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统专区 > 移动系统 > 安卓开源 > 正文

IT时代周刊:我们眼里的IT十年(2)
2010-10-25 15:22  中新浙江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通信篇

热门公司:

中国移动、大唐电信、华为、北电网络、高通、联发科、诺基亚、摩托罗拉

新闻人物:

王建宙——中国移动董事长

任正非——华为总裁

康培凯——诺基亚前CEO

桑杰·贾——摩托罗拉联席CEO

阚凯力——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周寰——大唐电信前董事长

欧文·雅各布——高通前CEO

蔡明介——联发科CEO

关键词:

国产手机兴衰、电信重组、决战3G、三网融合

重磅封面:

《2003国产手机最后的决战》——2003年2月20日

《山寨机疯狂内幕调查》——2008年8月5日

《解读新一轮电信重组》——2008年6月5日

《决战3G》——2009年7月20日

《三网融合两部委博弈内幕》——2010年7月5日

故事回放:

2003年:国产手机兴衰

2003年,国产手机看起来很热闹,实则“虚火”过旺。

年初,业内有大胆预估:今后两年国产手机的市占率将分别达到60%和80%!这种没有确切依据的预测居然使得国产手机制造商们像突然看见遍地黄金,一头扎了进去。在2003年央视广告招标中出现激情一幕:手机新贵“熊猫”以近1.1亿元摘得“标王”。

激情令理智退却,冲动让冷静靠边。很少人能预见行业狂欢的后果是“昙花劫”,严峻的形势已经明朗化:2003年,中国手机销量约为8000万部,产能却高达2.5亿部。

年中,国产手机一举攻下半壁江山,但还未等它们喝下庆功的香槟酒,日渐增多的质量和售后问题已经引爆了用户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危机。

手机是高技术产品,它的竞争围绕着核心技术、创新和品牌实力来展开,在这些方面,国产手机毫无竞争力。

随着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和索爱等对价格战的适应,它们在稳守高端市场的同时,启动了渠道下沉的战略,一举瓦解了国产手机仅有的优势,熊猫、科健、南方高科纷纷倒下,波导扯起“卖楼保牌”的遮羞布。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今天的国产手机仍乏善可陈。尽管联想、中兴和华为等新生代成长得较快,但占据国内市场前四强位次的依然是洋巨头。在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领域,我们把希望过度寄托于联发科,竞争对手却已开始坐享盛宴。

2008年,山寨机厂商全面崛起,为本土手机产业挽回些许颜面,以至于学术界有人将其视为对诺基亚发动的一场“人民战争”。

相比品牌机,山寨机响应能力快,价格便宜,但它们过度模仿甚至抄袭热销国际品牌的外观和功能,做工粗糙,质量难保。

山寨机终归是乌合之众,难挡洋枪洋炮的反冲击。到了2009年,无以为继的山寨厂商纷纷倒下,栽进自己设计的陷阱里。

2008年:电信争议中重组

进入21世纪,受益于充沛的人口红利,我国电话用户发展迅速,用户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堪称电信大国,但远算不上电信强国。造成中国电信业长期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竞争不充分。

2008年5月24日,工信部等三部委共同宣布对电信行业实施重组: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由此形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中国移动“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是中国电信行业的第三轮全行业重组。

1994年,电信业务脱离邮电部组建“中国电信”,同时建立“中国联通”;2000年4月,中国电信的移动资产独立出来成立“中国移动”。两年后,中国电信实施南北分家,新的中国电信(原中国电信南方区)和中国网通(原中国电信北方区)挂牌成立。此轮改革意味着我国电信业开始引入全面竞争机制。

从2002年到2008年,电信市场的形势更加严峻,行业矛盾也更突出:全球通信行业竞争加剧,我国电信业弊病日益显现——固话业务萎缩、经济效益低下、竞争架构严重失衡。这成为第三次重组的最初源头。

第三次重组的方案一经公布,铺天盖地的炮轰随之而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此次重组与“庸医杀人”无异。

不能说阚凯立的观点完全正确,但中国电信市场竞争失衡的格局确实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移动2010年上半年的营收达2298亿元,比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总和还要多,净利润更是另外两家之和的5倍。

《IT时代周刊》认为,只要电信业的“政府主导”思维不破,真正的市场竞争就不能实现。而要解决垄断问题,就必须为民营企业和海外资本敞开大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格局。遗憾的是,有关方面把扭转局面的希望寄托给了3G时代。

事实可能会令他们失望,中国的3G就像温吞水,自身业务发展尚且蹒跚,何来余力改写大局?

2009年:决战3G

电信重组留给社会争议声一片,但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次重组给3G牌照的发放铺好了最后的一里路。

2009年1月7日,3G牌照终于发放。谁能在3G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会将自己置于有利的位置。所以,3大运营商一开始即从营销、用户争夺、网络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刀刀见骨的肉搏战。2G时代,中国移动一家独大。3G时代,抢跑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渴望捞回失地。

中国电信的优势在于CDMA2000的网络升级速度快,成本低。中国联通因为企业整合而起步晚,但手握全球最成熟的WCDMA制式。反观中国移动,它在获得3G牌照的同时,也被赋予推广和发展TD标准的“政治任务”。TD-SCDMA标准为我国独创,其终端产品、网络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制造技术都不成熟,中国移动先天不利。

然而,中国移动毕竟手握庞大的用户群和稍好的品牌口碑,国家给它的政策倾斜也为另两家运营商所不及。它的后发优势不可小觑。

《IT时代周刊》刊发过多篇关于3G话题的文章,多次呼吁有关部门快刀斩乱麻,早日明确运营主体,尽早实现3G商用,在摸索中完善TD。但是,研发TD 的大唐电信经常缺钱,手机厂商、电信设备制造商又不敢贸然行动,承接TD呼声最高的中国移动也表现得极不情愿,这些因素都严重拖延了中国3G的建设进度。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钱出政策,勉强结束了这场“多角恋”。

正因为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3G至今缺乏令人心动的应用,其用户还不足3000万,大大低于市场预期。

从短期来看,3G用户的增长形势仍不容乐观,网络、终端、资费和应用依然是横亘在运营商面前的巨大阻力。

2010年:三网初融合

如果不是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果断拍板,中国人对三网融合的等待时间肯定比12年更长。

2010年6月6日上午,中国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正式出台。广电总局不仅独占了互联网电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独家建设和管理权,还拿到了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等传统电信业务;工信部则保住了电信运营商独享的电话号码分配权。

突如其来的“和局”令外界兴奋,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广电总局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历史性矛盾并未从根上得到调和。

1998年,三网融合概念在国内被提出,之后被三度列入国家“五年计划”。在2009年的人代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申“要支持和推进三网融合”。

两大阵营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试点方案五次易稿,双方都把命脉性资源紧攥在手中,同时又觊觎对方的优势业务:广电想要电信的宽带业务,以解决数字高清电视传输时的带宽不足问题;电信也想要广电的内容控制权,把IPTV和宽带业务捆绑在一起,提高宽带用户的黏性。两个部委的互不让步,导致三网融合方案数次 “流产”。

中国三网融合之难,难在部门利益之争,广电和电信都各自掌控着巨大的集团利益,自然要捍卫自己的领地,拒绝共建共享。

另外,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都没有细化到广电发展宽带业务的具体条款,这也意味着,只要两部委仍闹不和,两大阵营在利益面前还将寸土不让,届时,三网难言真融合。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软件业

责任编辑:renguangfei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