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手机 | 数码 | 游戏 | 软件 | 平板 | 安全 | 通信 | 业界 | 系统 | 电商 | 创投 | 科学 | 百科 | 社区 | 下载

2013-04-17第74期
租车陷入"团购式困局":如何避免快进快出?

导语

先是电商、团购、接着是在线旅游,直到现在的租车,互联网每炒热一个行业,该行业都要遭遇一系列定向发展的怪圈:创业者疯狂进入,资本疯投,市场迅速饱和,接下来就是顺其自然的上市遇阻、负面缠身、盈利模式不明朗等,热门行业经过这一番折腾,迅速降温成为行业的烫手山芋,谁也不敢沾染……[阅读全文]

行业浮躁成常态

糯米网总经理沈博洋这样形容浮躁的互联网,"一些互联网企业比较火,拿到融资以后就会开一些很离谱的价钱去挖人,但或许在冲一下失败了之后公司就倒掉了,这对年轻人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

这不仅对年轻人不利,对整个行业乃至互联网的发展影响都是巨大的。

根据Roland Berger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汽车租赁行业的总营收从2005年的约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0年的17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年复合增长率为27%。到2015年,这一规模将增长至39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2010年至2015年年复合增长率18% 。

早期租车行业凭借大跨步式的增长态势,迅速成为资本的宠儿,由此,噩梦也真正开始。神州租车CEO陆正耀感叹道,"汽车租赁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公司在成长之初便背上了沉重的资本包袱。"

据了解,2007年是租车行业集中出现的年份,包括神州、一嗨等都是在2007年成立,而随着这些公司先后获得巨额的资本注入,也正式敲开租车行业井喷式发展的大门。

以神州租车为例,2010年,神州租车得到了联想控股及联想投资一次性12亿元人民币的注资,投资方还允诺提供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银行授信额度。而后更在一个月内先后获得华平资本2亿美元股权投资、中国银行30亿人民币授信、招商银行20亿授信,超60亿人民币融资。

同时,一嗨租车的融资情况包括2008年,获得启明创投的500万美元过桥资金;2009年7月,一嗨拿到第二笔2500万美元的投资;2010年,一嗨又得到了启明创投、鼎晖创投和高盛的7000万美元融资。

然而再高昂的融资数目也难以支撑租车企业的高支出,分析人士指出,租车行业已基本形成融资、价格战、采购、扩张、再融资的循环发展之路,资本就像汽油,只有源源不断的汽油储备才保证了汽车租赁公司的长久发展。

陆正耀对此剖析道,"一辆车10万元,10000辆车就是10亿元,如果再有不同车型搭配,则远远超过10亿元的投入。租车行业对资本的需求非常之大。如今,神州租车虽然背后有大财团支撑,但投资大,亏损也不小。"

Roland Berger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规模将超过6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阅读更多

是谁浮躁了行业?

正如陆正耀所说,"如果价格下不来,消费者就不接受,那么规模就上不去;规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来,利润自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只有更加疯狂地"烧钱"才能换来下一步的发展,神州已经进入了一个"烧钱"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资本行业的大手笔浮躁了整个汽车租赁行业。

据统计情况显示,在多次的融资经历中,广告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资本去向。

而这一现象从神州租车推出24小时租车服务开始,砸广告在汽车市场成为普遍现象。

2008年,神州有2000万元资金投向地铁平面广告。2010年,联想控股神州后,更是在平面媒体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神州还多次调低价格,利用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而根据其他媒体报道,一嗨在拿到第一笔风投资金后,就在百度购买了30多个关键词做推广。在2009年7月,当一嗨拿到第二笔2000万美元的投资后,就甩掉当时的另外一个行业巨头——至尊租车,成为行业第二。几轮融资之后,一嗨的广告预算开始占到全年营收的10%,随即网络搜索关键词增加到200多个。

同时,一嗨还围绕"25—30岁,80%男性"这个群体进行精准推广,在门户网站上投放广告。不仅如此,在风投建议下,在对线下平面广告做起了尝试,一时间一嗨的广告遍布在上海的地铁站、公交车和出租车。

昨日,全球租车巨头赫兹公司与中国租车业领导品牌神州租车昨日联合宣布,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启动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赫兹将战略投资神州租车,获得神州租车近20%的股权及一名董事会席位。同时,神州租车将收购并整合赫兹在中国的所有租车业务。神州租车将接入赫兹的全球预订体系,双方信息系统将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共享客户、车队及服务网络等各项资源。

牛华网认为,相较于纯资本注入而言,战略合作才能够让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尤其是这种被誉为"雅虎阿里式"的中外型合作,陆正耀对此也表示,"这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神州租车的股东实力,带动神州租车实现规模、品牌和产品服务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国内外客户创造更加优质……阅读更多

如何还互联网一片蓝天?

不仅仅是租车领域,互联网创业者的快进快出已是家常便饭,整个行业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已的气味,所导致的局面也让人不战而粟。且看,率先涉水的一大批微博网站至今大多都已偃旗息鼓,国内微博市场被以新浪、腾讯、搜狐为首的几大门户瓜分殆尽。炒作一时的电商、团购网站相继经历了寒冬期,大规模倒闭关站、转型B2C,虚假欺诈事件也层出不穷。几大团购网站试图上市翻身,但阻力重重。

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今天,正成为世界各大经济体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

强者恒强,在商业模式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不具备持续战斗能力的新创企业盲目热衷于追逐资本和规模效应,在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继续进入,重复低水平的建设和竞争却全然不觉,当然不可避免地走上杀鸡取卵式发展之路。

如何给甚嚣尘上的互联网领域送去窗明几净的清新之气?

从企业本身来说,在经历长时间盲目的扩张之后,是时候进行反思了。只有互联网的创业者进行深刻的反思,才会发生改变的可能。

众所周知,90后的消费群体正在逐步成为未来几年内的网络市场生力军。当纯金钱的诱惑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快进快出显然不是快速聚财的有效办法。从长远来看,一旦进入市场以后,品牌经营才是至关重要的取胜之道。

可口可乐的前任总裁曾说过:假如全球的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他第二天就可以重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可口可乐王国。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承载着巨大的市场销售能力。

试想,在模式雷同、信息重复、泡沫之风盛行的环境下,如果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遭遇这一场浩劫,会不会有人冲着它的品牌投钱让它重建辉煌?它是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让网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恢复正常?它的品牌价值是否深入网民心中?答案是否定的。

此外,比尔·盖茨曾在一份重要的备忘录里写道:"我们必须理解正在开发的产品,到底是为谁开发?如何以互联网服务模式更好地实现新功能?哪种类型的平台能够使合作伙伴建立高利润的业务?应当如何改造应用软件,以此创造出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有吸引力的服务和体验?"

因此,那些急于进入互联网产业领域的企业及企业家们,必须要三思而后行,首先就应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我能为谁服务?我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些服务又能为我的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而对于已经进入互联网产业领域的企业来说,则更应该站在所服务对象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以卖方身份来揣测市场需求……阅读更多

结语

互联网行业浮躁之风的去除,离不开互联网从业者的反思,但仅是如此显然不够。过去的十几年中,在创业者的追逐以及资本的驱动下,互联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管措施却没有跟上。由此互联网行业的乱象越来越刺目。未来要想真正还互联网行业一片蓝天,离不开政策、法规的确立以及监管措施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