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网 米妮 8月1日报道
从阿里巴巴5.8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到百度19亿美元全资收购91无线,创下中国互联网并购案的金额新纪录,今年以来,互联网巨头们一系列的动作所引发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去年大连万达26亿美元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甚至不亚于年初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对价151亿美元的海外收购。
互联网领域的并购潮正在爆发,资本的躁动喧嚣展现了巨头们摩拳擦掌一决高低的姿态,但也彻底暴露了彼此抑制不住的焦虑。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此轻易地撬动了巨头们的神经,随之掀起国内互联网并购的热潮?在此轮并购大潮中,谁是最大的赢家?在接下来的并购交易中,谁将打破19亿美元的记录?
转型时代的巨头焦虑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引发的巨头焦虑是催生并购潮的一个诱因。
“目前收购的重点,主要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表示,当前用户的投入时间在迅速由个人电脑转向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人口红利阶段。而巨头们“大船转弯相对比较困难”,在产业急剧变革的时代,通过购买外部更有创新活力的团队,弥补自己创新的不足,成了必然的选择。
以百度此次对91无线的并购为例,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起步较晚的百度很难打造出巅峰行业的产品,基于此,利用资本手段布局移动端,通过规模效应,促成行业洗牌和规则再造。
的确如此,反观4月份以来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几大并购事件,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是并购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我国PC端网民数量从8000万增长到2.3亿用了5年事件,但可上网的智能手机数量从5000万台急速跃升至2亿台仅用了两年。
可见,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如此庞大而且高速增长的市场,如何将PC时代的入口优势复制到移动端,已经成为传统互联网时代巨头们的当务之急,同样也是考验各大巨头是否具有抢占“船票”资格的衡量标准。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轮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的并购潮,有其必然性。“并购案例的增多和金额的提高,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日益成熟和实力增强的表现。”互联网观察人士洪波如此认为。
“19亿美金,放在全球也是较大的收购,但在过去也难以想象。”洪波指出,互联网的竞争在日趋激烈,与此前几年各自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深更不同,大家现在都在互相进入对方的市场,并购成为了最优的选择。比如,腾讯入主电商网站易讯,阿里巴巴投资虾米网和新浪微博等。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创业型互联网企业IPO受阻也是促成收购的一大助因。一年多来,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的窗口迟迟没有打开,投资人和管理层只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完成退出套现。
如此看来,一方面是被并购的公司出让股份的意愿加强,一方面是收购方布局移动互联网的心思急切,慷慨解囊,就促成了罕见的互联网领域投资并购大潮。
面对类似的创业型互联网企业,如从事手机浏览器的UC、从事团购的拉手网、大众点评网、人人网,手握数十亿现金流的巨头们,似乎并不容易停止并购的步伐。
不过,相关专家也表示,目前总体而言,巨头们的并购水平还有限。或是此前没有布局好,需要补课,如百度对91无线的并购,用钱买时间买市场的意图相当明显;或是对未来还没有想好,本着不缺位的原则,先广泛站位,如腾讯投资易讯、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等等。
“中国巨头们的并购,更多的还是在战术级的水平,而不是战略级的。”方兴东直言。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一轮正在进行并且日益加剧的并购热潮,无疑将对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近两三年的这一轮并购热潮,互联网第一家阵营企业的地位基本已经明确,未来它们之间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而其他互联网企业则需要依托于第一阵营的企业而存在。”易观国际分析师李智表示。
方兴东则预测,目前还只是开始,预计下一步的并购将会进一步加大,“并购会带动效应,毕竟通过并购,可在一夜之间改变竞争格局。”
乏味的“中国式”并购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整体而言,方兴东表示,正面的影响居多。“收购是好事情,毕竟互联网公司上市的渠道还比较窄,大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如果能够活跃起来,整个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活跃程度会大大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除了关注度极高的金额巨大的并购意外,一些小型创业团队已经被巨头们悄然纳入麾下,如腾讯投资的社交游戏公司热酷和打车类APP“滴滴打车”,百度收购魔图精灵等等。
完美世界相关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国内近期看了不少团队,已经确定投资的也有近10家了,“其中有上百人的大公司,也有类似”亡灵杀手“那样的一个人完成整个游戏的天才个人。”可见,被并购对于中小型的创业公司来说,更容易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从买方的角度,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占据着整个互联网行业70%以上的营收和80%以上的利润,它们成为并购浪潮中的主角一点也不让人觉得例外。回顾他们一系列的并购举动,不难发现共同的并购逻辑都在于争流量、用户和入口。
正因为巨头主导的并购交易,多数是为了彼此抗衡和划分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入口、流量和用户的争夺,国内互联网的并购交易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中国式”的循环。在业内人士看来,与海外互联网巨头面向未来的人才、技术或者是颠覆性模式的并购相比,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大多数并购注定是短视和有缺陷的交易。
何为基于人才、技术或者颠覆性模式的并购?
此前,雅虎以11亿美元收购Tumblr和8亿美元竞购Hulu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对处于竞争劣势的雅虎来说,花大价钱买流量和入口建立壁垒是它不得不做的。但甚少人关注到,雅虎进行的其他收购,几乎都完全是围绕着人才和技术或者模式而进行的。
比如,雅虎收购本地生活应用Alike和Stamped,在关闭了它们的服务以后,让原有团队的成员保持独立,继续在雅虎移动部门内部开发相关的本地服务,这是典型的人才收购。
随后雅虎又收购了新闻语义分析工具Summly、GoPollGo和MileWise,在关闭产品后,将其关键技术即Summly在新闻语义上的分析与处理、GopollGo的本地数据采集和MileWise的数据分析呈现等,整合到雅虎的服务应用上去,这就是典型的以业务为核心,面向未来的技术并购。
再看Facebook和谷歌。扎克伯格关闭了大多数它收购来的公司的服务以后,让那些用1000到5000万美元收购而来的“聪明人”进入Facebook的某一个团队,继续为它工作。、
而Google的收购更倾向于对技术本身的获取和优化,最近的例子是对邮件客户端Sparrow的收购,尽管产品被关闭,但Sparrow整个团队的技术被用在了Gmail持续的精进和改善中。
说到底,并购并不是为了减少人们获得更好的产品的机会,恰恰相反。收购作为公司获得人才储备和未来产品或者业务战略的技术储备的必要手段,只有当这类收购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这个行业投资与并购行为“主流”的时候,更自由的人才流动和更面向未来的产品才可能出现。
回到国内互联网的并购浪潮上,谁是最大的赢家言之尚早,但无论是PPTV、PPS、土豆、新浪微博还是91手机助手甚至是传说中的搜狗,在被收购以后,产品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烂,是带来了更多新的用户还是流失了更多的用户,市场自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