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里打开一款打车软件,直接说出出发地和目的地,剩下需要做的便是等待出租车的到来。在北京,这种新型的打车方式已经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要选择。而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有一家打车软件公司盈利。国内首款打车软件创始人明确表示,真正盈利可能还要至少两三年。”
行业现状
打车类软件下载量已超百万
当“打车难”遇到移动互联网,打车软件迎来了“疯狂”增长。
记者调查显示,国内第一款手机打车软件——摇摇招车上线APP Store在2012年3月,创始人为王炜建。
有开辟打车领域想法的不只王炜建一人。2012年前后,嘀嘀打车、易打车、打车小秘和快的打车也涌现出来。相关咨询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5月7日,安卓平台上11家主流应用商店的打车类软件客户端总体下载量已超过百万,用户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百度地图、阿里、支付宝、去哪儿网都对打车软件接入服务。快的打车创始人之一赵冬也于5月29日在微博上公开发表状态:“支付宝今天与快的打车达成战略合作。支付宝会向快的打车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新支付方案和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服务。”
创业故事
兼职人员开发首款打车软件
“小小的摇摇招车,有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一句话被印在摇摇招车办公大厅的主墙面上,该公司创始人兼CEO王炜建坦言,创业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的画面。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作为国内第一家打车软件公司,他们的软件最早是由兼职人员开发的。
“我脑中总会浮现一些场景,当朋友聚会对方还没来时,你打电话问在哪,他总会说马上就到,其实还有好长一段距离,但当手机有了GPS监控功能后就能看到对方的位置。”摇摇招车创始人兼CEO王炜建介绍,2010年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他决定用软件来解决一些问题。
2011年10月真正开始打车软件开发,四个兼职人员分别负责安卓、iOS、接口服务器端以及美工,加上王炜健,五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两周才见一次面,然后在吃饭的餐厅包间里开会,讨论完之后分头开发,平时就在网上沟通。”
作为最早一批打车软件,摇摇招车和同行们还担负着培育市场的工作。为了让司机师傅们接受这个软件,王炜建组织过一场又一场的宣讲会。2012年3月,国内第一款手机打车软件——摇摇招车上线APP Store,三天后,会员数量超过5000;到去年冬天,摇摇招车拥有了十几万的用户。
运营模式
还没有一家打车软件盈利
“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曾公开表达过,公司每个月的支出接近300万,员工薪资福利、司机补贴和各种市场费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线下推广的员工额外支出、司机补贴和市场费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费用。调查显示,现阶段打车APP们并未挣钱,而是在“烧钱”。摇摇招车的张琦告诉记者,“这一看似红火的新生代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打车APP开始盈利。”
摇摇招车王炜建介绍,为吸引更多的出租车司机使用摇摇招车,他与运营商合作,把带有3G流量套餐的合约机免费赠送给司机,每台价格在1000元左右。他提出了一个盈利模式的设想:积累大量用户端的数据量后,在打车目的地推出附近的本地生活信息服务以及合理的出行路线。
嘀嘀打车的用户之一,“的哥”杨师傅告诉记者,在他的手机客户端有一栏“荣誉榜”,内容是本月抢单司机排名,月抢单前三名奖励微波炉一台,而四到一百名奖励腰包一个。另外每成功推荐一位乘客安装打车软件的司机可获赠10元话费奖励。除此之外,多家打车软件公司也都打出了送话费、代金券、各种礼品等营销活动。而这些支出都在依靠着风投的高额投资。如调查显示,到去年年底,摇摇招车已启动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千万美元。
行业前景
盈利至少还要两三年
说到打车软件的行业前景,不能不提及此前有关打车软件特有的“加价”功能的争议以及北京近日出台相关文件对出租车手机电召服务的规范。
7月2日,北京市出台了《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广告和此前的加价模式均被否定。另外,自由选择的小费改为统一的5元电调费,4小时以上的预约打车则为6元,而软件运营商仍旧得不到分成,最终受益者是出租公司和司机。新规出台已经一周多,但正式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的手机打车软件还未正式上线。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使用打车软件的司机和乘客还可以自由选择“加价”。
北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出台文件规范打车软件的城市。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变化使得打车软件的盈利前景多了变数。王炜建说:“让用户觉得产品有价值,至少还要两三年——就像爬山一样,不到山顶是看不到风景的。我们第一步想的是怎样去提升产品的价值,积累广泛的用户群,等到真正盈利可能还要至少两三年呢。因为需要时间来培养用户,积累大量数据。”
“当用户量达到20%到30%时,可能会开始盈利,而具体时间现在还不好预见。但有一点比较肯定的是,到今年年底,最多可能还会有三到四家还健康地活着,但谈盈利还为时过早。”“打车小秘”的品牌总监胡绪雷表示,“这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前期的投入成本是很大的,剩者才能为王。”
相关链接
国外打车软件“扣点”盈利
手机打车软件在国外已经运营多年。国外打车软件盈利一般采用扣点方式,软件公司会根据出租车供求状况,向司机端收取10%左右的服务费或向乘客收取约5%的服务费。
美国纽约:ZabCab软件将街头的黄色出租车纳入到移动打车方式中。ZabCab最出彩的是,它严格遵守纽约市的交通法规——司机在行驶时禁止使用手机,只要出租车处于行驶状态,该软件就会把手机屏幕变成灰色而无从查看,车一停,司机就能精确地看到附近订单请求的所在位置。
新加坡:打车软件由当地最大的出租车公司研发,司机确定接受订单后,车载顶灯会显示“预定”,即在到达预定地点之前不会接受路人扬招,同时,打车软件在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显示新的订单信息。
英国:Hailo软件可以缩短出租车等待时间,乘客可以看到离自己最近出租车的实时位置。在付款时,乘客也可在手机上选择现金或是信用卡支付,除了里程表上的金额,没有任何额外费用。
记者体验
的哥钱没多挣但空驶少了
昨天上午11点50分,记者从四惠东出发,前往CBD城区呼家楼,记者通过手机终端的摇摇招车发送订单,30秒后有司机接下了单,三分钟后见到司机杨师傅。
这是杨师傅第一次用摇摇的司机端。“第一次用就抢到单了,我刚好在高碑店,手机显示和你的距离大概是2公里, 也就一两分钟的事儿我就赶过来了。”
杨师傅拿出自己摆在车上的手机说:“我现在有三个手机,左嘀嘀右摇摇,中间是1039广播台送的专用机。”
杨师傅1959年出生,干了20年的出租,按照他的说法,自己的工号是零打头的,现在好多新生代的工号排到了30打头。“这软件就是好玩啊,以前空驶也得跑,这回有单我就抢,尽量不空驶。”他觉得叫车软件是一个可以减轻劳动量的工具,虽然钱没有多挣,但以前10小时能拉的活儿,现在工作8小时就能完成。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慎良
实习记者 李璇 贾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