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余额宝的推出再次将互联网金融推到了舆论的潮头,成为一个大热的话题。在众多人将眼球定位在余额宝的创新以及对行业的影响时,笔者认为,这个大热的现象一方面是源自行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则是个别企业的明星效应(或炒作效应)。

在互联网金融大热的背后,看到的是一种概念浮华背后的隐忧。拿这次支付宝发布的余额宝来说,阿里巴巴做了一种过度的夸张宣传最后把自己也害了。它把一个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对比银行的存款利息,说自己的收益更好,这本身并不科学,完全就是为了获取眼球的宣传手段。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未来1年还将会有很快的发展,会有更多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行业也会增加在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加速双向融合。

至于在发展中会遇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最大的依然是来自政策层面,即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给予多大的探索和创新的支持。从余额宝被监管部门叫停一事来看,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已经是在做两手准备了:一是鼓励创新;二是与传统金融一样,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以下为作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更多观点:

互 联网金融这段时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是源自行业发展的必然,因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交融越来越多,金融业也不例外,也需要结合互联网更好的发展自 身;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超常热度,则与个别公司的明星效应(或炒作效应)关系很大,比如阿里,马云发表的一句著名狂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 行”,制造了很大的眼球效应,这是一个刺激市场关注度的导火索,也是发酵互联网金融话题的一个起点。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影响力远远不 如它的眼球影响力那么大。拿信贷市场来说,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包括阿里小贷、P2P网贷等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2012全年加起来的信贷总额也就 是在几百亿的规模,还不到1000亿。这个规模与十万亿级的传统银行的信贷市场规模相比,还不到千分之一。

但这0.1%制造了太多的错觉, 如果不认真看待这个事实,很多人会被误导。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崭新的行业,是一个还在探索中的行业,过度的被关注可能会对市场带来一种潜在的伤害。一 方面,中国的创业容易一窝蜂,一些本来有益的行业探索会被浮躁的气氛笼罩,大多数企业不能专注于用户和客户市场的培育,而被市场的各种预期所影响和干扰。 另一方面,马云这种明星企业家针对金融业的攻击性口号,让传统的金融巨无霸会对互联网企业产生敌意,让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过早面临本来不必要的竞争威胁, 甚至让政府部门过早收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产品创新的探索机会。

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同点都是资金的交易,都存在风险,都需要掌握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这方面,传统金融公司往往有更好的经验积累和团队优势。

相反,在获取客户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更容易传播和扩大影响力,针对客户的需求有更快的响应能力,互联网企业若有一定的客户交易数据还能为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支持。

互 联网金融同时具备成本优势,还不受限于区域发展,象腾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若从事金融业务,将会比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在用户拓展上更有优 势,更容易展开零售批发型金融业务,比如基金、理财产品的购买与交易,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入口优势比传统金融公司会强许多倍。反之,怎么样设计一个合适的金 融产品,目前传统金融公司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的优势。

当然,更现实地来讲,金融行业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就是,各类金融业务一般都有特定的牌照和准入条件,这方面的限制性政策与互联网的自由创新特点有着天然的冲突,互联网企业如果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从事这种受限的业务,需要更灵活的适应力。

我认为未来1年是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一年,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会越来越多,金融行业也会增加在互联网行业的投入。比如,在美国,谷歌的第一大收入来自金融业,在中国,我相信未来传统金融企业也会增加在互联网上的营销投放,我相信这是一个可以期望的趋势。

拿互联网企业来说,比如电子商务行业内除了阿里之外,京东也启动了自己的金融业务,针对上下游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我了解,他们不但收购了电子支付企业网银在线,还在积极地申请诸如小额贷款公司牌照、保险代销资质等。

针对银行来说,建设银行去年启动的“善建者融”就是一个银行业希望介入互联网的标志事件,尽管这个业务还未形成一个明显的成就,但这至少说明银行业开始实践了。

至 于受哪些因素影响,我认为最大的因素还在于政策方面,即,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给予多大的探索和创新的支持,对于今天的大多数金融业务而言,互联网企业都 是有机会甚至有能力去探索的,但考虑到金融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支柱行业,政府是不是愿意让这个垄断行业获得更多的准入机会,这依然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

金融毕竟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的管制都非常严,准入门槛也非常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何逾越一些准入门槛的障碍,将是一个非常大 的现实难题,一方面需要与监管机构有更好的沟通,另一方面也会考虑从业者的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