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2013、2014,不知不觉中,我在北京的第四个年头就这样来到眼前。回首2011年10月里自己刚来到北京的那个日子,已经有点陌生,因为这里的节奏太快,快的让人根本无暇去记忆,只有不停地往前看、往前走,时间久了,过往的一切自然会模糊起来。但那些或兴奋、或激动、或茫然的情感却是异常清晰,而所有这些情感几乎都与我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来乍到
2011年的11月,刚来北京不满一个月的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一家网络媒体,成为一名IT小记。此后,浏览、筛选、转载、记录每天扑面而来的海量新闻便成为我的主要工作,偶尔也会帮着老记者做一些采访,再后来,开始学着自己找选题、做策划、联系采访,终至独立完成稿件。
忘了自己转载的第一篇文章是什么,也已记不清自己第一篇被转载的稿件是什么,但却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转载文章以及自己的稿件被第一次转载时的激动与兴奋。当时的自己满是作为“评审”的兴奋感以及思维的表达被他人认可的喜悦。
但很快茫然无措便取代了最初的兴奋与激动。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对于一名IT小记而言,从海量的新闻中找到合适的选题,提出问题,继而从分析师或者是评论员那里获取答案,再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稿件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要想较好的完成一个选题需要记者本身对行业背景以及事件本身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如果没有进行长期的关注以及深入的思考,往往很难能正确的把握一个选题。此外,全面而有深度的阅读也格外重要。而这些都绝非是朝夕之间即可实现的。
于是,我只能进行疯狂的恶补,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快速的工作节奏。但所谓新闻,就是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消息或是相关的评论等内容传播出去,纸媒是这样,网络媒体更是如此。应该说,深度方面整体逊于纸媒的网络媒体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而我似乎总也追不上新闻的脚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着每天涌现的满屏的新闻,我满是茫然。一些诸如处理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O2O、自媒体等等此类的词汇令我头晕脑胀。那些题目里带有“布局”、“逻辑”、“战争”、“棋局”之类字眼的文章往往让我觉得高深莫测。
我能做的似乎只有低头使劲。
印象记忆
刚入行时,正值业内广泛唱衰PC,英特尔力推超极本,微软大肆宣传Win8,网上充斥的满是“PC将死”,英特尔与微软及其合作合作伙伴惠普、戴尔等企业将迎来艰难时刻的论调。然而,此前,英特尔与微软在我心中一直是“神”般的存在,对于尚在使用功能手机且万分渴望拥有一台全新笔记本的我来说着实很难理解这般景象。
疑惑继续积聚。来北京之前,用功能机的我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因为我的同学手中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功能机。但是现在,无论我是在合租的寝室里,还是公车上,亦或是在办公室里,看到的全是外观漂亮、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让我更加讶异的是,手握这些漂亮设备的人几乎全都低着头,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很少关注周边的事物,这种景象是我此前不曾看到的。
还记得,有一天单位领导派我出去参加会议,并特意告诉我可以下载某厂商的手机地图,这样在外面就可以省去问路的麻烦,我无奈的晃了晃手中的功能机。
慢慢地我也有了换一部智能手机的想法,囊中羞涩的我在网上淘了半天,最终花250大洋淘了一部二手黑莓智能手机,尽管该机型的功能比较单一,没有拍照功能,上网也不甚流畅,但却极好的满足了我浏览新闻的需求,光这一点就令我兴奋不已。而全键盘的样式更让我有一种酷酷的感觉。
四个多月后,我离开北京,回到学校,开始为毕业做准备。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智能机的风潮已经吹到了这里,一个要好的同学告诉我,她看到有人在用苹果手机,非常漂亮,等毕业后要攒钱买iPhone5。
但当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一切如常,功能机仍是周围人使用的主要通讯工具,我的黑莓竟如鹤立鸡群般,看上去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智能手机的风潮离这显然还有段距离。
毕业后,我再次来到北京,进入现在所在的这家网络媒体,继续以一名IT小记的身份存在着。
几个月后的一天,那位要好的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她买了三星的智能手机。我问:“不是说要买iPhone5吗?”她回应道,“苹果用的太多了,我不想要了”。在她看来,用苹果已成为随大流、没有个性的表现。
在大环境的感染以及工作需求的推动下,我再次有了换手机的冲动,与此同时,买全新的笔记本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淡化,最终的结果是,我投入了3500多块钱买回来两部智能手机,投入900元淘回一台二手笔记本。
至此,我慢慢明白了英特尔、微软及其合作伙伴为何会成为被唱衰的对象。众多的行业事件也在佐证着PC产业的失意,英特尔的市值首次被高通超过;微软发布了Win8,意图在保卫PC阵地的同时向移动端发起冲锋,却未能如愿;混乱的惠普始终踏不准转型的节奏;戴尔则发起了私有化,试图躲开资本市场的目光,安心完成转型;联想的前景看上去一片光明,但并非因为它守住了PC业务,而是因为其在移动设备领域的出色表现。
不一样的世界
老家的人对我在北京的工作总是感到很好奇,2011年年底,当他们得知我写过小米时,变得很兴奋,在他们眼里,小米是“神”一般的存在。彼时,他们手里拿着的还都是功能机。尽管极其青睐小米,但他们似乎并没有购买的打算,因为,小米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并不便宜,或者说,小米的“神”性还不足以令他们彻底“臣服”。
很快互联网企业掀起了一股做手机的浪潮,并给出了极具诱惑力的价格。但我每次回家依然很少看到周围有人在用。
但他们想要使用智能手机的欲望已经蠢蠢欲动。2012年的中秋节,当我再次回到老家时,我兴奋地发现周围的人已经在开始尝试使用智能手机,只是大都是通过在营业厅办理类似充话费送手机的业务,或者是参加积分兑换手机活动等方式得到的手机。
2012年底,老家的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使用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牌子则是五花八门,苹果、三星、华为、HTC、酷派、中兴、联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山寨机。
而对于不同的品牌,他们则有着自己的认知逻辑。
譬如,在老家,“买电脑就买联想”几乎已成为人们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在人们看来,联想的销售门店多,售后服务有保障,而且也是知名的电脑品牌。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要买联想的智能手机,对于联想智能手机,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或许是联想PC的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中太过于深刻,或许是他们的认识有失偏颇,又或许是联想的品牌宣传不到位……
又比如华为,应该说华为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投入力度颇大,无论是在营销还是研发方面都处处可见华为的决心。但要想全面走进消费者的内心,华为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邻家的老张,春节的时候想买一部价格便宜的智能手机,我给他推荐了自已刚用过的华为的一款手机,但他告诉我自己没听过华为,不知道华为是做什么的,不敢买……
值得注意的,尽管HTC在智能手机市场江河日下,但在一些普通消费者心中,仍有着较高的品牌认知度,远高于中华酷联。只是既生瑜何生亮,苹果、三星的存在成为HTC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拦路虎。尤其是三星,在我调查过的人群当中,综合性价比、品牌等各方面因素,很多人都愿意购买三星的智能手机。在他们看来,三星是老品牌,质量有保障,而且还有多种价位段可以选择。
不同于中华酷联,在老家,小米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小米的品牌不像三星那样有着岁月的积淀,也不像苹果是极致、简约、完美的代表,但却拥有不少拥趸,原先的观望心态在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购买小米的产品。
“摩托罗拉呢?怎么这几年看不到他们的手机了?”问这个问题的是同村的李浩(化名),他说,摩托罗拉的质量很好,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就是他们的。但这几年感觉摩托罗拉好像消失了一样。
喧嚣
随着PC的落寞,智能手机的崛起,新闻报道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刚接触这一行业的时候,PC产业的转型、Wintel联盟的自救等报道往往占据了新闻首页的显要位置。但如今,与智能手机相关的通信报道层出不穷,PC产业的新闻越来越少,偶尔出现,必是有大事发生。
此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兴起,使得移动互联网迅速走红,用户流连忘返,创业者疯狂投入,企业争相布局,一时间抢夺移动互联网入口成为关系企业未来生死的头等大事。理所当然的,媒体的报道焦点也在向这方面转移,相关的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门户的科技频道以及众多的垂直网站纷纷开设了专门的移动互联网频道。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你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让创业者看到了新的机会,他们纷纷涌入,试图在此能避开巨头锋芒,实现自我成长。随之而来的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的应用,应用开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普遍的创业方向之一。而事实证明,在PC互联网几乎已被巨头把持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对创业者而言的确是难得的机会。一批优秀的应用诸如豌豆荚、大姨妈、墨迹天气、陌陌等相继涌现。
然而,生存的压力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却是无时不在。在PC互联网上,流量总能与金钱划上等号,因此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得以大行其道。但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一法则却陷入了失效的尴尬境地。一款应用坐拥几亿用户,却迟迟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除了生存的压力,巨头的阴影则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过去的时间里,巨头们怀着势在必得的心态大举投入移动互联网,甚至摒弃了一贯的模仿作风,大规模的展开了收购行动。
投中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并购市场交易121起,环比上升59%,披露交易规模57.02亿美元,环比上升58%。完成交易规模为29.45亿美元,环比上涨27%,案例数量60起,环比上升13%。整体来看,互联网行业并购完成案例规模达到六年来最高。
在2013年的各项并购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百度对91的并购,18.5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使其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
除了百度,阿里、腾讯等在收购方面也毫不含糊。道理似乎很简单,到目前为止移动互联网的路径还没人看得清,为了不错过任何可能的机会,他们只能选择用金钱换时间。
大规模的资本动作使得巨头为自己的布局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同时也不断加大着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压力。巨头的触角所到之处,往往意味着创业者的出局。对于创业者而言,较为安稳的结局是,自身的业务被巨头相中,得以被收购。还有一些创业者,拒绝巨头收购,坚持独立发展,这样虽可以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却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生存压力,因此融资往往就会成为必然的需求。
在竞相布局的同时,巨头们也在不断描绘着美好的未来。而在他们的描绘中,生态系统是一个经常会被提及的词汇。显然,巨头们不希望仅仅作为产业链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他们希望的是能够构筑一个大的生态圈,而自己则是整个生态圈的核心,对里面的一切都有一定的话语权。
为此,他们尽可能地伸展自己的触角,移动搜索、互联网金融、电商、自媒体、游戏、O2O、视频、可穿戴设备、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等,巨头的身影在这些领域无处不见。
对于移动互联网,投资者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清科集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及IT行业相关的投资占比达天使投资总数的七成以上。
喧嚣声越来越大,但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理性又有多少疯狂,恐怕很难有人能说得清。
媒体的解读铺天盖地,我自己也在写着评论性的文章,但我从未有确信感。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往往逻辑清晰、言之凿凿,看上去是“正确的 ”、“说的通”的,但事实告诉我,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是报道中的那个样子,这让我心怀畏惧,很多时候,我只愿去提炼最基本的事实,而不愿去读相关的评论文章,因为往往读了很多之后,我发现自己仍然是一无所知。
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那种作为“评审”的兴奋感以及思维的表达被他人认可的喜悦是多么的幼稚可笑。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表达的畏惧,我开始害怕去解读行业事件,因为不确定自己的头脑中所想的与真正的事实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相关报道:
- 微信游戏耗流量 记者实测打飞机1M/小时2013-08-22
- 能拯救媒体的不是编辑记者,而是产品经理2013-07-29
- 微信5.0之于自媒体 就像传统媒体之于记者2013-07-15
- 《卫报》记者称斯诺登已制定B计划2013-06-27
- 央视女记者戴蕾丝帽出镜 被称“最妩媚女记者”2013-04-02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