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中心 > 国内 > 宏观经济 > 正文

媒体称当下降房价市长比市场管用 可作为的太多了
2014-03-10 08:05  中国产经新闻报    我要评论()
字号:T|T

当下降房价“市长”比市场管用

文/本报记者李会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一句“北京市区房价肯定要降”,引发热议。7日,李士祥回应称,民众理解存在误解。

“房价的大涨大跌都是不正常的。”李士祥表示,房价的起落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在政府层面,要逐年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

就理想状况而言,所有商品的价格当然都应该由市场来调节,但就目前这个仍然有失理性的房地产市场而言,要降房价,或者说引导房价理性回归,以市长为代表的政府力量恐怕要比市场的力量更管用。在这里,我们索性以“市长”代替政府力量来简化分析:

首先,准确区分调控政策的针对人群是“市长”而非市场的职责。

之前各项政策仅仅对首套购房者采取支持措施,例如税费、贷款利率以及公积金使用限制等,对于具有一定实力的改善性需求却持打压态度,例如在二套房的认定上,不以持有为准,而以购买历史为准,显然偏差极大,导致很大比例的换房需求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到市场住房供应结构的优化——无法实现换房,就无法腾退低端房源,市场上的所谓首套购房刚需供不应求的状况就更加难以缓解。

其次,无论是地价还是税费的调节都是“市长”而非市场的职责。

有媒体报道,就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向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投诉说,现在房地产审批中乱收费的太多,各种审批费用已占到房价成本的11%。最少的地方收37项费用,最多的地方收157项费。“哪些审批是没用的,能不能调查一下?”仇保兴看着他,没有回应。

此外,近年来,地价持续飙高,地王屡见不鲜。

高额审批费用、高额地价,哪个不是以房价为最终出口?

最后,由政府力量解决保障性住房思路不错,但错在“市长”们大包大揽以及监管不严,这更是市场力所不能及的。

所谓大包大揽指的是用保障房解决低端人群产权拥有的问题,例如经适房、产权共有房等,这种只进不出的保障房体系远不是“市长”力量能够完成的。所谓监管不严,指的就是有限的政府力量被贪污腐败、违规操作消解,出现了一些劣质问题保障房。

由此看来,要降房价,“市长”们未必真像李士祥所表示的那样无能为力,相反,可以作为的太多了,怕就怕“市长”们沉默以对。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房价

责任编辑:任光飞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