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新闻报道】在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一栋大楼里,有一面“价值不菲”的墙。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是,这面墙上并没有任何金砖玉瓦。在这面长约50米、高约5米的墙上,悬挂着数量多达700件的专利证书。这个墙的主人是一家另类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是另类来形容,是这家企业走了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一条革命性的路。
这个企业叫做汉能,这面专利墙只是汉能专利技术的一隅。不同于其他光伏产业上的公司,汉能致力于“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汉能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保有5项世界纪录,截至12月23日,汉能全球累计专利申请超过9495件,累计授权专利超过2025件。在几天前刚刚过去的由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年“中国好专利”颁奖盛典上,评价它为“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绝对的国之翘楚。”
这样的高度赞誉并不为过。事实上,当谈及中国的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先全球、光伏成为国家走向世界一张响亮的名片时,没人能够绕得开汉能。
“移动能源+”战略下的汉能图景
提起汉能这个名字,行业外的人可能会有距离感。全社会对发展新能源及绿色能源的认识较为欠缺,在公众领域,甚至很多人还以为新能源产业只是建风电站、光伏电站、水电站。
而汉能这艘巨轮的掌舵人李河君,高瞻远瞩地提出“移动能源+”战略,围绕着“住”“行”两大领域,系统性地规划、推出产品,让能源真正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是对传统能源利用观念的一次颠覆。
图为汉瓦产品
2017年,汉能牵手共享单车企业,能源产业与共享经济的跨界拥抱也是“移动能源+互联网”的一次合作典范,也是能源消费方式的又一次升级。二者共同打造领先的发电、储电、用电绿色闭环模式,让城市短途出行更绿色、更智能。
汉能的薄膜发电的应用之处正是共享单车车筐中那一小块不起眼的黑色底板。原先给共享单车车筐底部配置的是晶硅光伏组件,在车辆颠簸或碰撞的时候,非常容易受损和失效,汉能轻薄柔、不怕裂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组件恰好是更加合适的替代方案。对于车筐中粘贴小广告的不可控因素,也并不会对汉能的充电板造成影响。无论是在树荫下,还是在组件部分被遮盖的情况下,汉能的薄膜太阳能组件都能够保持工作状态,持续发电。
图为汉能砷化镓柔性太阳能电池芯片
其实,这只是汉能移动能源战略落地的一个缩影。汉能的移动能源战略早已落地开花。
薄膜太阳能电池轻、薄、柔的特性,可以满足传统硬件市场外的芯片需求。一家优秀的企业不只是在存量市场中掠夺需求、发现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需求,汉能正是这样的企业。随着5G降临、万物互联时代的降临,对于移动能源的需求量将大大超越的现今的想象,这一个前景广阔的万亿市场。
“出行”领域,汉能已经成功推出了全太阳能动力汽车、太阳能无人机、便携式充电产品和可穿戴设备等移动能源产品。革新了我们日常充电模式。尤其是薄膜发电创造性地与户外市场相结合,包括太阳能背包、太阳能灯、太阳能伞等设备,直击目前户外活动的痛点。
“居住”方面,汉能的汉瓦高效薄膜太阳能芯片和安全玻璃完美结合,让瓦片在安全耐用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屋顶太阳能发电。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所用的拱形瓦片,同时保持了中国建筑审美,既适合自建住宅这类下沉市场,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构建智慧城市、绿色城市。
本土化之路
2009年,刚刚涉足光伏产业的李河君在考虑到分布式和移动能源的发展前景之后,就认定薄膜相比晶硅而言更具未来前景,即使那个时候,全市场90%以上的企业都是晶硅产品。
从2011年到2013年开始,李河君带领汉能先后考察了薄膜发电领域的上百家企业。最终,汉能持续并购了四家领先的海外薄膜技术公司,包括德国Solibro公司、美国MiaSolé公司、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及美国Alta Devices公司,汉能因此掌握了全球最领先的铜铟镓硒(CIGS)和砷化镓(GaAs)技术,同时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装备产线制造技术及研发能力。
核心技术一直是中国高科技行业发展之短板。但现实是,新技术和技术获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向来最擅长集成创新,而非原始创新。然而,即使如此,技术整合的问题也苦难重重,因此,汉能的成就更在其中凸显其价值。
并购看似是一个快捷途径,那是因为技术收集容易,不容易的是整合技术并尽快完成生产,在这点上,汉能依然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
2014年底,汉能即在搭建河源基地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生产线。为了扩充产能、降低成本、实现产业正常化,投产一年后,河源基地的产线陆续进行了两次升级。不仅对芯片进行迭代与更新,也对生产线进行了拓展。
三年前,汉能首条MiaSolé薄膜太阳能产线在河源落成,但核心原材料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切至国内,大部分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在这样的关头,法国原材料供应商工厂失火。那时,汉能意识到了牢牢掌握供应链,才能保证稳定生产。后来,汉能与宝钢合作,经过了无数次的测试、重新制样、再测试,无一不在摸索中前进。
生产线和供应链问题解决之后,汉能将工程师送至德国、美国培养,核心团队成员在国外长期受训,直到他们能够独立运行海外技术的研发线,并且产出率和转换效率要能匹配国外团队的水平。在人才的培养上,汉能同样用心良苦。
吃透技术,再在生产过程中反复打磨消化、融会贯通。汉能在技术本土化上付出了大量心血,最终将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落户国内。
“国运则我运”
汉能的今天,与李河君其人不无关系。
多年前,朋友们不止一次劝他去做去做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他都一一拒绝,29年来,李河君一直坚守在清洁能源的阵线。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守。
1989年,李河君成立汉能,目标就是在家乡开一家水电站。那时,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开始允许民营企业做水电项目。周围认识李河君的人觉得他“疯了”。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像水电站这样的百万级装机项目,投资额巨大,回报期太长。
然而,李河君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扎了进去。此后,为了他的水电事业,已经投产的矿业,被他停掉;获得瑞士汽车拉力赛青睐的矿泉水厂,送给了朋友……
历时8整年、10个年头,一锹土一锹土在西南边陲的金沙江上建起了金安桥水电站。在这8年里,李河君扛过了被其他企业截胡、洪水、断贷等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屹立起了这座在业内有“印钞机”之称的、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最大民营水电站。
图为金安桥水电站
李河君称这是汉能“两个奇迹:里的“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正是李河君现在做的事:薄膜发电。
他人好奇李河君的胆识和魄力,好奇他为什么能将企业做大。他常把一句话放在嘴边“国运则我运,与国家共命运的企业才有未来”。他心怀感恩——没有国家的政策和支持,就没有“水电传奇”,也没有薄膜太阳能成长为国家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李河君还认为,企业强则国强。目前在全球53家千亿美元销售的公司中,美国占了22家,全都是占据在重要的领域;我国虽有 13家,但都是科技含量很低,主要是垄断行业,如金融、电网、石油等国有企业,竞争力弱且结构不合理。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应该完全有这样的实力:“国家现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支持的力度前所未有!民营企业更应该坚定信心,担当责任!我想我们做企业的,就应该专注自己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做成自己的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些有益的事。”
李河君总结过自己心目中的十大企业家精神:大品格,大智慧,大气魄,大眼光,大历练,大担当,大坚韧,大爱心,大胸怀,知大运。
这是一个国家优秀企业家的模板,同时也是汉能成功的不二法门。
相关报道:
- 持续投入搞研发 汉能最新专利申请累计近9500件2018-12-28
- 汉能李河君的商业历程2018-12-27
- 随着改革开放汉能集团的发展蜕变2018-12-25
- 汉能集团:跟随国家的脚步不断前进2018-12-12
- 汉能:一路走来,最想感谢的是国家2018-11-22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