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白鹤 摄影/李铮

文章10-1

2013年11月29日15:07,在北京海淀区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里,院长方之熙正在和同事们研究一项时下颇热门的大数据应用,如何低成本地测量PM2.5。

测量仪器中的的传感器通过Wi-Fi、3G等网络将环境实时数据输送到“云端”,再通过机器学习和云计算,把数据更精确地反馈到手机上。这些数字可以清晰地表明你所处位置的pm2.5是多少。

方之熙从不抽烟,可是为了实验,一支烟就成为测试空气质量的最好道具。一旦香烟燃起,PM2.5指数立即上升,实验室里的那道光线也骤然发亮。

文章10-2

文章10-3

这一幕只不过是他日常工作中的管中窥豹,大数据和他24小时的生活已经分不开。

在不少公司、实验室和政府机构,“数据”被捧为21世纪新型“石油”。在方之熙看来,这种“新石油”在2013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章10-4

文章10-5

“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很大程度地推广到老百姓生活当中去,比如人们上网买东西用支付宝,把钱存在余额宝里。我们出去吃饭总用定位查找哪个饭店最近,这些背后都有大数据在运作,尽管我们看不到。” 方之熙说。

小格子,大世界

英特尔研究院里每个员工的办公室都不过是几平方米的开放的小格子间,方之熙也不例外。

在这里他要用PC处理很多日常事务。唯一特殊的是,在旁边有一张小圆桌,他可以和同事面对面畅谈。

文章10-6

文章10-7

文章10-8

行走,数字无止境

方之熙的碎片时间也逃不脱工作,在车厢里处理邮件是最常见的一幕。当然他也常用手机地图查找路线,寻找美食餐厅。

文章10-9

视频不能承受之“逆差”

参加视频会议是方之熙最不愿为之的事情。会议往往是从美国时间早八点持续到下午16点,这意味着他要在这个视频会议室从凌晨12点一直呆到次日早8点。而这样的会议差不多每两周就要召开一次。年过的他往往在开会前小憩一会,还要备足咖啡零食,以熬“时差”之困。

但正是这样方便高效的智能办公,见证了英特尔的每一步重大计划与决定。

文章10-10

文章10-11

3D打印,创新的盐

3D打印将是英特尔研究院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方之熙每每要投入30%的精力到此项可能主宰未来的技术中。

咖啡厅里的会议30分

楼下的咖啡店是方之熙除了办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每周至少有两天他是在这里度过的,常常与属下共进午餐,不时要用手机当面沟通工作,这样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