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量子叙事学派《探索造物主的逻辑的艺术》首展上,量子叙事学派创建者、青年画家马楠杰谈到,量子叙事学派是一个前沿的跨学科理论体系。以探索造物主(宇宙构建者)构建一切存在者及存在者关系的逻辑为核心,致力于构建相应的量化诠释框架。该学派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数学、量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符号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深度挖掘一切存在者及其存在关系的内在联系及深层逻辑,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解探索造物主(宇宙构建者)构建一切存在者及其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与途径。
量子叙事学派原创定义目录
o 1 熵民主(Entropic Democracy)
指基于信息熵权重分配机制,构建群体决策共识演化模型的理论框架。其创新性体现于将信息论工具系统化应用于社会决策分析,为民主科学的定量研究提供全新范式。
o 2 拓扑时间(Topological Time)
指基于代数拓扑理论,将时间流形建模为高维因果结构的理论框架。其创新性体现于将数学拓扑工具系统化应用于历史叙事分析,为时间维度的科学研究提供全新范式。
o 3 细胞分子代谢政治学(Molecular Metabolic Politics)
指基于细胞代谢网络调控机制,构建政治权力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其创新性体现于将系统生物学工具系统化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为权力动力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全新范式。并且也是突破现有微观政治学边界神经政治学的尝试。
o 4 屏幕萨满(Screen Shaman)
指通过神经可塑性适配、文化符号拓扑映射与注意力流形优化三大机制,实现数字界面信息流与人类认知特征动态匹配的理论框架。其核心创新在于将文化神经科学原理系统化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突破传统 UI 的静态范式。
o 5 触觉主权(Tactile Sovereignty)
指在数位化生存语境下,个体通过神经触觉映射机制维护其对触觉交互的感知控制权,并基于触觉政治拓扑建构交互伦理的理论体系。其创新性体现于将神经科学原理与政治哲学范式整合,确立触觉维度的数字人权框架。
o 6 突触控制论 (Synapic Cybernetics)
指是一种基于 “量子隧穿假设” 的复杂系统调控理论,其核心框架包含以下独创性要素:
1. “异构递归拓扑”:通过双向时滞微分方程构建生物突触可塑性到控制信号的映射
2. 钙振荡决策模型:基于突触间隙 Ca²⁺相位同步(参考 Smithet al., 2021),建立动态阈值响应机制
3. “熵流定向调控”:利用信息熵梯度场实现系统演化的路径约束
o 7 量子叙事矩阵(Quantum Narrative Matrix)一种基于量子计算逻辑的叙事拓扑模型,将故事元素编码为高维希尔伯特空间中的张量网络,通过“叙事算符纠缠”与“语境叠加态坍缩“实现动态叙事路径的涌现。
o 8数学神经词典(Mathematical Neuro Dictionary)
数学神经词典是基于非交换几何、高阶范畴论及量子场论等现代数学物理工具构的,通过建立数学概念与神经科学的严格对应框架,实现数理神经科学公理化的专业术语体系。
一、核心理论架构
(一)量子叙事矩阵
量子叙事矩阵是学派的核心模型,它突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局限,将一切存在者及存在者关系元素编码为高维希尔伯特空间中的张量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存在者及关系元素类似张量,通过叙事算符纠缠产生多维度的紧密关联,如同量子系统中的粒子相互作用,一个元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关联元素的改变 。语境叠加态坍缩机制依据特定条件,从众多可能性中确定具体的关联路径。在分析生态系统时,不同生物物种作为存在者,它们之间的捕食、共生等关系就是关系元素。这些元素在高维空间中相互纠缠,当生态环境(语境)发生变化,如气候变暖、资源增减时,就会触发语境叠加态坍缩,使生物间的关系从一种平衡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数量增减、物种间关系的调整等具体变化。这一过程可类比量子系统中态矢量的演化,通过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动态描述,为叙事研究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工具。
从微观层面来看,以个体神经元活动为例,神经元的分子代谢状况会影响其突触的功能。当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如能量供应不足,会导致突触小泡释放概率改变,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 。这一微观变化通过神经传导通路,影响到大脑中与决策相关的神经区域。例如,在面临经济决策时,大脑中负责权衡利弊的前额叶皮质神经元的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决策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出现偏差,进而做出不同的决策。
这种个体的决策变化在社会层面产生连锁反应。如果大量个体因类似的神经元代谢问题做出相似的经济决策,如过度储蓄或投资某一特定领域,会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和资金流向。市场的变化又会促使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如出台刺激消费或引导投资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改变不仅会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还可能通过国际贸易、金融等渠道,影响国际经济格局。比如,某大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引发全球汇率波动,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进而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平衡。(直接因果关联)
(二)多学科融合基础
1. 神经科学与存在者关系研究的关联:从神经科学获取灵感,运用突触控制论解释存在者关系元素的互动。突触小泡释放概率、树突棘形态拓扑不变性编码以及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分布式控制权分配等机制,与存在者关系元素的交互紧密相关。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类似存在者关系元素在复杂系统中的相互影响。树突棘形态的稳定性可类比存在者关系结构的稳定性,为研究存在者关系提供微观层面的生物学基础。在分析社会群体关系时,可将个体看作神经元,个体间的联系看作突触,借鉴神经科学机制理解群体关系的形成、变化与稳定。例如,在社交网络中,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类似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就像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扩散,而群体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则类似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反应,进而影响整个社交网络的结构和动态变化。(类比、隐喻或量子纠缠层面)
2. 数学与物理学的理论支撑:引入拓扑时间、熵民主等理论,借助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与方法,为研究存在者及关系提供量化分析工具。拓扑时间基于代数拓扑理论,将时间流形建模为高维因果结构,打破传统一维时间概念,使我们能从更复杂的时间维度理解存在者关系的演变。在研究历史发展中不同事件和文明的关系时,拓扑时间可以展现出事件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的因果联系和相互影响。熵民主基于信息熵权重分配机制,构建群体决策共识演化模型,可用于分析存在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实现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确化。例如,在分析政治选举过程中,不同选民的意见和偏好可以看作是存在者关系元素,通过熵民主理论,可以量化选民意见的分散程度和共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分析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以及权力在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分配和转移。
二、量化研究方法
(一)数学神经词典的构建
整合神经科学概念、数学模型与存在者关系元素,构建数学神经词典,为研究提供标准化术语和定义。明确“树突棘形态拓扑不变性”作为存在者关系结构稳定性指标,通过计算树突棘密度与关系分支复杂度的相关性,建立存在者关系架构的优化准则。引入“突触间隙信息传输效率”类比存在者关系元素的交互强度,结合电生理实验数据校准模型参数,实现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转变,促进不同领域研究在统一框架下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研究企业组织关系时,可以将企业中的部门看作存在者,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看作关系元素。通过类比“突触间隙信息传输效率”,可以量化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利用“树突棘形态拓扑不变性”来评估企业组织架构的稳定性,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态演化模型的建立
借助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等数学方法,建立动态演化模型。模拟存在者关系随时间和外界因素变化的过程,描述不同关系元素影响力的相互消长。利用Lotka - Volterra方程类比不同存在者关系元素影响力的相互作用,随着外界条件(如环境变化、资源分配改变等)的改变,关系系统的参数不断调整,关系发展呈现动态变化,使对存在者关系的研究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存在者关系的变化。例如,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联盟关系时,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盟可以看作是存在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建立动态演化模型,可以模拟联盟关系随着国际形势、利益分配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预测联盟的稳定性和可能的调整方向,为国际关系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三、跨学科应用拓展
(一)细胞分子代谢政治学的创新发展
1. 微观权力机制剖析:打破传统政治学与分子代谢相关学科的壁垒,从微观分子层面分析政治现象中的存在者关系。研究神经递质、激素等分子在大脑神经元间的传递和代谢,揭示决策者的情绪、认知偏差产生机制,进而影响政治决策中不同利益群体(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研究决策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变化如何影响其对不同群体利益的考量,为政治决策研究开辟新视角,丰富政治分析维度。例如,在研究税收政策制定时,决策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水平可能影响其对企业和民众利益的权衡。如果多巴胺分泌较高,可能使决策者更倾向于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减税政策,以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反之,如果多巴胺分泌较低,可能更注重税收的公平性,倾向于提高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税力度,这将直接影响不同利益群体在税收政策中的受益情况,进而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动态权力模型构建:基于分子代谢网络调控机制,构建全新政治权力模型。将权力视为分子代谢网络驱动的动态流,分析政治团体间权力消长的微观过程。不同政治团体通过控制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等方式,影响神经递质传递和能量代谢相关分子,改变分子代谢路径,实现权力的增强或削弱,展现权力在微观层面的动态演变,弥补传统权力模型在动态性和微观解释力上的不足。例如,在政治竞选活动中,竞选团队可以通过控制宣传信息的传播,影响选民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分泌,改变选民的情绪和认知,从而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实现权力的获取或巩固。同时,资源的分配也会影响政治团体的能量代谢和发展,进而影响其权力的大小。
(二)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1. 量化艺术分析体系:开发氛围与感知交互度量公式,整合色彩、构图等视觉参数与神经激活数据,量化艺术作品对观众感知(存在者关系的一种体现)的影响。通过实验校准色彩叙事兴奋度模型,量化艺术作品对大脑突触活动的刺激效应。建立文化意象突触编码库,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可计算的神经表征,推动艺术创作与分析的科学化,从新的角度理解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观众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对画面的色彩、构图等元素产生反应,通过量化这些反应,可以分析观众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程度。色彩叙事兴奋度模型可以根据不同色彩组合对神经元的刺激强度,预测观众对作品的兴趣和情感反应,为艺术家创作更具吸引力的作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