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默默无闻的百度魔图因“PK大咖”火得一塌糊涂,在米聊群、微博上以及微信朋友圈,分享“PK大咖”图像的网友随手拈来,这或许是百度在移动互联上,迄今为止,最为火爆的一款产品。

纠其原因,Biannews创始人陈中认为,百度魔图通过“PK大咔”将其从“用”工具升级到“玩”工具,利用普通用户与明星脸的对比,满足炫耀的心理,同时微信朋友圈的火爆也促成了百度魔图的爆发,不过他更认为这是社会化病毒营销的胜利。

不过,百度魔图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玩的工具,它更想通过“玩”来吸引用户使用美图功能,依此来沉淀忠实用户。但这种方式带来的推动力到底有多大呢,最终要比的还是核心的用户体验。或许在脱掉营销的外衣后,魔图会成为一款“过把瘾就死”的现象级应用。

如果纵观整个图片分享应用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象级这个词是普遍存在的。每当有一个新的模式诞生,都会有大批的追随者跟风而进,但火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即使在后期还能存活,似乎也终究难成大器。

图片分享道路一片忐忑

在今年的D11大会上,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指出,现在网民每天共享的照片总数超过了5亿张,而这一数据将在2013年增加一倍。从这不难看出图片应用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成就了Color、Instagram、Path、Snapchat等图片分享应用的快速发展。嗅觉敏锐的中国创业者看到了机会,推图、友图、某天、乐么乐么、冒泡拍拍等等图片分享应用前赴后继,凭借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做本土化的改良。

当然,更多的是失败者。

其中,Color可谓是失败者中的典型,虽然有着伟大的想法、豪华的团队以及4100万的巨额融资,但在上线21个月后,终是昙花一现。Color的失败也最终归结于没有抓住时机,高额的融资让其失去了节奏去做一个好产品,而是花在了媒体的轰炸上,忘记了去告诉用户为什么要用这款产品。

不过,Color本身是具有颠覆性创意的。其带来的“弹性社交”理念,可让基于地理位置让人们与同一地理位置的熟人及陌生人建立联系,用户不需要手动点击“关注”,即可弹性的完成基于地理位置的自动关注和群组机制。

这一想法被引进国内后,也引来的大批的跟随者,如推图、喊吧、发现等等,但他们并没有照搬Color的全开放模式,而是采用注册、手动关注等“半弹性”模式。但在学习Color同时,也自然继承了Color模式的瓶颈,即在同一地理位置需要有足够多人的参与进来,否则就会形成无人区或者单人区,从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很不幸,国内的模仿者大多死于此。

有开放就是封闭,图片可以分享给大众群体,也可以分享给小众用户,把“窄”做到极致也是一种美。Path就是这样一款图片分享应用,设置了150人的好友上线,用户只可以通过邮箱、Facebook或者电话簿等对好友发出邀请来组建自己的熟人圈子。

Path的美可以说是一种宁缺毋滥的分享,而在国内,对于这种美的崇拜者既有腾讯、开心网这样的玩家,也有登登、点滴这样的初创者,但这些应用似乎在经过一阵的喧嚣后也没有了踪影。

有人认为国内的类Path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特点,只是界面和UI的微创新,只有适应国内用户习惯和需求,才能让类Path应用真正的本地化,形成独特的社交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

虽然图片分享应用沉寂了一批又一批,但10亿美元的Instagram却像明灯一样,暗示着图片分享是有钱途的,尤其是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国内市场。而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各方纷纷把目光投向图片分享领域。

除了图钉、图兜等较早的Instagram学徒外,在近段时间,美图秀秀团队推出了美拍,百度也将目光放到图片分享领域,发布了“百度美拍”,这些新来者也许看到了太多的失败,并没有将卖点锁定单一的滤镜上,而是照片、声音、分享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并绞尽脑汁的为自己的产品植入社交基因。

Instagram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国内的这些应用开发者只是因为看到Instagram的成功而盲目追随模仿的话,必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退出这个舞台。产品需要探索新的产品模式,识别未被感知的新需求。 

Snapchat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主流的照片分享永久保留的这一铁律。Snapchat分享的照片只有1-10秒的生命周期,当照片被点击后,其生命也开始进入倒计时,并随之被自动删除,用户及其他好友再也无法查看,这也就是促其大红大紫的“阅后即焚”。

但这种照片分享的模式在国内市场,似乎显得波澜不惊。虽然已经出现了咔嚓、泡泡信等类Snapchat应用,但无论从应用下载量还是用户数来看,都无法与Snapchat相比。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可能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更保守、好面子。

不温不火的背后

图片分享的创业热潮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发展的结果。在这条通往“10亿美元的”路上, 移动互联网已经给予了图片分享应用一夜爆红的机会,但其似乎一直重复过“把瘾就死”的游戏。虽然其背后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但整体来看,还是能找出一些共性。

众所周知的原因,任何国外优秀的产品在本地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不同的用户环境和背景导致了用户习惯和需求的不同。找不到适合于国人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的方式,只是界面和UI的微创新,永远无法真正的实现本地化。

而大环境的差异也是被国内创业者提及最多的问题。国内创业门槛很高,竞争异常激烈。巨头的加入几乎完全就意味着死亡,造成国内缺乏公平的创业的环境。

当然,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匮乏同样也在制约着图片分享类应用的发展。在国内,流量可以说是遇到的最大问题,这点在三四线城市尤为突出,大量照片数据让每月只有几十M流量的用户吃不消。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然而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社交网络里,心理上的负担已经成为用户分享的阻力,虽然目前流行的阅后即焚则让用户对分享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控制,少了些负担,但如何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依然是图片类应用要面临的问题。

如今,图片分享应用都会对社交网站的捆绑,在满足用户分享心理的同时,也提升图片分享工具的曝光率,而这一现象已成趋势。不可否认,社交网站的繁荣加大了用户对图片应用的关注度,但图片社交应用终究不会因社交和其它功能的加入而离开其工具类应用的范畴。如若一味跟风,只追求所谓的趋势却忽略最基本功能的完善,将导致创新与基本功能背道而驰。

当然对于图片分享应用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免费只是一种有效促销手段。在需捕获大批用户群后,需要从中寻找可能的付费对象。但这个盈利过程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但目前来看,图片分享应用还不存在足以傲视天下的盈利模式。

一图抵万言,图片的魅力之所以远大于文字,在于其带来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图片分享应用,应利用其自身优势拓展背后的价值,创造出更适合国内环境和用户的产品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