了业直接可以跳入工作,跳入工作之后想着每天几点到几点做什么,而不是继续自己的学习。在岗位里面其实要有这种真正的我还在学习的心态,把更多的时间让自己进步。尤其是高科技领域一切都在改变,如果你不进步就是在退步。

白岩松:还缺乏两个词:耐心和对自己的好奇。耐心就是我们总想一步到位,没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好像都没有,每个人过来的都不是一步就到位的,你怎么就会到位呢?第二,缺乏对自己未来巨大的好奇。有好奇你就敢去尝试了。

主持人王莹:可以设想无限的可能。

白岩松:你要对自己有好奇,好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也应该推动个体进步。

主持人王莹:两位老师一直都有对自己的好奇吗?

白岩松:当然了。

李开复:当然。所以,每几年我就会尝试一些新的事务,我写的每一本书,我用的每一个媒体,现在用微博,从科技到管理,到投资,每天在学习,在好奇,因为好奇才学习,因为学习才觉得自己在进步,因为进步才有自信和满足感。这是一个循环。

主持人王莹:一步一步来,是一个过程。时间的关系,再问两位老师一个问题,问问岩松老师,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应该先到社会上走一遭,了解社会百态,还是继续拥有高学历。

白岩松:什么叫高学历,我见过很多高学历但是能力很低的人,也见过学历不高但是能力很强的人,我认为要使自己成为能力很强的人。有一个选择,你喜好研究,也有机会读到研究生、博士,都OK。但是如果你认为读到博士一定会找到一份好工作,那可不一定。还要看现实另外给你提供的机会我觉得如果你现在比如说我们在做“就业有位来”,就是给你提供一个又一个很具体的岗位,也许不是你现在梦想当中最好的那一个,但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你可以站在这个起跑线上一不啃老,二有事去做,三你可以大量去学习,还可以拿到薪水。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靠近。回到家里拒绝说我先躲到研究生里,研究生毕业之后躲到博士,很多人考试是因为要躲,延缓就业,如果你的能力没增长,躲不掉的。

李开复:延缓很糟,还有更糟的是,认为因为我找不到工作所有只有考研。其实不应该把考研跟工作当做两个选择,你真的应该自己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做的事情,如果非常需要一个博士,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教授,当然要去读博士。如果不是有特别的理由或者是说我不喜欢我的专业,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什么,但是我还不会,那你去换一个专业考硕士、博士,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为要躲避,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考研这是最糟糕的理由,我基本上可以说,就算你考上读完,恐怕下一次面临的问题会比现在更严峻。

主持人王莹:永远不是一个办法。

白岩松:因为你的期望值增高了,可是你心里的能力没有多大增长,更麻烦。

主持人王莹:节目的最后两位老师给那些还没有拿到offer的毕业生说两句话。

李开复:毕业之后其实还在继续的学习,如果你能知道心里真的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让自己追求你的内心的需求,然后不要对外在的这种压力太在意,用平和的心态找到一个可以学习的平台,我相信你未来一定会找到更好的方向,得到真正对你有意义的成功。

主持人王莹:谢谢您。

白岩松:对于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来说,谈到就业,先有一个位置来,然后就一定靠近未来,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社会会去帮助,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桥梁,去靠近眼前的这个位置。你在这个位置上就把它当成一个新的起跑线,其实离未来就更近一些。

主持人王莹:好的,谢谢两位老师。反正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要有学习的精神,要有耐心,要有对自己的这份好奇心,不断向前冲。也希望各位网友继续关注《信望1+1》“就业有位来”,谢谢大家收看,也再次感谢两位光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