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网 陈淑垒 12月2日报道

过去,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做硬件,还是硬件企业做互联网都鲜有成功的案例。移动互联网时代,戴尔、惠普、诺基亚、英特尔等传统硬件厂商的集体失意以及互联网企业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失败”都再次证明了跨界的艰难。但双方都没有停止在对方的领域进行探索,在当下的环境中,尤以互联网企业向硬件领域的扩张为甚。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这只是一场异想天开的幻想,还是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与硬件会有怎样的碰撞?

2010年,谷歌与HTC、三星合作推出自有品牌的Nexus One和Nexus S 智能手机,拉开了互联网企业染指智能手机的序幕。2011年小米科技深度模仿苹果模式,提出“软件+硬件+服务”的铁人三项理论,高调杀进智能手机行业,将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浪潮推向高点。此后,百度、阿里巴巴、盛大、奇虎360等互联网企业先后加入这一战局。

但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的江湖中已鲜见互联网手机的身影。这似乎也坐实了外界从一开始即广泛存在的质疑之声。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很早就曾直言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更是直言不讳,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是个本身就不应该开始的笑话,预计一年之后大潮必将褪去。

正如业内分析人士所言,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确大部分都已失败。然而,互联网企业做硬件的热情却是水涨船高。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路由器到电视棒、机顶盒等等,互联网在硬件领域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参与这股硬件热潮的互联网企业也越来越多。

互联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免费这一基本的业务模式。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去吸引海量的用户,然后再通过电商、广告、游戏等增值服务寻求盈利几乎是全球互联网成功案例发展的共同轨迹。今天,在与诸多传统行业的碰撞中,互联网企业试图再次用免费的精神去实现颠覆。硬件即是互联网企业眼中的进击目标之一。

业内一致的看法是互联网企业进入硬件领域,绝非仅仅是为了靠硬件赚取利润。毕竟再好的硬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也只是空壳,凭借硬件输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互联网企业真正的目的所在。

其中,不同的企业的具体目的又不尽相同。譬如,像百度、阿里、腾讯这种互联网巨头,他们更多的是想推广自己的操作系统,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成为另一个谷歌。阿里云OS就曾向外界赤裸裸地宣告自己的这一愿景,并因此而遭到了谷歌的严厉打压。另有一些比较务实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没有构建生态系统的梦想,只是想借助硬件输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硬件只是输出服务的载体,并非全部。正是因为如此,不靠硬件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在进入硬件领域时,无不试图以低价取胜,将价格拉到极低的水平。这背后隐含着业内对于硬件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硬件迟早会沦为承载信息的通道,终究就像写字用的纸张一样微不足道。

前不久,360奇虎董事长周鸿祎在《我为什么不看好智能手表?》一文中提到,今天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颠覆,就是在未来五年,它会改变整个硬件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他进一步指出,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轨迹,硬件会以成本价来销售,而通过互联网的服务来获得规模性收入和利润。卖硬件本身是没有利润的。

周鸿祎还引用Kevin Kelly的预言:“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作为网络服务的载体。

在此前的一场演讲中,周鸿鸿祎曾对硬件免费的概念做过解释:“就是很多硬件的销售,它的免费不可能是零价格,它是零利润。换句话说,按成本价进行销售。

亚马逊CEO贝索斯曾对媒体说过的一句话可以清晰地解释互联网企业真正意图所在,我们真正在建造的是一个完全整合的媒体服务。硬件是此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也仅是一部分而已。我们不从你购买的设备中盈利,我们会在你使用它的时候赚钱。

尽管外界很多人并不看好互联网企业所谓“硬件赔钱,软件赚钱”的发展模式,但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微软收购诺基亚的事实证明了互联网企业对于硬件的企图心。被频繁运用的低价策略则显示了互联网企业不惜代价推广自己服务的决心。

IDC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平均价格继续下降,同比下滑12.5%,为317美元。相比之下,上个季度诺基亚Lumia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仅为193美元,只是全球智能手机平均价格的60%左右,有分析人士指出,微软Windows Phone以低价抢夺新兴市场的战略正是通过诺基亚的Lumia手机体现的。

谷歌也开始用低价抢夺硬件市场, MotoG的发布即是一个例证。IT评论人士孙永杰指出,其与Lumia相比已具备了在价格上竞争的能力,至少当诺基亚及其他功能性手机用户转向智能手机而主要以价格作为参考时,谷歌安卓不希望继续留给微软Windows Phone以价格突破的机会。

在孙永杰看来,谷歌之所以如此,与其盈利模式密不可分。越多用户使用安卓手机,就会越多上网,也就会越多使用谷歌的服务,而谷歌就会通过这些服务赚更多的钱。至于摩托罗拉手机本身能否赚钱,对于谷歌来说那是次要的。

“低价”也早已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争夺硬件市场的重要策略。今年以来,最鲜明的案例是,乐视、爱奇艺、小米、阿里巴巴都发布了智能电视产品,但价格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然,这些企业希望削减硬件成本,在价格上产生竞争力,继而通过卖内容盈利。

然而,在互联网企业的这一构想中,始终都存在几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即使互联网企业不差钱,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亏损,那么用户是否能接受?至少是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企业做硬件还鲜有成功的案例。即使是苹果和小米,主要赚钱的还是硬件。

在互联网多年免费大潮的浸染下,用户早已习惯了为硬件付费,从而免费享受各种软件与服务。如今,互联网企业试图转变用户头脑中多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概念显然并非易事。

其次,硬件免费的模式并非所有人都能玩得起。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靠硬件“赔钱赚吆喝”的策略,其实更适合资金充裕、对供应链把控良好的大型公司。对创业团队来说,盲目实行此种策略无异于“自取灭亡”。

再次,如何平衡与传统硬件厂商之间的关系也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虽然互联网企业做硬件尚未有成功的案例,但互联网与硬件的结合却是不可阻挡的产业发展大势。可以肯定的是,原先的利益格局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