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1月9日消息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12月的一个下午,纽约市雪花飘飘,托着一盘盘曲奇的侍者们次第走入聚集在纽约运动俱乐部(New York Athletic Club)的银行家和投资者当中。用这些香甜的饼干来待客的是第五大街资产管理公司(Fifth Street Management)的首席执行官伦纳德•坦嫩鲍姆(Leonard Tannenbaum),他向参加这次金融会议的人们传达了一个信息。
坦嫩鲍姆称:“我认为又一轮周期即将来临。因此吃点饼干吧。我希望你们享受高糖分带来的兴奋感——趁这种感觉还在的时候。”坦嫩鲍姆的专业信贷公司得到了大卫•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等投资人的支持。
2013年美国信贷市场出现反弹,如洪水般泛滥的央行资金以及维持低位的利率水平促使投资者转向了更具风险、但收益率也更高的资产类型。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对风险较高贷款和债券的需求重振是美国经济初步复苏的自然结果,坦嫩鲍姆等其他人则将其看成了央行吹起市场泡沫的证据。
在怀疑论者看来,市场正处于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一样的泡沫状态。他们警告称,此次泡沫也将和前次一样以眼泪收场。
美联储理事杰里米•斯坦(Jeremy Stein)或许是这些“信贷危机预言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于去年2月警告称,市场可能过热。他一边翻动介绍危机预警信号的幻灯片,一边说:“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这种漫长的低利率时期,将使金融机构有动力持有期限更长或者信贷风险更高的资产,或者运用额外的财务杠杆,以努力‘提高收益率’。”从他发言以来,那些预警信号发出的光亮变得越来越刺眼。
2013年发放的银团杠杆贷款——面向已经背负沉重债务负担的企业——达到了5352亿美元。这一数字仅略逊于2007年的6042亿美元,当时正值上一场信贷泡沫的高峰期。与此同时,对贷款方保护较少的贷款,即所谓的低门槛(Covenant-Lite)贷款,占到了2013年贷款发放总量的约60%,而2007年仅为25%。
实物支付债券(payment-in-kind,简称PIK)的发行规模达到了115亿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的高点。实物支付债券的借款人可以通过向债券持有人额外派发债券来代替现金支付。
贝莱德(BlackRock)首席投资策略师拉斯•克斯特里奇(Russ Koesterich)表示:“在固定收益债券领域没有便宜可拣。我们发现,PIK、低门槛贷款等在2007年使人神经紧张的很多业务模式都已死灰复燃。”
“垃圾债券”或者说高收益债券的发售规模在2013年达到了历史高点,因企业纷纷进行再融资,投资者则抢购由此产生的资产。“CCC”级垃圾债券(最低评级债券)的发行量猛增至153亿美元,超过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峰值。
苏格兰皇家银行证券部门(RBS Securities)的爱德华•马里南(Edward Marrinan)说:“高收益债券市场出现了显示过热的早期预警信号,即CCC级债券发行量巨大。”
其他人则指出有理由保持乐观。他们称,信贷“息差”指标,即投资者因持有风险更高的信贷资产而要求获得的额外收益,并未降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历史低点。这表明,投资者会区别对待风险资产与美国政府债券等相对安全的证券。
与2007年形成对比的是,当前垃圾债券的平均收益率为5.6%,远高于五年期美国国债的市场收益率,息差高达约423个基点,而在2007年6月,这项息差缩窄至238个基点的历史最低水平。
克斯特里奇指出,反对市场正在蕴生泡沫的一个理由是,总体信贷供应保持充足,这使企业能够实现债务展期。“企业仍能筹得资金,因此并不存在融资风险。”
但对于因看到信贷市场正在释放危险信号而忧心忡忡的投资者来说,要想绕开风险资产或许很难。达到投资标杆——即用于评估投资收益的基准——的压力,足以促使很多人去购买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特别是在较安全资产收益率偏低的情况下。
自从2008年以来,监管当局陆续制定了一些规则,引导了一部分大型投资者进入优质债券市场,以强化整个金融体系。与此同时,美联储因奉行量化宽松政策而每月购入价值8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及其他资产,使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固定收益资产退出了市场流通。
花旗集团(Citigroup)收集的数据显示,虽然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的销售情况持续保持良好,但由于央行的大规模资产购买,每年净发行的金融资产规模徘徊在1万亿美元左右,远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每年3至4万亿美元的规模。
花旗分析师杰森•舒普(Jason Shoup)表示:“我们正在将大量高质量债券移出金融系统,由此产生的空缺需要填补,而用于补缺的资产只可能是利差更大、风险更高的类型。”
华尔街的资产证券化机器正在加大马力,以帮助填补部分供给缺口。在2005年前后的房地产市场繁荣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已经基本绝迹。其他类型的资产支持证券则重新在市场中出现。
市场对多种证券化资产的需求几乎是无法满足的,设计这些产品的银行家们声称,他们不得不在投资者需求与“真实世界”经济中的实际信贷需求之间走钢丝。
一位资深银行家在谈到近期将汽车销售贷款打包在一起的资产证券化操作时表示:“还是会有投资者问我们,‘发行方为什么不扩大发行规模?’答案是,因为这需要你卖出更多汽车。”
许多投资者仍对金融危机心有余悸,对他们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信贷市场是已经恢复了正常状态,还是进入了另一个信贷泡沫期。在很多人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来自美联储的廉价资金而让人看不透。
花旗策略师马特•金(Matt King)表示:“确实,我们担心市场正在被央行扭曲,但我们又希望央行做得更多。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情况。”
坦嫩鲍姆对银行家的建议是,尽快进行“大量交易”——而且如果跳槽的话,确保自己签署的是三年期聘用合同。
相关报道:
- 2016年看什么?40部美国大片任你挑2016-01-05
- 苹果或在美国和欧洲变身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2015-08-04
- 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与超级计算机有关技术2015-04-10
- 小米将在美开设在线商店 但暂不售手机2015-02-13
- “双屏”手机YotaPhone 2将于今年在美国发售2015-01-09
本类最新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