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战地,对于近年来火爆的网约车,也是如此。在国内做的风生水起的滴滴、易到等网约车代表,前不久也开始了自己业务的海外之旅。

滴滴宣布将业务扩展至欧美、墨西哥和中国台湾等地,而易到则是另辟蹊径,高举差异化,发展境外旅游业务。

相比于国内网约车出海的高歌猛进,网约车巨头Uber在海外市场却是节节败退。去年退出中国市场后,2017年,Uber又接连退出丹麦、法国、俄罗斯、中国澳门等海外市场。

Uber的出海模式在海外屡屡遇阻,恰恰成了国内网约车出海的前车之鉴。在网约车出海的大势所趋之下,若想长久地在海外市场安营扎寨,选择合时宜并且适合自己的模式很重要。

uber模式海外受阻 政策是个大问题

提到网约车出海,Uber走在了国内网约车的前面。Uber的做法是直接深入当地拓展市场,每进驻一个新的城市,都会建立一支熟谙当地市场的团队,业务扩张动作迅猛。但由于各国政策不一,无形中抬高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使得Uber的业务模式或多或少触碰了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红线。

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形容Uber的海外扩张,并不夸张。2016年,Uber一度成功覆盖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个城市,但自从2016年11月退出中国市场后,Uber在海外的扩张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节节败退。

今年7月,Uber宣布暂停在中国澳门地区提供服务,究其原因,是因为Uber一直没有被政府纳入当地的法律框架内,Uber亚洲区总经理Mike Brown透露,在澳门运营的10个月内,300名澳门Uber司机已被处罚1000万澳门元。

这并不是Uber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遭遇到来自政府层面的抵制。在澳门之前,Uber相继退出丹麦、意大利、俄罗斯和东欧等市场;今年2月,Uber还被迫暂停了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服务。

政府对Uber施加压力,背后的原因则是Uber所提供的出行服务给当地的出租车行业带来了不公平竞争。

Uber在海外市场节节败退,均是受困于当地政策。各国关于网约车或出租车的政策大相径庭,但都无一例外阻碍了Uber在当地的发展。例如丹麦新颁布的出租车法规,提出出租车需增加安装计价器、座位传感器等强制性要求;韩国的客运运输法规明确禁止未注册的机构或私人车辆进行私人收费运输;加拿大要求Uber司机必须在政府注册,且需按时申报所得收入。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匈牙利等国的法院则明确宣布,Uber所提供的服务不合法。

从Uber出海屡屡受阻来看,在当前的形势下,直接在海外提供打车服务并不是明智之举。

国内网约车出海另辟蹊径

有了Uber的前车之鉴后,国内网约车的出海策略明显聪明了许多。

滴滴的做法颇显土豪气质,偏爱通过股权投资进入其他海外市场,跟合作伙伴形成联盟关系,近两年,滴滴先后战略投资了新加坡Grab、美国Lyft、印度Ola和巴西99和聚焦欧非地区的Taxify。

不过滴滴总裁柳青曾公开表示,滴滴可能不仅仅通过各种嫁接形式来进入海外市场,也将会采取和Uber相似的做法,直接进入当地市场提供打车服务。

近日,同是进军台湾,滴滴就吸取了Uber的教训。滴滴表示只做撮合乘客和出租车达成服务的中间平台商,不涉及运送货物的服务。这一做法,实际就是为了规避像Uber一样涉嫌“违法”运营所造成的经营风险。

另一个国内网约车出海先锋易到,在早些年也已经布局了海外市场,在纽约、悉尼、伦敦、温哥华、东京等30余城市进行了渗透,但或许受此前资金链影响,并未真正意义上打开海外市场。近日,易到又将目光对准了境外出游这块蛋糕。

易到现在选择发展出境游业务无外乎有两点原因。一方面直接在海外开展业务,可能会遭遇当地政策壁垒;另一方面,易到发展旅游具有天然优势。首先易到的用户都是中高端人群,与出境游的人群画像重合度很高;其次易到大股东韬蕴资本在海外投资了诸多文旅项目,易到的出行服务可与韬蕴的文旅资源相结合。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数及出境旅游消费的首位,仅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就达1.22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可见出境游是块很大的蛋糕。易到发展出境游业务,可为中国用户在境外的旅行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对易到来说,以“网约车+境外出游”的出海模式取胜,也不是不无可能。

无论是Uber这种直接深入当地拓展市场的模式,还是滴滴买买买的投资模式,亦或是易到以境外旅游间接切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个中优劣难以评说。最终各平台在海外市场能持续发展多久,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科技在线,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