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农副产品碳标签评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农业碳标签评价体系进入“基础+行业双轨制三星级”3.0时代,配套上线的“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同步投入运营,为农业碳标签全流程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从田间到餐桌,一场以碳为“度量衡”的农业价值革命正加速推进。

标准筑基:3.0体系破解农业碳核算难题

新发布的3.0版碳标签体系,以“全链条穿透式”评价框架为核心突破,通过构建覆盖农业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追踪模型,系统性破解了传统农业碳核算中存在的边界模糊、数据断层和隐性排放三大难题。从整个生命周期中从种子采购、田间种植、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直到最终被消费者使用和废弃处理的全过程核算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最终生成农产品碳身份标签,为农业碳中和提供了可测量、可追溯、可验证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实例:为了降低碳排放量,蒲江爱媛橙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果园里大量施用有机肥,用新能源车运输肥料及农药,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果园里的杂草也被巧妙利用来改善土壤,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最终核算出一颗爱媛橙的碳排放量仅为0.2956千克,其绿色低碳优势显著。

实践突围:碳标签成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在标准发布前,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于2023年起在四川、浙江、广东等地开展试点。首批通过星级评价的蒲江爱源橙、青田县水稻、龙井茶、茶籽油等产品,市场表现亮眼。这一突破性的成果,让中国农产品骑上碳标签的马车走向世界。

数字赋能:服务平台激活低碳农业生态

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技术载体,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一物一码”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碳足迹地图。 平台还将与科研机构联动,开发出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施肥、灌溉数据,自动生成碳标签申报材料,认证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破解中小农户“不会算、算不准”的痛点。

向绿而行: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碳标签3.0体系的推广,正在重塑农业生产逻辑。在国际贸易领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的涌现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促使国内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进口农产品提供碳足迹信息,对无法提供清晰数据或未贴碳标签的产品设置高关税门槛甚至限制进口。这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价格优势,还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推动了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消费者更愿意为低碳环保的农产品支付更高价格,这为农产品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和提升品牌的机会。因此,我国农产品企业需要加强碳足迹管理,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并抓住国内市场绿色消费的机遇。

联盟计划未来三年培育500家标杆企业,推动碳标签覆盖主要地标农产品,让更多“生态优等生”通过碳价值实现脱颖而出。

结语

当蒲江爱媛橙的碳足迹地图在消费者手机端展开,当丽水稻农凭碳标签获得绿色贷款,当茶油加工厂因减排改造赢得市场溢价,中国农业正在碳标签3.0体系的牵引下,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这场始于标准、兴于平台、成于生态的变革证明:低碳不仅是责任,更是机遇;不仅是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随着更多农副产品贴上“绿色身份证”,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增添更鲜明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