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评论 > 正文

黑莓应放弃手机业务的十大理由:毫无复苏征兆
2014-03-25 14:17  牛华网  巧艳 编译  我要评论(0)
字号:T|T

0

导语:321日,身陷困境的黑莓宣布,为了提升现金流量,该公司决定出售位于加拿大超过3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用地和闲置的土地。今天,外媒撰文称,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黑莓应该对外出售该公司的手机业务。

以下为文章全文:

数个月之前,黑莓CEO程守宗表示,为了更好地提升运营效率,黑莓将会减少全球的办事处数量。当前,黑莓正处于困难时期,它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已经逐步被苹果和三星取代。很明显,如今的黑莓已经日落西山,风光不再,辉煌时代已经远去。

而黑莓之所以会失去移动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能够很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智能手机市场。在过去几年中,黑莓手机销量暴跌,销售情况惨不忍睹,市场份额快速流失。当前,关于黑莓是否应该出售其手机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外界持续关注的问题。

虽然程守宗一再强调,该公司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但也许在他竭尽所能之后,还是无法改变当前的局势和潮流,留给他的仅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将手机业务出手转让。

也许,对于黑莓来讲,出售手机业务是一个最好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销量暴跌

根据黑莓上一次所公布的财务报告,截至201311月底的前三个月,该公司的硬件部门收入为4.76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70.7%。更糟糕的是,黑莓智能手机的销量为190万部,较上一年同期的700万部下降将近72.5%

1

没有复苏的征兆

从黑莓的财务数据来看,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公司的手机业务已经出现复苏或者即将开始复苏。实际上,黑莓在发布财报的时候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该公司的硬件业务将会继续下滑,未来将会专注于企业用户,希望该公司在企业领域早日重回正轨。

2

黑莓对企业用户的粘性下滑

虽然黑莓的重点是企业用户,但是该公司却没有拿出具体的措施去吸引新的企业用户。随着BYOD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将iOSAndroid设备带入到办公环境中,而不是黑莓设备。

即便是黑莓设备的忠实拥护者——美国白宫,最近也有消息称其正在对三星和LG手机进行测试,计划在内部部署Android智能手机。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开始决定优先针对iOSAndroid研发应用程序。所有这一切,对于黑莓来讲似乎都很不利。

3

富士康外包交易

黑莓宣布,该公司已经与中国制造商富士康达成了外包交易,以此来降低成本,获得新的交易,以求以全新的姿态重新投入市场。但是,这样一来,黑莓就需要向富士康支付相关的制造费用,并且也很难保证这样就可以自设备销售中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对于黑莓来讲,与富士康之间的外包交易是一个成功的阶梯,但是却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成功,那么黑莓就多了一个离开硬件市场的理由。

4

专注核心优势

自黑莓的最新财报来看,也并不全部是坏消息,该公司的企业服务器业务仍然蒸蒸日上,BBM平台也仍然广受欢迎。鉴于黑莓的软件和服务收入同比下降,该公司未来应该专注于核心领域。如果黑莓能够更好地发展BBM平台,那么将为其带来数十亿美元的价值,Whatsapp就是最好的证明。

5

知识产权更具价值

对于黑莓来讲,知识产权的价值可能要超乎外界的想象,能够为该公司带来大量的现金。对于硬件制造商而言,想要成为移动领域中的一个软件和服务公司,那么就需要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许可。也许,黑莓可以将其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的收入来源,并且提高其运行效率。

6

营销活动效果不理想

去年,为了证明自己产品的价值,黑莓展开了大型的营销活动,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以失败而告终。如果黑莓不能传达出能够让用户购买其产品的信息,那么其硬件销量怎么可能好呢?

7

联想有意收购

去年,有传闻称联想正考虑收购黑莓的硬件业务。虽然这最终未成事实,并且联想也已经受够了摩托罗拉,但是并不排除财大气粗的联想会另外收购黑莓,以求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引起另一次的轰动。

8

网络更加重要

一般来讲,外界往往会忽略黑莓产品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于黑莓来讲,该公司的网络可以为其带来巨额的收入。就黑莓当前的状况而言,该公司应该及早摆脱“拖后腿”的硬件业务,专注于更加有利可图的网络业务。

9

文化观念问题

当前,黑莓硬件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老旧,过时和累赘,“Crackberry”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如今,人们一般都会对黑莓的产品嗤之以鼻。除非发生奇迹,或者是黑莓能够“扳回”用户的这种文化观念,否则该公司的硬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许巧艳)

10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黑莓 手机 复苏

责任编辑:许巧艳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