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评论 > 正文

联想补“芯”:顺势而为 任重道远
2013-04-04 18:04  牛华网  陈方  我要评论(0)
字号:T|T

牛华网  陈方 4月4日报道

曾经何时,PC产业链的上下游有着明确的分工,稳稳守在各自领域,彼此相安无事,共同维护着产业生态平衡。而如今,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曾经的盟友在业务上逐渐有了碰撞。继微软涉足硬件推出Surface之后,联想也开始往产业上游延伸,试图进军芯片设计领域。

牛华网分析认为,联想之所以迈出这一步与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有密切的关联。此外,加强研发,通过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也本应是企业的发展之道、立身之本,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尴尬,也才能走的更长远。这是一场必然且应然的选择。

除了必然与应然因素的推动,联想补“芯”的一大动力还来自于巨大机遇的隐现。芯片市场的动荡、LTE网络的推进、国家政策的支持,对联想进军芯片领域来说无疑都是利好。然而,尽管如此,在诸多的挑战面前,联想补“芯”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联想补“芯

据科技咨询网站EETimes报道,联想集团正在进军芯片设计业务,专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芯片设计业务。而联想集团在招聘网站公布的招聘信息则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其招聘信息显示,联想正试图招聘包括高级芯片开发人员、高级SoC(系统芯片)架构开发人员、验证负责人、封装设计工程师等芯片领域的资深人才。

另据相关报道,过去10年中,联想一直保持了一支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其中约有10名员工。根据消息人士的说法,到今年年中,联想将把这一团队扩大至约100名工程师。其中,联想将在深圳招聘40名工程师,在北京招聘60名工程师。

这并非联想第一次试图进入芯片领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受一股强劲的“民族主义”潮流的推动,联想就曾对芯片动过心思。

在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中,“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处在利润链的最高端,以下依次是存储芯片、硬盘、显示器、主板和电脑组装业。而联想正是依靠处在利润最底端的电脑组装业务发家,这也被认为是整个中国个人计算机产业的起源。

但随着“民族主义”热情的高涨,这种现状越来越引起国人的不满。向上游进军,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呼声日渐高涨。政府也开始鼓励那些有实力的计算机企业投入芯片的研发,并制定了相应的投资计划。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想开始有了涉足芯片市场的考量,并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但关键时刻,柳传志却下令停止进军芯片市场。

在解释理由时,柳传志没有否认进军芯片市场的必要性,只是表示相应的条件还不具备。

“生产主板为我们长期的业务方向,所以建立芯片设计的开发中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应该积极推进的。”在解释信中,柳传志如此写道。同时,他也指出,要进军芯片市场,销售市场、先进的技术、得力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形式、充裕的资金以及高水平的开发人员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目前条件尚不具备。

如果说,上个世纪90年代的联想还相对孱弱,承担不起研发的风险。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九死一生并最终成长为国内IT企业标杆的联想,此时进军芯片市场,显然已经有了相当的资本与底气。

PC时代,英特尔和微软因为分别掌握了施振荣“微笑曲线”理论中处在利润链最高端的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所以攫取了个人计算机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而像联想这样的不占据技术制高点的企业,只能通过“以规模换利润”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可以说是处在产业利润链条的最底端,并且还要忍受上游厂商英特尔与微软的牵制。

然而,即使日子再不好过,PC时代的联想也没有真正的跨越界线,进入由其上游厂商英特尔所把控的芯片领域。牛华网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过规模化,联想依然可以获得相对能接受的利润。如此,联想没有足够的动力顶着有可能沉没的风险,投入芯片研发;另一方面,PC时代,英特尔在芯片市场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以撼动。即使是AMD,在英特尔的压制下,日子都并不好过。有AMD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联想自然会仔细掂量。此外,联想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包括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也还有所欠缺。

而从目前已公开的各种信息来看,联想已然准备正式进入芯片设计领域。只是切入点不是PC芯片而是针对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芯片。牛华网分析认为,联想之所以迈出这一步与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有密切的关联。此外,加强研发,通过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也本应是企业的发展之道、立身之本,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尴尬,也才能走的更长远。

顺势而为

在PC陷入颓势,整个产业的风向标指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大环境下,联想的表现不可谓不出色。PC销量逆势增长,智能手机业务率先实现盈利并于去年第四度成功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联想的转型之路走的颇为平稳。

无疑,联想本身业务的持续性增长为其进军芯片领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自身所面临的困局也促使联想必然要迈出这一步。

联想目前已遭遇成长瓶颈。PC产业前景的晦暗不明决定了联想只能全力进军智能手机业务,然而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产业里,联想很难像在PC时代那样,只凭借性价比即可获得相对丰厚的利润。事实证明,难以攻克高端市场的联想已经深陷微利困局。在智能手机产业里,联想曾经惯用的“以规模换利润”的市场策略面临失效的尴尬局面。

显然,面临薄利困局,联想一方面需要拿出更具核心的竞争优势,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另一方面,对成本的控制也应加强。

而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目前来看相比于操作系统,芯片不失为一个相对容易的切入点。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向中高端发展,应用处理器是手机厂商为实现产品差异化而最容易切入的领域。

王艳辉认为,按照苹果和三星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手机厂商在实现一定规模之后,都应该进入应用处理器领域。自行设计应用处理器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与操作系统的优化,同时可以让厂商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产品节奏的把控,比如跟进8核处理器。

此外,从长远来看,涉足芯片设计业务,不仅可以借此较好的控制成本还有助于话语权的增强。

据了解,目前联想智能手机的应用处理器都是来自其他芯片厂商,包括联发科、高通、三星、英特尔。貌似联想可以在这些厂商之间自由选择。但事实上,联想一直受着较大的牵绊。联发科的芯片一般只适用于低端市场,高通芯片则过于昂贵,英特尔的芯片难以获得市场,而作为竞争对手之一的三星则会通过拒绝提供特定芯片的方式刻意限制联想的发展。

毋庸置疑,只有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在这方面,三星是很好的范本。在全球瞩目的专利大战中,三星敢于与苹果硬碰硬的底气显然来自于其高度垂直整合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三星的发展轨迹也证明了,这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而且最终也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而从企业角度来说,加强研发,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本应是一个企业的立身之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的长远。尽管在一定的阶段,企业可能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时刻为此做准备,一旦有合适的时机就应将自主创新事宜提上日程。

在ID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五个席位,然而份额与利润的严重倒挂却令人颇为尴尬。国产手机的出货量如此之高,然而巨额的利润却流向了上游厂商的腰包,这不仅使企业陷入薄利困境同时也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而这正体现了本土厂商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联想补“芯”是一场必然且应然的选择。

任重道远

除了必然与应然因素的推动,联想补“芯”的一大动力还来自于巨大机遇的隐现。

目前,整个芯片市场正处在剧烈的变革期。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兴起,个人计算领域曾经绝对的霸主英特尔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通风头正劲,却也面临着三星、博通以及有着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与良好解决方案的中国芯片厂商的挑战,在芯片市场有着深厚积累的英特尔对高通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威胁。

而LTE网络的推进更是增添了芯片市场的变数。此前,TD技术论坛秘书长时光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曾指出,现在有十几家厂商在做芯片,还杂在研发投入期,分不出伯仲。等到LTE正式商用后,会出现很大的分化,并购、垮掉、拆分是芯片企业必然的命运,最后仅剩4-5家。

芯片市场的变革,对于联想这样的参与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机遇。在英特尔垄断芯片市场的PC时代,联想参与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国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业的扶持政策,对联想来说也是一大利好。目前,为摆脱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实现从跟随到自主的跨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芯片的发展。

尽管诸多的机遇已经隐现,但联想补“芯”之路显然还是任重道远。

首先,虽然从长远来看,如果能自行设计应用处理器有利于增强产业话语权并控制成本。然而芯片产业却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回报慢的特点,在正式商业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熟。这意味着,从开始立项研发到最后商用厂商需要付出昂贵的研发成本。这对颇为重视成本控制的联想而言显然是一大挑战。

其次,尽管联想已是今非昔比,90年代时,柳传志所担忧的市场、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问题,今日的联想都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与颇为成熟的芯片厂商相比,联想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而经验的缺乏也是联想补“芯”路上的一大阻碍。

再次,知识产权匮乏的问题更为严重。很长时间以来,在芯片市场,之所以国外厂商能对国内厂商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即是因为国外厂商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产权。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再有专家呼吁,4G时代,中国芯片厂商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但知识产权的积累非朝夕可成,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国内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联想

责任编辑:任光飞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