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生命医学 > 正文

潘湘斌教授团队完全可吸收封堵植入术闪耀CSI舞台
2019-07-31 14:51   牛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占出生活婴的0.4%~1%,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20万。在这其中,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0%-50%。众所周知,正常人的左心室和右心室被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室间隔缺损则是室间隔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22

目前,介入封堵术是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即利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其缺损进行修补,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治疗。该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恢复期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低”的特点。目前广泛应用的封堵器是由金属制成的,植入后将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

6月26-2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刚刚结束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国际性尖端学术盛会CSI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率领心脏团队,为全世界心脏同仁带来了一例中国原创的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植入术的手术直播。整个手术过程中,潘湘斌教授技艺精湛,操作娴熟,团队成员间配合默契,以创新的手术方案再次闪耀世界“心”舞台,引发国际专家的赞叹。

23

潘湘斌教授团队手术转播到德国CSI主会场

  中国原创 完美封堵

此次手术演示的病例为2岁室间隔缺损4.5mm的患儿,手术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全程采用超声引导,成功植入中国原创的完全可以吸收封堵器。整个手术全程在CSI会场直播,潘湘斌教授现场向全球数百位专家详细、生动的展示了中国原创的完全可以吸收封堵器的特点以及其应对挑战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优势。

24

潘湘斌教授团队手术直播中

25

手术团队术后合影

  创新心脏封堵技术 为患者造福

室间隔缺损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外科缺损修复术和内科经皮介入封堵术。但是,无论是外科有创缺损修复还是传统室间隔缺损引导的经皮介入封堵术式分别存在创口大、射线辐射等不足。

潘湘斌教授创新性的将超声引导的零射线条件下介入手术引入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并率领其团队对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式进行了反复摸索。目前,潘湘斌教授主导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采用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在超声指导下实现零射线条件对缺损进行微创修复,大大降低了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与传统封堵器相比,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植入人体后可逐渐被自身组织所替代,在治疗缺损的同时,实现了体内无异物残留,杜绝了远期并发症。这项新技术不仅能造福室间隔缺损患者,还能造福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脏瓣膜病、房颤等患者。

该技术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医院院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团队联合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普医疗),带着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再从材料学成果回到临床应用,终于制造出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填补了世界空白。完全可吸收封堵器的问世,最大化提升了患者手术获益并且极大推动了传统术式的革新换代,标志着纯中国学者引领的“心”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据了解,该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是继乐普医疗的中国首款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引领介入治疗领域进入可降解时代后,可降解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又一划时代创新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介入无植入”将是心血管介入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心脏支架领域,金属基产品的支架在未来将逐步被生物可吸收支架和药物球囊替代。在先心病方面,这一疾病是我国排名首位的出生缺陷,与传统封堵器相比,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植入人体后可逐渐被自身组织所替代,在治疗缺损的同时,实现了体内无异物残留,杜绝了远期并发症。相信在这款产品上市后,将为患者带来更加优异的选择。

投稿:news@newhua.com

关键词: 医疗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宿迁市牛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