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前不久Twitter上市令新浪微博曝光量增长许多,两款面向不同地区和用户却有着相似运营模式的微博客产品,随着Twitter上市划开了一条引人深思的鸿沟。公开上市后,外界梳理Twitter的商业模式发现,自2006年成立至今,Twitter依旧在沿袭广告变现的传统互联网模式。而远在大洋彼岸的新浪微博,却已经开始了疯狂的社交电商之路。

褒贬不一 阿里注资解新浪解燃眉之急

对于今年4月阿里5.5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一事,业界的评判始终褒贬不一。好的声音认为引入财主阿里是新浪微博流量变现的重大事件,自2011年微博达到巅峰后,新浪一直在思考关于微博的商业化问题。在引入阿里之前,新浪试图通过页面广告以及企业账号推广获取营收,但效果并不理想。阿里注资后,新浪可以为阿里导入庞大的网购用户流量,而阿里也能在新浪微博上获取尽可能多的广告展示位。

而一些对阿里入股新浪微博持悲观色彩的评论员则认为,新浪微博选择阿里作为合作伙伴,社交电商的玩法可能会影响微博作为社交网络的根本性质。评论家们表示,当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并不会对电商产生兴趣,而不巧新浪微博上大量的电商信息无所不在,充斥用户的眼球,长久下去将会产生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

但无论利弊,阿里入股微博为新浪解决了燃眉之急。2013年,新浪微博已经诞生四年有余,其颠峰时期普遍认为在2011年度已经到来,在随后的时间里,新浪微博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在如何保持较高的用户增长率和获取稳定的用户粘性,随后便是新浪一直耿耿于怀的微博商业化使命。

新浪早期利用名人效应迅速为微博打开市场,使之成为国内最大的微博客社交平台,受其冲击,人人网、开心网、51空间等一大批博客类社交网站的关注度迅速下滑。2011年后,以腾讯旗下移动IM工具微信为首的移动社交应用开始崛起,并且同样迅速占领了用户的智能手机。业界普遍认为,微信的野蛮成长瓜分了用户停留在微博上的使用时长,而且微信还是诞生于被认为是下一个金矿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IM社交工具的突然爆发令新浪微博措手不及,虽然微博来自移动端的流量也在与日增长,但微博并不是一款完全由移动互联网水土所孕育的社交产品,其根本属性依旧是PC互联网。更何况,由新浪天生的媒体及广告公司属性所定义,新浪微博并没有像微信一样涉足游戏业务,变现之初果断选择了广告展示模式。

广告模式的优势在于新浪多年积累下来的广告运营经验和客户资源,但劣势也同样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2012年整年度新浪微博新发展的广告客户不到20%,80%的广告客户直接来自于新浪的门户业务。这对于新浪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