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中心 > 国际 > 国际滚动 > 正文

小巴菲特“弑父”:应该强调慈善的公共性
2013-08-07 14: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要评论()
字号:T|T
沃伦·巴菲特和皮特·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和皮特-巴菲特

吴铭

近日,美国著名投资家和慈善家沃伦·巴菲特之子皮特·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慈善工业综合征(The Charitable-Industrial Complex)》的文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慈善不仅不能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造成不平等的体系性原因而缺乏觉悟。这篇批判慈善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例如《金融时报》8月2日发表题为“你也有份,皮特(Et tu,Peter)” 的社论,质问皮特是否在召唤内心中的“列宁”。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要争论很值得关注和了解。

皮特·巴菲特是一位职业音乐人,曾拿过格莱美音乐奖,老巴菲特曾向股东推荐过他写的《人生由自己打造》。在皮特看来,今天让少数人巨富的社会体系,正在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和共同体的生活,与其把少数富人的慈善称作“回馈”,不如叫做“良心漂白(conscience laundering)”。这是一种让富人在晚上睡得安稳、让社会不平等稳固化的方法。对于那些跨国的慈善行动,皮特则沿用了“慈善殖民主义”的说法。在他看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少数富人的慈善其实都是左手制造问题,而用右手来解决问题。基于这一分析,他认为现在缺乏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想象力,如爱因斯坦所说,不能用制造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呼吁应该致力于走出一条新路。

《金融时报》社论的标题用了古罗马恺撒大帝的一个典故,据说恺撒被刺杀身亡前最后一句话是对他养子和最倚重的助手布鲁图说的:“你也有份,布鲁图?(Et tu, Brute?)”此处用典去掉了问号,意思非常明白,一是指皮特·巴菲特批判慈善的文章无异于“弑父”,这个“父”不仅指老巴菲特,也指他所属的阶层;二是皮特在文章中所批判的那些问题,他自己又如何能置身事外。该社论认为,小巴菲特对慈善抱有激进的看法(以为它应该能改变社会不平等),但即使改革后的慈善也无法终结贫穷;只有运作良好的市场与有能力的国家相结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皮特·巴菲特与《金融时报》的主要分歧正在于对西方社会不平等根源的诊断,后者从根本上不会同意前者认为根源在于当前西方社会体系的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者认为皮特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表达了类似于列宁的观点。从中国当代史来看,这样的辩论并不陌生。1950年代初关于电影《武训传》的争论即围绕这一议题展开,当时一篇重要评论即指出,表彰武训在晚清行乞兴学,没有研究当时人民的压迫者究竟是谁。

今天皮特·巴菲特重提这一问题,意味着,由于当代社会不平等不断扩大,不管我们多么拒绝这类问题的出现,它就在那里。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亦不无好处。其一,将慈善放在合适的位置之上。如果将慈善理解为让自己“睡得安稳”的方式,未必能做到;如果将慈善当作生意,比如推动为“慈善捐赠”减税,在中国减税则会催生一大批为逃税而生的“慈善行为”,进一步加剧慈善事业的败德。其二,加强慈善的公共性,降低慈善与自身经营之间的关联,强化被捐赠项目的独立性和公共性。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小巴菲特

责任编辑:任光飞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