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因脑出血众筹百万一事,将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北京有房有车也能发起求助?脑出血却要众筹高达百万?求助信息一出,网友炸开了锅,纷纷质疑平台发起求助门槛低,对材料真实性审核不严等问题。

大病求助互联网平台本质是信息服务平台

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作为民间救助行为的线上化,约兴起于四五年前,目前有轻松筹、水滴筹、爱心筹等平台,由求助人上传相关信息发起求助,主要以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为传播渠道进行筹款。

事实上,对于大病求助平台的质疑,吴鹤臣事件不是第一次,之所以再次挑动公众神经,也是出于“德云社”的金字招牌、北京有房有车、筹款百万这样的容易煽动群体情绪的标签。

存在即合理。互联网大病个人求助平台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为商业诉求,而是切切实实切中了当下中国社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痛点——国民缺乏有效、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安全感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是有医保吗?但从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来说,医保的作用是保基本,仍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其他辅助渠道。

数据显示,2016年,在医疗机构服务收入来源中,基本医保支付为56%,个人自付40%,商业医保3.33%。

因此,即便有医保,在突如其来的大病或意外面前,面临高昂的医疗费,依然有很多患者及其家庭陷入困境——个人求助的需求是真实存在且迫切的。作为民间救助的一种手段,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对大病患者“救急难”发挥补充作用。

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不可一刀切,破而不立,而应客观评价其优势,同时直面问题,渐进式解决。

当传统民间救助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间救助行为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而有了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更是让传统民间救助提速增效,最大化程度帮助困难人群。

例如,基于微信社交链的传播,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和筹款效率,同时有社交关系的背书,又增加了一层信任基础。在某平台上,就曾有2小时筹满50万医疗费,使得尿毒症患者能够迅速进行换肾手术的案例,真正起到了“救急难”的作用。

而和传统民间救助相比,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另一大优势就是它的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同步信息。

参与过大病求助项目的人都知道,参与过之后,如病情进展、医疗费用使用情况等项目进展,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或APP进行推送,便于施助的人了解自己的钱究竟去了哪,患者目前情况如何。

毋庸置疑,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给许多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与传统救助相比也具有多方面优势,切不可因一些蓬勃生长过程中的瑕疵,而对其全面否定。

对于这些平台,不妨多一些宽容和耐心,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留一条生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深圳热线,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