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冷思考:平台之争

毫无疑问,在PC互联网时代,百度建立了绝对优势的搜索引擎平台,并且依据该平台还将触角伸到了在线视频、移动互联网、地图导航、在线音乐等领域。但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上述几个领域中,只有移动互联网是百度目前最为失败的一块。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手机上更习惯使用App而不是浏览器来访问互联网,而App的封闭性决定了它的信息不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各个App都是独立王国,不会对搜索爬虫开放。所以百度寄望于收购来做大移动互联网市场,基于不同的移动端产品向外扩散,最后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搜索老大。

百度18.5亿美金收购了91无线,让业内看清了百度做大移动互联网的决心和手腕,就像2010年的爱奇艺和今年的PPS,显示出百度进入在线视频的决心。91无线的加入令百度在移动互联网实力硬生生的增长了一大截,但即使有了91无线的帮忙,百度在移动互联网还不能算是一家平台级公司,更不能与其在PC互联网领域相提并论。

流量与入口的争夺是眼下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第一步棋,百度、腾讯、阿里、搜狐都在如法炮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已达到占领入口的目的。但实际上,流量与入口的争夺其实是在为后期的平台之争做准备。

做平台,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最终愿景,但如何做成一个平台,却并不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能实现的。谷歌和苹果用了几乎5年的时间将Android和iOS成功推向世界,使他们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为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并且围绕着操作系统逐步建立起来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生态模式。

在国内,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称之为平台级公司,至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不行。业界普遍认为,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尽管生机勃勃,但创新动力明显不够。在仅有的资源下尽可能多的复制国外成功模式,是眼下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个潜在规则。

即使是在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形之下,国内移动互联网内的参与者依然呈现出一片激烈竞争景象。这种景象源自于各家对流量和入口的渴望,无论是创新还是复制,平台级愿景对于每一个有机会实现的公司来说,都是不可抵挡的诱惑。

百度从移动搜索、百度地图、移动视频以及移动应用分发渠道四种方式循序渐进,从不同角度不同产品获取资源和市场;腾讯则以微信入场,借助庞大的用户群抄底移动互联网,微信游戏、微信支付、微信营销等等行为的实现,代表腾讯正在加紧完善对以微信为核心产品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阿里则通过操作系统实现平台化,不玩第三方ROM,而是直接研发新平台,并且同时进行可行性的并购以增强移动互联网实力。

除BAT之外,搜狐寄望于搜狐新闻移动客户端,希望凭借客户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带动搜狐移动端其他产品,或者借助一款产品后期进行可行性改造,将其打造成一款具备平台级潜质的产品。360依然以手机安全产品起步,后期开始做手机助手,并且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的应用分发渠道,但随着百度收购91,360在应用渠道分发上将会受到阻碍。

平台级产品的优势在于能够尽可能多的掌控整个产业链,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产品安插到上下游任何一个环节,已达到利益最大化。好比近期腾讯推出的微信5.0版本,将SOSO街景地图和电商服务游戏服务完美融合进去,比如新浪微博与淘宝合作推出的“微博淘宝版”等等,这些公司都在谋求以流量做平台,可以说平台之争是互联网公司永远不变的主旋律。

智能手机热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这块还未被完全开发的矿藏中,传统BAT巨头代表着大而广的一股势力,有钱实施并购,有做大平台的坚定决心,有不能输的底线。但除了传统巨头外,像搜狐、网易、新浪、360等二线巨头也有这样的目标,借助一款产品进行圈地运动,并且也在寻求机会做大做强。另外,还有一批草根明星,比如美图秀秀、墨迹天气等移动端的明星产品,虽然坐拥过亿用户但产品未来规划不清晰,比较注重短期盈利,这类产品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被收购对象,已达到某些有野心公司的一步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