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上市大潮,资本涌动,巨头身影也在其中穿梭不断。

有趣的一点是,腾讯的出现次数最多,远高出已经部署10年的阿里资本——从已经上市的易鑫、B站、虎牙、优信二手车、拼多多,到待上市的美团点评、同程艺龙、蔚来汽车、趣头条,一共9家独角兽企业,腾讯都是重要股东——而阿里方面,除了宝宝树一家被投企业待上市,在这股IPO热潮中几乎难觅这家电商巨头的身影。

并不是因为阿里的投资动作太少。相反,截至2018年7月30日,凤凰网科技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发现,阿里已经投出了五十多个项目,总金额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用7个月的时间超出去年全年阿里近900亿元的投资总额。

原因可能与阿里极高的投资项目并购率有关,据凤凰网科技记者不完全统计,在阿里2018年的55起投资中,目前已经有6起大并购,2017年的57起投资中有7起大并购,并购率均超过10%。与之可以对比的是,据公开披露的投资项目中,腾讯在这两年没有产生过一起并购案。

今年截至7月30日,凤凰网科技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阿里投资的项目,E轮以后、战略投资和PIPE投资项目的比例达到52.9%,而腾讯对应的数字是32.9%;而在2017年,阿里和腾讯的这组数据分别是49.1%和20.8%。

在这其中,2017年阿里独立投资的占38%,领投占40%,二者合计78%,腾讯该项数据为63%,而阿里跟投的比例只有4%,腾讯则高达2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比之腾讯,阿里更倾向于在投资中占有更多话语权,这也因此为阿里投资招来“强势”、“控制力强”等标签。在腾讯投资坐拥“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口碑之时,阿里投资的中心化路径,显得霸道、强横。

外界对阿里的投资褒贬不一。阿里的众多投资案例中有两个极端,正向的极端是UC俞永福,从外臣位列至合伙人级别,一度被认为是这个电商帝国的“太子”;负面的极端是美团王兴,曾经携手并进,而后决裂,如今成为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如芒在背。

阿里战投部已经成立10年,从最初设立时的财务投资者逐渐进化成典型的战略投资者,目前阿里内部对战投部的定位,是通过投资的手段配合集团战略,讲求中心化投资,往往追求三样东西——流量、用户和技术。

应该用单一的“强势”标签来定义阿里投资吗?未免太过简单,我们需要了解更立体的阿里战投部画像。比之腾讯投资的投行化,阿里的投资更能够成为一个参考样本:一家公司在做大之后,是如何利用投资并购手段,来不断加固自己的护城河?

阿里投资的“中心化”棋局

阿里是典型的战略投资者。

在阿里最新发布的2018财年报中,明确提出不会出于纯粹的财务原因进行投资和收购,而是侧重于加强阿里的生态系统、创造战略协同效应,并提高公司整体价值。

阿里内部对战投部的定位,是通过投资的手段配合集团战略。一位阿里战投部前员工林达(化名)告诉凤凰网科技记者,“战投部当时整理第一优先级到底是什么,第一诉求绝对是战略,考虑跟母体业务的结合,互补或者加强。”

去年6月的阿里投资者日上,阿里执行副主席,同时也是阿里战投部的负责人蔡崇信,详细阐述了阿里投资并购的逻辑,他把投资并购看作是围棋游戏,在游戏中,把子放在棋盘上,可以从任一点开始,任一点结束。“我们就是把正确的资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战略投资和并购是作为赢得围棋的一部分,给阿里建立长期的战略价值。”

阿里2017年投资者日展示的投资并购逻辑

在这张棋盘上,被收购或者控股的饿了么、优酷、口碑、高德、UC、LAZADA、paytm等都是执白方阿里的活棋,对它们来说,是否在自己领地获得一隅的优势并不重要,目的是联合起来吃掉最多的黑子,帮助阿里赢得全局胜利。

互联网观察家尹生的观点是,腾讯的定位是一个连接者,很多公司即使整合收购进来,腾讯自身也没有相应的业务形态去承接;而阿里的主业是交易型的,需要逐步增长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比重,对于整合进来的企业,阿里现有的商业模式是可以承载的,通过整合去提高效率,以此去创造价值。

多数被阿里收购的项目,早期都经历了先少数股权投资,而后被整体并购的命运:

2013年阿里以2.94亿美元购入高德28%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后2014年阿里花费10.45亿美元完成对高德的并购;

UC历经了B轮、E轮、F轮阿里多轮投资,后者持股比例一路增持到66%,后于2014年6月被阿里收购;

2014年阿里53.7亿港元获得银泰28%的股份,3年后银泰启动私有化,阿里支付126亿港元现金对银泰股权增至74%,成为控股股东,今年2月,阿里付出67亿港元现金从银泰的若干少数股东收购额外股权,目前阿里对银泰股权增至98%;

阿里联合蚂蚁金服前后共计四次投资饿了么,2016年8月12.5亿美元、而后又先后于2017年4月和8月共投资12亿美元、今年5月又投入55亿美元收购尚未拥有的所有饿了么已发行股票,成为饿了么控股股东。

以上几个案例,从阿里初始投资到最终收购整合,总时长都跨越了超过一个财政年度,这源于阿里方面对投资收购战略采取的谨慎和分阶段操作方法。阿里习惯于先从少数股权投资开始,展开商业合作,当对阿里的业务战略价值越来越大时,阿里会选择增加投资或完全收购这家公司。

阿里的这种投资风格被描述成“中心化投资”,往往要三样东西:流量、用户和技术。“至于投出去的钱是赚是亏,阿里不太在意,只要拿到这三样东西就赚了。”早期就加入阿里战投部的韦青(化名)说。

移动端失意:转向战略投资者

今天腾讯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大的财务投资机构,2018年初,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宣布腾讯投资企业所新增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腾讯本身的市值。腾讯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的投资收益在利润的占比达到32%,而在两年前,这个比重还只有5%。

阿里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它更多以典型战略投资者的形象活跃于台前,挣钱不是目的,阿里的投资主航道紧紧围绕其商业版图,显示出极强的实业属性。

而时钟拨转到在2008年集团刚刚成立阿里资本的时刻,当时阿里的出发点却是做财务投资,“也会做一些战略投资,在阿里内部被称为战略合作,分散在各个业务下面。”阿里巴巴投资总监谢鹰接受36氪采访时介绍。

直到2013年1月,阿里进行了当时成立13年以来最难的一次组织架构变革,成立25个事业部,此前分散在各事业部的战略投资部,也在这次架构调整中跟随独立的阿里资本一起划归到“阿里巴巴集团投资部”,职能上依旧维持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划分,在阿里,集团层面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一直共存到2014年。

在战投部成立之初,阿里对外的投资主要紧密围绕能帮助电商业务发展的项目,比如2008年投资百世物流和2010年投资星晨急便,以解决电商商品的配送问题;比如2010年投资宝尊电商,为品牌商家提供整体化的电商运营服务;比如2010年投资淘淘搜,完善淘宝图像购物搜索能力。

到了2011年,随着京东、蘑菇街等导购网站以及垂直电商兴起,淘宝的发展受到冲击,2011年6月,淘宝被分拆为三个独立公司——淘宝网、淘宝商城(后改名天猫)、一淘。

当年底,原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张鸿平加盟,担任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鸿平与阿里结缘于2011年7月阿里对美团B轮5000万美元的投资案,除了主投方阿里,跟投方北极光创投的投资负责人就是张鸿平。

张鸿平的加入,打开了阿里投资的拳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阿里从过去注重投资与电商业务契合的项目,转变为投资能与主营业务带来协同效应的项目,重点投资当时热门的LBS和社交两大领域,比如陌陌、美团、丁丁网等。

张鸿平曾对外分享过当时阿里的投资理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阿里现有业务做比较强的整合,这部分阿里会采取控股的方式(多数股权、全资);另一部分类似VC,采取少数股权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目的是打造生态圈、强调布局。

2013年是阿里投资从财务投资者转向战略投资者角色转化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3月,马云在香港举行的瑞士信贷亚洲投资大会上说,阿里在三年前开始发展移动业务,但一直没有跟上竞争对手腾讯和其微信服务的发展步伐。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将通过收购与并购实现竞争力。

很明显,马云对阿里移动业务的增速是不满意的。

2个月前,即2013年1月15日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根据阿里招股书,阿里当时年度活跃买家为1.6亿(截至2012年12月31日);仅9个月后,微信的用户数就翻了一倍,超过了6亿,增长飞速;而当时阿里的年度活跃买家为2.02亿(截至2013年9月30日),同样9个月时间,仅增长4000万。

阿里的移动业务始于2010年8月推出的手机淘宝客户端,2013年下半年,阿里开始实行“all in无线”战略,同年9月,阿里正式推出社交应用来往,并赋予后者抗衡微信的战略地位,但收效甚微。为了帮助移动业务增长、获取流量入口,阿里的投资重点也开始锁定在移动互联网和O2O上,比如高德、UC、快的打车等。

阿里的投资策略,也从以财务投资为主开始向完全的战略投资转型。这一年4月,蔡崇信卸任CFO,出任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主要负责集团战略投资。

2013年下半年,除了和集团战略高度相关的协同项目,阿里也开始做一些前瞻性投资,涉足一些看上去跟电商暂时没有直接关联的行业,比如文化传媒行业。

现任新片场影业CEO的牟雪,此前在阿里资本负责文化传媒领域投资。2013年阿里除了电商主营业务之外,也在布局“Double H”领域,即健康和快乐战略。应马云的要求,牟雪花了半年时间走访大大小小的文化传媒公司,对这一行业进行了系统研究。

她记得,2014年1月的一天,她花了整个下午的时间向马云阐述阿里接下来将如何在文娱领域展开投资,“文娱产业链就三个环节,内容、宣发和平台,阿里缺内容,因此之后就重点投内容。”马云很满意,那天开会的气氛很融洽,大家都争相和马云合影。

在牟雪眼中,那次汇报可以作为阿里在文娱领域展开投资的开端,此后,阿里相继重金投资了文化中国、优酷、华数等文娱领军企业。

阿里为什么要涉足文娱?牟雪觉得,“外界很多人会觉得是为了电商,其实把这事想小了,真不是为了电商,就是为了整个生态考虑,提高用户使用时长、影响用户思想,最终引导消费。”

如今,对于选择什么项目进行投资,阿里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三点——是否增加了用户获取和参与;是否改善了用户体验;是否扩展了阿里的产品和服务。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在跑通了以银泰、大润点两家线下卖场为试点的改造模式,新零售领域的并购整合也成为阿里接下来的投资重点。

业务与投资,一强一弱

回顾阿里战投部的发展历史,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着业务战略调整而进行的变化。

作为阿里投资的早期员工,韦青说,“分析阿里这家公司,一定要时刻记住阿里主业很强。”

韦青的后一句话是,“一旦几万人的公司里主业很强,那其他的业务部门就没有那么强势,我是某个电商部门的老大,你是投资部门的老大,尽管两人平级,在腾讯里可能我们俩是对立的,阿里不一样,话语权不一样。”

为了强调话语权的不一样,韦青反问道,“你说业务和投资是左膀右臂的话,如果马云必须舍弃一个,他会舍弃投资部还是电商?这个就是话语权。”

一个典型案例是最近刚刚转型做买手平台“宝贝仓”的果小美,果小美曾经是无人货架领域的头号玩家,2017年6月成立,并迅速在半年内揽获4轮融资,完成了一次战略合并,累计融资金额超5亿元人民币。

创始人阎利珉是阿里的老员工,在阿里内部创立了知名的聚划算项目,后任聚划算总经理,但2012年3月阎利珉因为涉嫌受贿被免职,判处有期徒刑7年。作为老阿里人,阎利珉在果小美内部延用了花名体系,他自己叫至尊宝,此外还有牛魔王、紫霞等员工花名。

阿里的战投团队去年10月找到阎利珉,详细聊了果小美这个项目,今年2月份尽调完成,同月敲定了SPA(股权收购协议)。然而今年上半年,在无人货架领域纷纷传来倒闭裁员噩耗的寒冬,果小美最终没有等来阿里的救命钱。

为什么钱始终没有来?一位接近阿里和果小美交易的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记者透露,“因为业务部门有一个人是当年把阎利珉送进监狱的,两人有过节,战投部搞不定。”韦青很感叹,他觉得但凡阿里投资部的话语权稍微强一点,这件事还是可以解决的。

最后果小美在今年6月只拿到了湖畔山南资本投资的少量资金,湖畔山南资本由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谢世煌创办,马云是其最大的出资方。

如今果小美大幅裁员,据悉公司只剩下几十名员工,货架还在运营,但公司已经全力转型做线上业务“宝贝仓”,通过招募有代购经验的“宝妈买手”,为品牌方提供积压库存的整体解决方案。

上述接近该交易的人透露,“果小美为阿里等了5个月,原本阿里计划投资5500万美元,而且如果阿里这笔钱能进来,后续还会有其他机构的1亿美元融资。有时候创业公司错过了最佳的融资时间,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位关注消费领域的投资人向凤凰网科技记者表示,“其实无人货架的创业项目,天生适合巨头进行投资,尤其是阿里,有钱,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比如无人货架就可以作为盒马进一步接触消费者的毛细血管。”

在阿里,多数投资项目中你都会看到业务部门深入参与的身影,比如三江购物、高鑫零售。韦青告诉凤凰网科技记者,“这些项目基本都是业务部门驱动,业务的老大认为有需求投资这家公司,然后找到投资部去完成后续的投资条款、流程上的一些事情,(投资部)就变成功能化的一帮人了。”

一位前阿里战投部员工,最后选择去了一家刚成立的早期投资机构,他谈起做出这一选择的理由,“想做早期VC投资,我必须量化自己的投资成果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战略投资你想评估这笔投资做得好还是不好,没办法量化结果,做的投资项目主要考虑配合战略、配合母体业务,但是财务投资就很简单,项目赚钱还是不赚钱,完事。”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韦青的赞同,他希望自己做的投资决策,可以最后被市场验证是对的,另外,他还希望通过投资项目,能跟创业的小伙伴一起成长。

据凤凰网科技记者了解,目前阿里战投部一共有5个团队,其中国内3个团队,美国1个团队,还有东南亚1个团队。谢鹰、张飞燕和刚峰分别是国内3个投资团队各自的董事总经理,其中刚峰团队,主要做零售项目投资并购;张飞燕团队,过去主要看O2O和IOT,现在负责文化传媒领域;谢鹰团队,则主要关注技术领域。战投部上面设了一个由马云、蔡崇信、逍遥子等7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当业务部门和战投部意见不合时,由投委会进行最终决策。

2017年阿里投资者日,左为CEO逍遥子,右为阿里执行副主席蔡崇信

值得注意的是,现任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战略投资部负责人纪纲,此前他在阿里担任战略投资董事总经理,是目前谢鹰团队的原负责人。纪纲于2016年1月加入蚂蚁金服,这一年也是蚂蚁金服投资策略的转折点,过去主要围绕自身的金融场景进行布局,2016年之后蚂蚁开始关注综合场景,讲究协同,先后投出了大搜车、旷视科技、哈罗单车等优秀项目。

蚂蚁金服和阿里集团的投资会讲究协同,但是两支独立的投资团队。双方都是典型的战略投资者,蚂蚁的投资围绕其“支付+场景”的战略主航道,追求赋能者的角色。不同的是,在投资方式上,蚂蚁几乎不谋求控股,一般以10%-20%股份与被投公司进行合作,当然也有例外,根据永安行6月1日的公告,蚂蚁金服在哈罗内部占股为36.7%。

公司的抉择:独立or融合?

以瓜子、人人车、优信为代表的二手车电商公司,都在不同阶段获得腾讯的投资,腾讯以赛道式投资的方式几乎介入了这个领域的大多数头部玩家。而其中有一家公司异军突起,在经历了濒临倒闭最终“起死回生”的艰辛之后,大搜车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的11月,获得了蚂蚁金服的1亿美元和阿里领投的3.35亿美元投资,阿里也成为了大搜车除管理层之外的最大股东。

2016年初,杭州初雪,在姚军红的办公室里,他和刚刚任职蚂蚁金服战投部负责人的纪纲喝茶聊天,畅谈了3个多小时,姚军红希望公司在汽车金融领域有所突破,提供一些更适合年轻人的购车金融产品。

蚂蚁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有着丰富的年轻人消费和信用数据,两人一拍即合,8月双方成立了联合项目组,网上银行团队甚至派出了4个人直接驻扎到大搜车内部,方便沟通开会,通力合作几个月之后,大搜车推出了弹性购车金融产品“弹个车”,一年租三年贷,把租车和贷款创意得结合在了一起。

姚军红很欣赏阿里,在他眼中,企业有三个驱动力很重要:“第一是理想主义驱动,包含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是真正厉害的企业;第二是战略驱动,一层一层规划好发展路线;第三是组织驱动,最典型的案例是华为,整个组织体系打造得就是个军队。”

而阿里,姚军红说,是少有的几家能把理想主义、战略、组织驱动能做好的企业。他现在天天在学习研究阿里的组织管理方式,尽管马云对阿里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但姚军红觉得阿里推行的合伙人机制是一种特有的集体决策方式。

如果把眼光放到阿里大力投入的新零售领域,除了自家的新零售“一号工程”盒马鲜生之外,大润发可能是阿里目前最愿意对外宣传的零售投资项目,根据阿里2018年财年报显示,目前阿里对高鑫零售已经投入193亿港元(25亿美元),持股约31%。

大润发新零售COO袁彬谈及他对阿里投资的态度,“阿里是我们的大股东,早期我有一次提到过,有听别人说,阿里像掏鸟蛋式的合作,如果到你们这边来,会把你们这批管理层都赶走等等,其实这都是胡说八道,我们跟阿里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他们把原来走过的路、得到的经验,毫无保留全部分享给我们,他们小范围实践,实践好了以后告诉我们,我们就往上跑。”

去年11月20日阿里入股大润发,袁彬透露双方真正组建团队是在今年,3月双方完成第一家店的数字化改造,6月12日完成了第100家,它是一个商品、供应链、会员、数据打通以及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改造,袁彬预估大概还有两三个月,大润发近四百家门店将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

阿里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得向海外拓展,拥有巨大人口红利的印度市场被中国很多企业认为是“明天的中国市场”。据《金融时报》报道,印度移动支付公司Paytm创始人夏尔马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用公司40%的股权换取阿里资金的原因之一是他“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金”。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夏尔马称他从阿里获取融资是因为“中国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明天将发生在整个世界。你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东方,才能看到未来”。不管是Paytm,还是阿里,都希望打造出一个“印度版支付宝”。

数据、经验、资金,是阿里能提供给被投公司的重要能力,那么,阿里最被诟病的强势风格呢?

姚军红觉得大搜车最后被阿里收购的几率很小,他总结了企业会被收购的两种原因,“一是像饿了么这样的公司,明显独立生存的力量不够;二是虽然公司有独特价值,但创始人有变现需求。这两种情况在大搜车都不会出现。”

不过姚军红不介意自己的公司有一天冠上别人的姓,他在乎的是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够通过各种资源实现,“我不要冠一个名字,我创造一家公司也不是为了控制它”。姚军红推崇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一个创始团队创立了一家公司,后续会把股权捐献或是成立基金会,他的家族成员则成为这个基金组织的管理者。

和姚军红略显佛系的想法不同,大多数创始人对于企业独立发展的理想很强烈。

阿里对被收购企业的创始人要求颇高,CEO逍遥子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他把管理者分为manager和leader。前者管理业务,实现KPI;而leader的使命是带领团队,不仅要拿到结果,同时还要创造未来。“我们要的是leader。”如果这个创始人不能All in怎么办?“那就换掉他。”

基于这个逻辑,阿里换掉了口碑网创始人李治国、万网创始人张向东、高德CEO成从武、优酷董事长古永锵等人。

俞永福是个特例,作为原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在2014年6月11日宣布被阿里40亿美元并购后,在阿里集团内部一路风生水起,先后担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高德总裁、阿里妈妈总裁、阿里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一度被媒体封为阿里的“太子”。而在去年11月15日,俞永福卸任阿里业务相关的职责,转而出任eWTP投资工作小组组长。最后,俞永福也被换掉了。

今年以来,智慧零售是腾讯重点推进的项目,而这一块,是阿里的优势领域。截至目前,商超领域市占率前十的集团基本已经站队完成,已经有8家选择了AT阵营——阿里阵营包括排名第一的高鑫零售和排名第六的百联集团;而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十名的华润万家、沃尔玛、家乐福(中国)、永辉超市、武商联集团、步步高集团则属于腾讯阵营。

步步高集团是其中较晚一个入局的,刚刚在2月1日终于按下了选择站队的按键,这对于性格不喜欢被人左右的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来说,或许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一位零售行业人士告诉凤凰网科技记者,此前阿里曾深度接触过步步高,双方谈了很多次。但目前来看,步步高弃阿里而奔腾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填希望步步高能够拥有更多主导权,“腾讯不会干涉公司业务,相处起来并不强势”。

王填多次形容过自己对腾讯和阿里的印象——阿里就像苹果,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里玩;腾讯就像安卓,只提供一个平台,各家可以来玩各家的。一家以专业的零售为主业的,一家的生意是连接一切,是一个开放的生态。

王填的案例是企业在被投资之前的考量,而在阿里已投资的优秀项目里,也曾出现过一些企业因为把控公司主导权最后不欢而散的状况,比如美团、陌陌。

阿里曾先后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投资陌陌,根据陌陌招股书显示,阿里曾是陌陌的第二大股东,持股20.7%,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持股5.6%,蔡崇信和云峰基金创始人虞锋也加入了陌陌董事会。

2016年陌陌将移动直播提升到战略层面,2016年直播给陌陌带来的总营收3.77亿美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68%,成为陌陌增长的重要引擎。直播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不差钱的陌陌与阿里的分歧自此开始。

社交向来是阿里的心病。陌陌出现在公众视野之时,数据显示陌陌注册用户超一亿,是在当时唯一可以和微信一拼的社交产品,因此也成为阿里狙击腾讯的最佳棋子。阿里企图在陌陌身上有更大的话语权,而陌陌创始人唐岩及创始团队拒绝放弃公司的主导权。

双方几次沟通未果,最后的故事,阿里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之间共计4次大规模减持了陌陌15.71%股份,蔡崇信、虞锋也从陌陌董事会退出。

同样原本在阿里的战略投资筹谋中,最后因为控制权分歧引发不睦的还有美团。王兴坦言阿里和美团糟糕的关系,会让美团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接受《财经》的采访中,王兴谈起在美团点评2015年10月合并之后,他专门去拜访了马云和逍遥子,他认为因为前面有滴滴快的的例子——原来两家A、T打得不共戴天,后面握手言和,都成为滴滴的股东——于是王兴跟阿里说美团也希望可以同时得到腾讯和阿里的支持。

根据王兴的描述,阿里方面当时的回答是:“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我们可以投钱给你,你要10亿美元可以,20亿美元也可以,我们都可以投,但是你不能再要腾讯的钱。”王兴拒绝了。

如今,阿里不惜代价扶持美团的直接竞争对手饿了么,而后又将其全面融入阿里新零售生态各路纵队,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如今成为了逍遥子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

最终被阿里收购对饿了么来说并不是失败,张旭豪曾在去年6月为阿里仗义直言,“尽管阿里有强势的一面,但它实质是好的,控制不控制,其实在于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购这是宿命,能被收购那还算你有一个退出渠道,对于股东有交代,有些公司死了连退出都没有。”

很多投资人会将饿了么张旭豪和ofo戴威放在一起比较,从资本角度,他们更倾向张旭豪这样的创始人,“至少他让投资人退出了。”一位第三方投资人表示。因为戴威对ofo独立运营的坚持,他和两位大股东滴滴、阿里的谈判都在僵持之中。

一位接近ofo的人士告诉凤凰网科技,事实上ofo与蚂蚁的关系一直不好,曾经双方有个品牌联合活动,双方的意见谈不拢,问戴威怎么办,他回复说自己干,蚂蚁一气之下就退出了这个活动。据凤凰网科技了解,支付宝将于近期下架ofo的入口。

很多企业排斥将管控权交给阿里,谢鹰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表示,他也清楚知道这一点,但对于围绕实业进行战略投资的阿里来说,除了强业务耦合,没有第二种选择。

创业公司独立发展的理想重要吗?一位与阿里腾讯都有密切合作的投资人表达了他的担忧,“可能一些真正细分领域的领头企业,会更愿意站到腾讯那边去,而不是阿里这边。”

AT现实

对于阿里来说,投资做得出色与否,一方面来自内部的能力和判断,而更大的不确定性则来自于竞争对手腾讯。某种程度上,阿里和腾讯在今天的很多投资,可以称之为“防阿里”、“防腾讯”策略,一位投资人向凤凰网科技总结,“AT两家若是花点钱,能让竞争对手不舒服,这个投资就够了。”

2018年,社群电商成为腾讯投资的一大重点。截至2018年7月底,以拼多多为首,社群电商项目诸如SEE小电铺、好物满仓、山茶花、惠下单、多抓鱼、小红书、有赞和好衣库等先后获得了腾讯投资。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今年截至目前,腾讯在电商领域的投资项目达到10例,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公开披露的6例。据报道,腾讯内部的投资人士透露,能对阿里形成制衡的项目很容易获得腾讯投资。

2016年2月马云在亚布力论坛曾谈论过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竞争,“如果你问马化腾,会不会跟马云竞争,他说不会,那是假话。如果你问阿里会不会跟腾讯竞争,我告诉你,以前我没想过,但现在我开始想了。以前我是嘴巴上硬,下手不够狠。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上,绝对不是消灭对手你就能活了,我已经放弃‘你死我活’了,但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如果要追溯两位巨头竞争的起源,2014年春节微信凭借红包强袭支付宝的阵地,被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这一年也成为了两大巨头的投资正式登上战场的关键之年——2014年,腾讯先后投资了大众点评、京东、四维图新、58同城;阿里则进行了更多的生态布局,做出了优酷、快的打车、高德、美团、UC、陌陌等的战略投资并购。

支付是阿里势在必得的核心竞争领域,腾讯凭借微信,开始打破阿里多年来通过电商树立起来的支付壁垒,正是因为缺乏微信这样强大的流量入口,阿里则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生态投资建设来防御和包抄。

去年年底,在光源资本创始人郑烜乐的撮合下,蚂蚁领投了哈罗单车3.5亿美元D轮融资。郑烜乐向凤凰网科技记者复盘这场投资的背后,最关键的考量点是支付宝当时在三四线下沉市场受到来自微信支付相当大的压力,共享单车是一个高频支付的流量入口,能够帮助阿里和蚂蚁在下沉城市扳回一局。

从去年年底以来双方在线下零售投资标的的争夺也是一个印证。一位曾在阿里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说,“阿里不得不对线下投资,而大比例投资是因为着急。2017年全国线上零售额为7万亿元,占20%,还有80%在线下,阿里不会允许线下都被微信支付侵占。”

“就像两艘航空母舰。”一位和阿里腾讯深度合作的投资人这样比喻AT的关系,“你当然要买一堆和主营业务相关的护卫舰,有些护卫舰离得很远,可能没多大战略协同,主要是用来占坑。一旦打起仗来,其实你真正更在乎的是能不能买到一些炮弹,能把对方打痛,是吧?就比如腾讯投拼多多,就是看它能不能从淘宝那里挖一块。”

基于这个逻辑,7月份传出的“云锋基金将代表阿里投资今日头条、阿里会直接对分拆后的抖音进行投资”这一市场传闻就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

根据QuestMobile截至2018年6月的最新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五大派系战绝了用户使用手机总时长的四分之三,其中,腾讯系使用时长从去年6月的54.3%减少至47.7%,这其中减少的近7个百分点,几乎全部流向了今日头条系,今日头条系的使用时长从去年6月的3.9%暴增至10.1%。

腾讯高层会议曾在内部圈定,“流量+资本”是腾讯的核心能力,而一旦阿里和今日头条联手,这一组合或许会动摇腾讯的根本。

汉能投资创始人陈宏向凤凰网科技记者表示,2017年投资的一大看点是战略投资者占到了30%-40%的投资,根据他的估计,中国独角兽至少有一半跟阿里、腾讯有关。“今天能产生一家自己做又不依赖头部的企业,在阿里系、腾讯系之外变得越来越难了。”

那么,如果选择拒绝阿里或者腾讯两家巨头的投资,会怎么样呢?你可以选择这么做,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是高昂的。

据《金融时报》报道,在红杉资本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家年轻的内容公司,其创始人担心,接受腾讯的资金可能会导致自己失去独立性。然而她发现,如果她拒绝腾讯的投资,腾讯旗下的微信可能会永远拒绝她的内容。

“你要理解的核心是,企业今天可以拒绝阿里、拒绝腾讯,但你总是在竞争环境中。就算你是行业第一,巨头找上门来了,如果今天不投你,他们会投你所在行业的第二名,把它扶持成你今天的位置,那你要不要接受投资?这个就是最核心的问题。”一位投资人对凤凰网科技说。

投资与阿里的未来

除了围绕集团战略,进行强业务耦合的中心化投资,阿里目前在投资上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则是前瞻性投资,关注新技术领域的投资,比如AI、芯片、IoT、生物识别等,这一领域的投资阿里习惯采取以少数股权投资形成生态的策略。

从2016年开始,百度CEO李彦宏就不断告诉大家,互联网的下一幕将是人工智能,而百度,会是这个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在百度最新发布的二季度财报中,百度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部分商业化,今年以来,百度AI业务全面升级,DuerOS、百度大脑、Apollo全部进化至3.0。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也志在必得。它学起了腾讯的投资策略——赛道式投资——迅速买下了CV(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头部玩家,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中国的CV四兽中,阿里已经占据了三席。

此外,阿里还先后投资了智能芯片行业首个独角兽“寒武纪”、智能硬件语音解决方案提供商“先声互联”、嵌入式CPU和芯片架构授权服务商“中天微”、Wi-Fi解决方案供应商“乐鑫科技”等技术公司。

马云曾被诟病是BAT三位创始人中最不懂技术的,但马云自认为这反而是自己的优势,他说,“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才很尊重技术,我就没法和技术人员吵架。”

在2017年3月9日的杭州黄龙体育馆,阿里举办了成立18年以来第一次以技术为主题的大会,马云以他一贯的激情演说,宣布要建立属于阿里的“NASA”,“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我们将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全力以赴。”

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阿里健康董事长、元璟资本创始人吴泳铭对凤凰网科技记者描述了投资技术公司对于阿里的重要性,“对前沿技术的投资是必须的,阿里能否体现出更好的市场竞争力,最终都需要存储、芯片、内存等这些底层技术在后面支撑。未来所有底层技术慢慢都由中国公司自己做更基础技术的研发,才能做到一个全球可能性价比最好、稳定性最高的服务。”

回想起2010年的中国IT领袖峰会,那一年BAT三巨头罕见齐聚,三方力辩云计算前景,李彦宏当时直指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认为倡导云计算还为时过早,马云却称阿里对云计算充满信心。他说,“如果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做云计算,竞争对手就会把阿里巴巴赶出电子商务门口。客户需要云计算,如果我们不做云计算,将来会死掉。”

那一次,阿里赌对了未来。而现在,阿里的投资能否帮助阿里打造下一个十年更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