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导语:科技作家法哈德·曼舒(Farhad Manjoo)近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Snapchat凭借“阅后即焚”在青少年和大学生间广受欢迎,受到硅谷热捧,谷歌、Facebook都表示了对它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具备洞察未来的能力,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并不能作为判断科技趋势的依据。

全文如下:

年轻人的潮流

我坚信孩子不是我们的未来。即便将他们教育的再好,他们也无法具备“预测”下一科技潮流的实力。我说的是Snapchat。

上周,我的同事报道说,Facebook愿以30亿美元收购Snapchat,但23岁的Snapchat联合创始人兼CEO埃文·施皮格尔(Evan Spiegel)拒绝了它的“好意”。

我建议从没用过Snapchat应用的人试上一试,听说此类应用都很有趣。但说实话,我并没有这种感觉,我是个脾气暴躁、古板的人,还有2个小孩,完全没有时间娱乐。估计看我专栏的“同龄人”也是如此。

关于Snapchat,我有些想法,希望分享给大家。

首先,Snapchat的主要卖点是“阅后即焚”。也就是说,当你发一张照片给好友时,可以设定对方能够查看的时限,超过此时限后,照片及相关聊天记录就会“消失” 。

其次,受上述特性的影响,Snapchat的主要用户群是大学生和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这也是为何硅谷巨头均亲睐Snapchat的原因。

Snapchat并不赚钱,至少它的高管们从未提到过这一方面。但科技产业依靠广告支撑,而青少年是最好的“收入来源”,是金矿中的金矿。

文化信念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遵循了广受认可的文化信念:大家似乎都认为,年轻人是技术行业的先锋,能够“预测未来”,知道什么会流行。举个例子,如果明天开始孩子们都用Snapchat而不是Facebook,那不久所有人都会用Snapchat。和在时尚领域一样,科技产品或服务的传播也是从年轻人到“老年人”。

但问题是,孩子的判断常是错的。鲜有证据显示,年轻人具备更胜于年长者的洞察力,他们最先选择使用的技术,并不怎么样。他们甚至会是最晚采用及拥抱创新的人。极端人士也许会说,孩子总是犯错。

不妨想一想,你现在使用的产品和服务,有几个是从年轻人(25岁以下)那传过来的?只有少数几个,Facebook是其中之一。

但是,我们最常用的东西最初并不受年轻人喜爱,如iPhone、iPad、iPod、谷歌搜索引擎、YouTube、Gmail、谷歌地图、Pinterest、LinkedIn、Kindle、博客和PC。这些产品的目标用户都不是高中生或大学生,它们价格高、强调效率、缺乏娱乐性,因此不招年轻人“待见”。

保持警惕

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设计Facebook的初衷是供哈佛校友及其他大学生使用。Facebook的成长速度超过任一对手,但它不允许用户自定义页面。Myspace不同,因此它的用户平均年龄更小。

扎克伯格常告诉其他创始人,Facebook的卖点是“实用”而非“酷”,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引发了Facebook在青少年间声望持续下降的“担忧”。Facebook从来没有很“酷”,那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大多如此。Myspace也许很“酷”,但“酷”没法让它走得更远。

顺便说一句,很多高科技公司创始人,如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创业时都20出头,但他们都是“特例”。Cowboy Ventures的研究显示,2003年以来,估值10亿美元以上科技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是34岁。Cowboy Ventures创始人Aileen Lee说:“20多岁人创办的公司无法成为主流”。

再仔细想想,年轻人无法准确预测科技未来,并不奇怪。年轻人更容易适应新文化,但他们身上随意、不成熟、无经验等特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应对来自“长辈”的压力。我们不会把赌注压在20几岁人的选择上,成年人都不会赞同One Direction(英国男孩组合)代表着未来音乐的方向。

话题回到Snapchat。这款应用究竟是青春时尚的男孩乐队?还是能够持久的东西?或披头士第二?

要知道答案,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它?或者他们只是为了避免父母窥探其隐私,或者发送淫秽照片,或者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老土”?

我想就连Snapchat创始人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需要对Snapchat的“年轻活力”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