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科学人物 > 正文

走近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98%的工作与3D无关(2)
2012-04-13 16:31  外滩画报    我要评论()
字号:T|T

3月27日晚,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广场,詹姆斯·卡梅隆、凯特·温斯莱特和比利·赞恩出席3D版《泰坦尼克号》的全球首映会

3月27日晚,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广场,詹姆斯-卡梅隆、凯特-温斯莱特和比利-赞恩出席3D版《泰坦尼克号》的全球首映会

《泰坦尼克号》剧照

《泰坦尼克号》剧照

泰坦尼克号的实物模型

泰坦尼克号的实物模型

卡梅隆与两位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泰坦尼克 号》的拍摄现场。当年不到20岁的两位演员,凭借该片一举成名。如今,两人都已是好莱坞的一线巨星

卡梅隆与两位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泰坦尼克 号》的拍摄现场。当年不到20岁的两位演员,凭借该片一举成名。如今,两人都已是好莱坞的一线巨星

《泰坦尼克号》剧照

《泰坦尼克号》剧照

技术狂人的反思

从根本上说,3D电影吸引观众的秘诀在于其独特的观影体验。然而,视觉效果毕竟流于技术层面,距离一部影片的艺术表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电影史学家丹尼尔·塞莫斯曾把3D电影比作 “马戏团来到小镇上”,马戏表演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就到了马戏团搬家的时候了。3D电影若一味执着于技术上的新鲜感,无法从单向度的视觉刺激瓶颈中突围,则势必走上唯技术论的死胡同。

对于这一点,卡梅隆有着清醒的认识:“3D产业的核心仍然是高品质的脚本、故事和角色。3D绝对不是制胜的唯一法宝,好故事才是根本,那些以为套用3D 外壳就能赢得好票房的想法,最终只能毁了3D技术。”

虽然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在很大程度上倚重3D技术的奢华铺排,但不难看出,卡梅隆试图在内容架构上脱离唯技术流的樊篱,重树电影“内容为王”的法则。《阿凡达》将恢宏的影像特技和细腻的情感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赋予影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真爱永存的永恒主题。

卡梅隆被外界所熟知的形象,是一个电影技术狂人,但综观他的作品,会发现他对技术的人文反思其实贯穿始终。1984年,他自编自导的《终结者》的叙事起点是2029 年的洛杉矶,机器人驾驶的飞行器正低空巡逻,向一位奔跑的人类战士发射炮火。占据绝大部分画面的大型压路机,正碾过地面上的一堆人类白骨,机器以其绝对优势统治着世界。这一隐喻着技术与人类不和谐关系的构图,经常出现在他后来的作品中。

“技术并非强奸视觉的武器,故事是诱发消费欲望的唯一动力。” 卡梅隆每次这样说时,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他想为自己辩解的是,他对高端技术的玩命努力,只服务于角色心灵的诉求。他有明显的炫技倾向,却又保持克制和唯美。《阿凡达》里有无数巨鸟,但他没有让哪怕一只巨鸟冲出银幕吓唬观众。

卡梅隆常说他拍的所有电影都是爱情故事,《终结者》中跨越时空的爱情、《异形2》中瑞普丽的母爱、《深渊》和《真实的谎言》中因核灭绝危险而重新复苏的婚姻。但在《泰坦尼克号》之前,他一直没拍过以爱情故事为核心的电影。而迈入一片自己未曾开采的领域,正是最让卡梅隆着迷的事情。

对卡梅隆来说,潜水造访泰坦尼克号残骸是最主要的目的,拍电影只是顺道为之。1995年,卡梅隆和拍摄团队为了探索沉船遗址,前后进行12次深海下潜。这是他多年来的爱好——他感兴趣于那些埋葬于深海的人类悲剧,以及其中包含的浪漫和神秘。

“我的职业是电影人,但内心是个探险者。好莱坞给我创造的机会中,没有比探索一个无人到过的地方更让人兴奋的了。”卡梅隆发现,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社会阶层和性别因素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1912年4月14日北大西洋那个严寒刺骨的黑夜,头等舱的妇女有97%幸存,而末等舱的男性只有16%的幸存率。于是,他决定将故事的核心,锁定在一个头等舱的女性乘客和一个末等舱男性乘客的关系上。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在这艘船上!”1995年3月,卡梅隆把《泰坦尼克号:图说历史》这本书甩在了二十世纪福克斯主席彼得·彻宁的办公桌上。这部影响深远的史诗巨作最后得以开拍,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一句话。

在设计了多年的悲惨未来和外星球之后,卡梅隆第一次尝试创造美。他决定,莱昂纳多和凯特在日落中接吻的镜头,要在真实的日落环境中拍摄,而不是在绿屏前。在甲板上拍摄的时间只有8天,然而7天过去,剧组都没盼到好天气。

最后一天,在日落前一个小时,天空依然布满了乌云,只在天边有一丝晴空。正当大家无比沮丧之时,太阳突然蹦了出来。“凯特!马上!”卡梅隆大声呼叫道。当凯特站上船头的栏杆时,一束金色的阳光穿过乌云,凯特朝卡梅隆尖叫:“快拍!快拍!”随即与莱昂纳多开始接吻。这个镜头一结束,太阳就躲到云层后面去了。

卡梅隆在第二天审阅毛片时,发现昨天的镜头聚焦没有对准,“有一些糊”,但他却很喜欢。那也是观众最后在电影中看到的镜头。这个画面是卡梅隆电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幕,也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画面略显模糊。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引起了卡梅隆的反思。回想起拍摄当天的运气,这位业界最主张使用特效的导演不禁心存犹疑:今日,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切尽在掌握的拍摄条件,然而,是否有什么东西已缺失难觅?

“那个日落的镜头现在很容易就能用绿屏做到,甚至可以放在某个早上来拍。但是,那种日落的场景我能不能想象得到?我能不能想出那种特别的颜色?现在我们能创造出我们想象的一切,但是,我们的想象和技术能否全然胜任?我不知道。”

B=《外滩画报》

J=詹姆斯·卡梅隆

“泰坦尼克的隐喻一直在重复”

B:你这次和3D技术团队合作得怎么样?

J: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会犯一个我觉得很经典的错误,就是认为每一个镜头都必须是3D的。试想你看一个能呈现完整船体的画面,如果能从船头看到船尾,那你必须要站在几千英尺之外的位置,因为船有800英尺长,所以从视角计算,你就要站那么远。你看不到100英尺以上的视差,所以不可能用3D方式来呈现整艘船。

我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将大广角画面里的前景进行3D处理。所以当你看最终画面时,会觉得前景的水涌向你时有一点立体,但当你看向背景里的东西时,它们又很平面。因为当你望向一座几英里外的山峰,你不会感觉到3D效果,因为它视角太广,距离太遥远。

B:无论你最终把这部电影的3D效果做得多好,总会有一些挖苦者说,整个3D转制和将电影重新上映的目的,就是要“新瓶装旧酒”地捞钱。你要怎么说服他们?

J:我不在意别人的挖苦。如果你可以挥动魔杖给全世界的人一段极致体验,依然会有爱好挖苦的人想方设法地批评它。商业有什么错?给全世界电影院里的人们提供工作机会有什么错?娱乐大众有什么错?如果人们不买账,那我们是错了。

如果人们愿意埋单,那么我们就提供他们需要的。如果他们乐意再次埋单,那么就说明我们给了他们想要的,所以他们才会愿意花两次钱。所以,这真的是一场赌博,是一场实验。说到底,每部电影都是一场实验,但它也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我对此没有任何质疑。

我们在这部电影上花了两亿美元,现在不是说我们要靠这部电影赚更多的钱,我只是说,电影人每次拍电影都是一场赌博,因为我们投身于这个名叫“电影”的既诡异又疯狂的行业中。即便那些小型独立电影,纯粹为了艺术表现而存在的电影,也依然要赚钱,否则主创们就没办法拍下一部电影了。

对我来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关乎到能否给观众一个再次在电影院里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机会。现在,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观看到《泰坦尼克号》——在电脑或者电视的小屏幕上,但这部电影原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呈现,3D技术让我们可以重新定义电影发行的概念。我乐于充当先锋。

B:你早前说,泰坦尼克号隐喻着“膨胀的傲慢以及由此产生的轻视和疏忽”。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电影这次的再发行失败,你有什么打算?

J:我想我们已经有失败的觉悟了。我们可能赔得精光,但我们依然会勇往直前。我们肯定是很有信心的。当年我们在拍电影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切。发行电影前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试映,由此知道观众和影评人都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我们仍然不认为会赚到什么钱。我都不觉得我会再拍电影。

我们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赚钱吗?我认为不是。3小时15分钟的言情片,而且结局大部分人都死了,顺便一提的是,每个在排队买票的人在看之前都知道了电影的结局,这样一部电影是拿来赚钱的吗?听上去不是那么有商业性。我拍过自己都觉得很商业的电影,也拍过纯粹由内心激情驱动的电影,而《泰坦尼克号》就属于后者。我们可能是很幸运,也可能是我们所信仰的东西驱使我们拍了一部观众想看的电影,而非靠运气。

在《泰坦尼克号》背后,并没有巨大的商业利益。而现在重新发行,也不是受商业驱使。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进行了多次探索。我全身心融入了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纪念活动。对我来说,这整项事业比仅仅将电影重新发行要重要得多。

B:如果你有机会重拍《泰坦尼克号》,除了直接用3D摄影机拍摄,你还会做出什么改变?

J:我之前就在回顾这部电影,而且因为要转制成3D,所以细细梳理了一遍,因此我看得很仔细。其中有一些镜头,我现在依然觉得很精彩。我还记得罗素·卡朋特拍摄的时候怎样打的灯光,我还记得那些布景是怎么搭建起来的,等等。当然,也有很多镜头让我感到不满意。

有一些特效画面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因为现在大量的CG技术比那个时候好太多了,技术改进了。我们可能会战略性地少搭建一些布景,使用更多的数码外延技术,因为它们看起来很真实。比如说《阿凡达》,它的三分之二都是完全数码化的。所以,既然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看上去如此逼真的外星现实,那我们当然可以创造出熟悉的船体,所以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数码技术。

B:如果让你回顾《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过程,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最糟糕的记忆又是什么?

J:我认为最糟糕的记忆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当时每个人都反对我们,我们看上去就像是好莱坞历史上最大的傻瓜。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只是怀着信仰,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或许也是一件很有实质意义的事情。我从没有把自己视为一个具备竞争最佳影片实力的导演,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总是在拍商业电影。那段时间真的很灰暗。

我把一片剃须刀片用胶布粘在我的编辑器屏幕上,当时我正在剪片子——我是三位剪辑之一。在剃须刀片的上方,我写了张小纸条:“如果电影搞砸了,就用这个来了结一切吧。”这只是我用来提醒自己的一个方式,提醒自己只能拍好电影而背水一战。从某方面来说,压力也给了我们动力,因为这让我们少做了很多妥协。

最美好的回忆?无疑是在拍摄好莱坞电影的幌子之下,探索真实的泰坦尼克号,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我想最美好的回忆,就是漫步在布景里的船甲板上,因为布景真的非常壮观,而且是100%仿真的。为了做到100%仿真,我们计算了整艘船的总重量,测量了门窗的尺寸,我们还取了一些残骸来研究。

我们将一艘880英尺的船微缩为770英尺,这就是“90%比例”的由来。所以漫步在甲板或者舰桥上,感觉就跟在真的泰坦尼克号上一样。

B:当初,你选择了莱昂纳多和凯特,他们在电影中大放异彩,他们俩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印象深刻。现在回过头看,你是如何让他们俩合作得如此完美?

J:好吧,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就像一个作家一样,在脑海里有着一个既定的形象——我想要一个年轻的、奥黛丽·赫本那样类型的女演员,但我不知道谁可以胜任。所以我们列了一个所有有潜力的年轻女演员名单,凯特就名列其中。我看过她的几部电影,比如说《理智与情感》,那时她已获得了“紧身衣凯特”的昵称,因为她出演过一些时代剧,并且似乎得心应手。

我起先认为这是种比较偷懒的选角方式,“噢,太好了,我们就定凯特·温斯莱特吧,因为她演过时代剧。”然后他们说:“不,你真得见见她。”我就说,“好吧。”我们至少要好好甄选一下,因为我知道她有英国口音,但她要饰演的是一个美国人。我们做了一次电影试镜—— 那种已经不复存在的复古电影试镜,真的搭了一个布景,用35mm的胶卷来拍。我只想看看能不能拍出一场符合那个时代的戏。然后凯特问我,能不能不用美国口音试镜。她说:“我最终会做到的,但现在可能还不太行。”我说:“那可能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因为用你自己的感觉诠释角色很重要。”后来,她“吓”了我们一跳,绝对惊艳,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没几天之后就决定由她主演。

当我们有了可以撑起半边天的女主角后,就要寻找一个可以与之势均力敌的杰克。莱昂纳多在那张最后的候选人名单上。我注意到他们的年纪差不多。在我们选定他们的时候,凯特当时18岁,莱昂纳多19岁吧。我想,正式开拍的时候,他们应该都长大了一岁。我们对这两位演员的确定,感到无比激动和雀跃。

B:你会参与沉船100周年相关的纪念活动吗?

J:在纪念日当天会有很多特别的活动,我们会想办法联系其中的一些,并跟我们的电影做一些关联。我们肯定会展出电影里的道具,会试着做一些以泰坦尼克为主题的活动,体现我们对这一真实事件,对泰坦尼克号悲剧的真切尊重。

你知道为什么泰坦尼克号依然如此令人动容吗?我说的不是电影,而是这个事件的故事本身。因为在1912年之后,肯定发生过更多伤亡更惨重的悲剧——二战、不同种族间的屠杀、使用违背人类初衷的核武器等等,但泰坦尼克的故事中有些不朽的东西,而且我认为,像电影中那样几近完美的故事很可能会真实上演。

你们应该听说过这些气焰嚣张的话——很多人觉得这艘船可以不听警告,在甲板上承载2000人以上的情况下,全速航行,穿过可见的冰原,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船庞大到不可能沉没”。这句话似曾相识。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影射当代的喻意,当我们惹祸上身的时候总会应验。故事中有人扮演懦夫,有人扮演英雄,有人扮演自我牺牲者。你们看到了社会阶级结构,生的机会总是留给富人,而不是穷人。你们看到了冰山就近在眼前,但他们没有时间逃走,因为船太大而且开得太快。现在,我们知道气候正在变化,但我们冲的势头太猛,无法完全避开冰山。因此问题出现了,谁能登上救生艇?谁不能?泰坦尼克的隐喻总是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我认为那是整个时代中的最强音,这也是为什么它一直如此吸引人的缘故。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 卡梅隆

责任编辑:任光飞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