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评论 > 正文

英雄转身:遗憾、不舍、叹息
2013-12-12 13:12  牛华网  陈淑垒  我要评论(0)
字号:T|T

牛华网 陈淑垒 1212日报道

欧德宁、鲍尔默、王振堂,他们曾经是极其密切的合作伙伴;他们曾经在各自的领域叱咤风云;他们曾经披荆斩棘,为所在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时移世易,面对行业变迁,面对精神抖擞,浑身充满力量的后来者,他们的光芒逐渐暗淡。

有人说,如果他们能早点看清形势;如果他们能不那么执着于眼前的利益,而是着眼于长远;如果……但历史不容假设,今天,无论曾经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成绩,无论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么的不舍,他们都选择转身离开,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也为让公司有更好的发展。

欧德宁:成功的守业者

“很荣幸能够领导这家全球最伟大的公司。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近40年,其中担任CEO职位8年,现在是离开、并将管理权交给新一代领导人的时刻。在未来6个月的过渡期间,我将继续与布莱恩特、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团队合作,做好交接工作。离职后,我将转任公司管理层的顾问。”2012年11月19日,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如此向外界传达了自己将要提前离开英特尔的消息。

英特尔是欧德宁唯一工作过的地方。1974年欧德宁从伯克利的加州大学商学院获得金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后,便来到英特尔的财务部工作。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欧德宁开始参与各种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工作角色以及在英特尔的新微处理器部门工作。

1980 - 1987年,担任了7年的客户经理;1988年,成为集团经营副总裁;1989年转做技术助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0年成为微处理器的产品组总经理;1991 – 1993年担任公司执行官;1993 - 1996年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1996 – 1998年,担任销售和营销方面的执行副总裁;1998 – 2002年,担任公司执行副总裁。

2002年,欧德宁成为英特尔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并同时入选英特尔董事,被当作下一任CEO人选培养对象。2005年5月,在英特尔奋斗长达31年之久的欧德宁从克莱格·贝瑞特手中接过权柄,成为英特尔创立以来的第五位也是首位非工程师出身的CEO。

按照英特尔的惯例,CEO一般的退休年龄是65岁。但欧德宁却打破了这一惯例,成为英特尔历史上首位未担任董事长就提前退休的CEO。

回顾欧德宁的任期,他的成绩有目共睹。在他的带领下,英特尔不但财务表现良好,还在高电介质金属栅极(High-K Metal Gate)、3D三栅极晶体管等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他成功捍卫了英特尔PC芯片霸主的地位。

在2009年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的退休仪式上,贝瑞特曾对欧德宁表示,英特尔在1992年已经成为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过去的17年一直保持第一,今后还要继续保持。

如果将欧德宁看作一个守业者,应该说欧德宁是成功的。但随着行业的变迁,英特尔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一位能承接过往辉煌的CEO。

凭借先进的技术英特尔有望打败任何挑战者,但却无法阻挡行业的变迁。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智能手机与平板点电脑光芒四射,刹那间PC变为夕阳产业,不断下滑的销售数字成为验证着这一趋势。

然而,英特尔的辉煌却仅局限在PC领域,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所占份额微不足道。这使英特尔饱受外界质疑。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市值不断下跌。

最高峰时,英特尔市值曾达到5000亿美元,然而截至目前,已滑落至1241亿美元,不及老搭档微软的一半,与苹果5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更是相去甚远。

去年11月,英特尔的市值还被高通超过,而在两年前,高通市值还赶不上英特尔的一半。如此逆转映射出外界对于英特尔能否在移动芯片市场站稳脚跟的怀疑。

与此同时,英特尔意欲通过超极本重构PC产业的希望也正变得越来越渺茫。

英特尔急需一位能够开拓新的未来的领导者。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欧德宁选择转身离开,让后来者来带领英特尔打艰难的移动之战。今年五月,历时六个多月,备受业内关注的英特尔新任CEO浮出水面。英特尔首席运营官布莱尔·科兹安尼克(Brian Krzanich) ,5月16日正式走进公众视野,肩负起带领英特尔转型的重任。从此,属于欧德宁的时代真正结束了。

鲍尔默:伤感的“小丑”

1975年,还在读大三的比尔·盖茨辍学,与保罗·艾伦一起创办微软。1980年,盖茨在哈佛的同班同学鲍尔默毕业后没多久,放弃了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深造的机会,加盟微软。之后,鲍尔默在微软的多个部门任职,表现出了非凡的销售才能。18年之后,鲍尔默走上公司总裁的位置,并于2000年接替盖茨成为微软CEO。

13年来,鲍尔默带领下的微软,吸金能力不容置疑。“自我加入微软以来,我们的价值已从750万美元增长至780亿美元。我们从一家只有30多名员工的公司发展成为员工数接近10万人的大公司。我很高兴在这一成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投入100%的热情。我们拥有超过10亿用户,并为股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相对于有史以来的所有公司,我们实现了更多利润,并向股东回馈了更多现金。”在写给员工的公开信中,鲍尔默这样回顾了自己任职期间取得的成绩。

此外,鲍尔默还带领微软度过了种种外部威胁,譬如曾被其称作“癌症”的开源Linux,还有美国政府主导的反垄断案,避免了被分拆的命运。

应该说,鲍尔默为自己深爱着的微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外界对于的他的争议,甚至是要求他下台的呼声却从未停止。这一点从微软公司的市值变化上可以看出。2000年初,微软接任盖茨成为CEO之时,微软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是当时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而如今,其市值徘徊在3000亿美元左右,不及谷歌,与苹果更是相去甚远。

在很多人眼中,出身于销售的鲍尔默虽可以不断为微软创造利润增长的神话,但却已无力为微软开创新的未来。

《华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在鲍尔默任职期间,微软接连错过了网络广告、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几大行业趋势。其全部利润几乎全部来自三类产品:Windows、Office,以及运行在后端计算设备上的软件。而这些完全取决于Windows PC的销量。

在PC大势已去的背景下,这一局面对于微软是极其危险的。

乔布斯曾经在沃尔特·艾萨克森为他撰写的自传中公开表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起色。很多鲍尔默的批评者都曾引用过这句话,并呼吁鲍尔默下台。

除了没能带领微软成为科技发展潮流的引领者,性格以及管理上的问题也鲍尔默备受争议。

鲍尔默在公共场合,大大咧咧,不顾及形象的性格使其成为众人眼中的“小丑”、“笑柄”。而另一方面,其性格中冷酷的一面也使其不得人心。曾效力微软20年的前微软COO贾可欣·肯平(Joachim Kempin)就曾经在离职后出书直指责鲍尔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逼走了微软内部可能威胁他宝座的诸多出色高管。

但即使争议再多,都不能使他停止对微软的爱,他依然希望能亲自带领微软走出困境,为自己以及微软的未来打拼,直到鲍尔默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鲍尔默萌生退意是在今年的一月份。那是一个雾霭蒙蒙的早晨,当鲍尔默兴致勃勃的阐述自己的复兴战略时,微软首席董事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打断了他,抱怨他的动作太慢。

那次对话对鲍尔默的触动很深,最终促使他于8月份做出了退休的决定。“也许我代表的是旧时代,所以必须离开”鲍尔默说,“虽然我热爱我在微软的一切,但要让微软进入新时代,最好就是通过一位新的领导者来加速变革”。

然而,没有了鲍尔默的微软是否一定会更好?

王振堂:时移世易 纵使英雄难奈何

12年前,王振堂临危受命,接下宏碁,成功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12年后,面对宏碁的持续亏损以及汹涌而来的移动大潮,曾经的拯救者却已无力回天。

2013年11月5日,宏碁宣布,首席执行官王振堂已向董事会辞职,对公司近来的表现不佳负责。王振堂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至明年六月,而现任总裁翁建仁将于明年1月1日接任首席执行官的职位。期间,宏碁将成立一个过渡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该委员会由创始人施振荣领导。

然而,11月21日晚间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尚有半年任期的王振堂退位,原定明年将接任CEO职位的翁建仁辞职,施振荣成为新任董事长兼临时CEO。

一系列的变化显示出当前宏碁形势的危急,也愈加的映衬出了王振堂的失意。

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王振堂称对无法领到公司东山再起感到遗憾,对公司近期的一系列重大亏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开资料显现,王振堂195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1976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机电系、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企家班第9期。曾任职于美商卡林塑料及台湾通用器材。1981年10月进入宏碁关系企业服务,从采购电子零件的基层位置开始,一路奋斗,最终成为宏碁的掌舵人。

回顾王振堂在宏碁度过的整整32年的职业生涯,其真正崭露头角,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始于2001年。

当时,宏碁因为精力分散,投入过大等原因陷入严重的亏损中。仅2000年的亏损就高达20亿台币,这一年,宏碁董事长施振荣将宏碁分拆为宏碁、明基、纬创三项业务,并于12月将宏碁交给王振堂,专注于电脑品牌经营。

肩负拯救重任的王振堂使出了“非常”手段:果断放弃纬创,将代工订单转给广达,在国际市场上,打破台湾企业只任用华人的惯例,全权授权给兰奇率领的欧洲团队。

最终王振堂没有辜负施振荣的期望,成功将宏碁带出了困境。

2004年底,施振荣欣慰地从宏碁退休,2005年王振堂正式接掌宏碁,担任董事长,带领宏碁继续前进。

然而,2011年,由于错误的押注上网本,宏碁再次出现巨亏,全年累计亏损达到了64亿新台币。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趋势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PC增速放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强势兴起,宏碁被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今年第三季度,宏碁净亏损达到131.2亿新台币。

形势正变得越来越急迫。这一次还有人能拯救宏碁吗?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鲍尔默 欧德宁 王振堂

责任编辑:任光飞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