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篇
热门公司:
雅虎、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Twitter、百度、盛大、腾讯
新闻人物:
恩里克·施密特——谷歌CEO
杨致远——雅虎前CEO
杰夫·贝佐斯——亚马逊CEO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CEO
提姆·奥莱理——Web2.0概念首倡者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
陈天桥——盛大网络总裁兼CEO
李彦宏——百度董事长兼CEO
关键词:
电子商务、浏览器、网络游戏、Web2.0、搜索引擎
重磅封面:
《第四国防遭受威胁》——2002年5月
《谁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代英雄》——2005年8月20日
《搜索引擎真实的谎言》——2008年10月20日
《下一座金矿移动互联网》——2009年2月20日
《海派网游10年上海精彩财富故事》——2009年8月5日
故事回放:
2001年:兴起网络游戏
时至今日,只有网络游戏(以下简称网游)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互联网的娱乐性。
进入21世纪,网游进入大众市场,一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但在2000年的中国,网游市场还一片混沌,境外和台湾地区的游戏产品左右着市场走向。
2001年,市场上终于传来好消息:联众世界跃居当时全球最大在线游戏网站,网易吹响门户网站进军网游产业的号角,盛大代理了韩国的《传奇》……它们拉开中国网游传奇的掘金序幕。
在经营模式上,代理制令老牌网游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尽管它们曾经历过惨烈的代理权之争或与同行反目。九城曾是代理的大赢家之一,它凭借代理《奇迹》和《魔兽世界》,创造了令人咋舌的吸金速度。
盛大和九城的成功刺激着新公司不断涌现,它们在产业链中扮演不同角色,使网游行业更显活力,也加重了市场火药味。
竞争摩擦主要体现在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上。这边,有代理商陷入与开发商的纠纷,使得前者中的一些走上自主研发之路;那边,勇敢者挑战多年来的收费模式,掀起免费革命。2005年,“营销怪才”史玉柱高举免费大旗,打破了行业生态平衡。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网游市场不再只有盛大、网易和腾讯等老一辈,2008年后,以蓝港在线、暴雨娱乐为主的新生代异军突起,改写大势。
在高速发展的网游行业,安于现状就等于后退,旧有模式无法被长期依赖,无论是巨头还是新生力量对此都心知肚明,只是网游未来的形势和商业模式如何,谁都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不断尝试,再尝试;转型,再转型。
2003年:电子商务双雄
1996年,IBM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愿景,今天,电子商务已成为主流商业活动形式。虽然“蓝色巨人”IBM是电子商务的提出者,但在应用层面,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才是行业领军企业。
很多业内人士笑称,要入电子商务行业,得先研究亚马逊;要做电子商务,得先摆脱亚马逊。亚马逊的实力和影响力不言自明。而对于阿里巴巴,《福布斯》曾赞叹其掌门人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这两家公司有着相似的经历。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坚持着被股东抱怨为太过保守和缓慢的经营策略,马云也谨慎拒绝了38家风投。在接下来的互联网寒冬中,不计其数的网络公司倒闭,亚马逊和阿里巴巴都挺了过来。
2003年,全球非典疫情使人们减少外出,并把一些商务活动搬到线上,这意外促成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复苏。此后,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仅在中国,截至 2010年6月,规模以上电子商务网站总量已达2.07万家,市场规模在今年第二季度突破万亿元。今天,通过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几乎可以把一切商务行为放在网络上打点。
中国被视为未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内有阿里巴巴、当当和京东商城等的拼杀,外有亚马逊、eBay、新蛋等国际巨头陆续加入。但和以前不同的是,行业的竞争重心已经生变。眼下,马云正努力打造一个电子商务帝国,并以超越微软和沃尔玛为使命;亚马逊则成为“云计算”竞争领头羊,期待把更多客户置于其电子商务平台的覆盖之下。
2003年:潮涌Web2.0
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互联网的价值和未来方向。
2003年,美国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提出Web2.0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无统一定义,但业界已有的共识:它是互联网的一种新形态,更强调个性、互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制造者。
在中国,最先吹响Web2.0号角的是博客。2002年,以方兴东为代表的“布道者”为博客开辟出生长的土地;以木子美为代表的网络红人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博客,并且有了感性认识。
继博客之后,MySpace和Facebook成为互联网新贵。前者在创办后第15个月即实现盈利,后者正在赶超雅虎,力争成为全球第三大网站。从2005年起,51.com、人人网等相继涌现,2008年的开心网更将社交网络推向高潮。
社交网站在互联网中叱咤风云时,视频网站又出现了。一个叫做YouTube的美国视频网站,让网民们找到“既方便又全面”观看网络视频的渠道。
一夜春风过,视频网站百花开,从2006年到2008年的短短两年间,仅在中国就催生出200家以上的视频网站。
2006年,微博网站Twitter率先在美国引发互联网领域的新战争。连网站创始人都没有想到它会如此成功。它的迷人之处在于:以简洁的内容让用户实时互动。
微博让国内业者看到了互联网的新机遇。真可谓5年前,全民博客;2年前,全民偷菜;现在,“围脖”当红。
Web2.0像一个万能口袋,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2008年:浏览器大战
得浏览器者得天下。
浏览器是用户访问互联网的首要必经之地,谁控制了浏览器,谁就圈住了用户,眼下的“云计算”更让业界相信这种战略性预言:未来人们在电脑上只需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够了。
微软用收购来的技术打造出IE浏览器,然后以与操作系统免费捆绑的方式进入市场并迅速上位。2001年,IE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在90%以上。此前,这份辉煌属于网景的Navigator。
微软与网景间的第一次行业大战轰动一时。虽然网景败落,但Navigator的影响力没有消逝,它在2004年间接促成开源的Firefox继续迎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虽然同时有数十种浏览器参与竞争,但市场格局基本确立为IE、Firefox和Safari“三足鼎立”。2008年,第二轮浏览器大战爆发。先是各大浏览器的新版本陆续登场,最后谷歌用Chrome浏览器将战火点燃。
谷歌是互联网暴发户,它从一开始就四处树敌。Chrome首先有了Windows版,1年后又发布了Linux版和Mac版。值得注意的是,谷歌浏览器从发布之日就同时适用于电脑和手机。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已被公认为下一座金矿。
先于谷歌1年前,苹果已经做出跨界之举,推出了Windows版Safari浏览器。据称,苹果的这一举动是受到谷歌开发浏览器的刺激。
据最新统计,IE份额不断下降,Firefox和Safari份额相对稳定,Chrome份额则在马不停蹄地上升。
此消彼长中,没有哪个浏览器能在今天的市场长久保持绝对优势。嗯,有悬念的比赛才更好看,不是吗?
2009年:搜索引擎新役
搜索引擎的出现并不晚,但其重要性在谷歌鲸吞网络广告效益后方才得显。而随着百度的暴富,搜索引擎径直成了敛财机器。现在,谷歌和百度让搜索无处不在,微软让竞争更精彩。
2000年,谷歌首推“广告字”,为其带来巨额收入。于是,有更多公司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但唯有谷歌在全球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02年之后,它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并迅速成长为新的互联网巨人。
截至2007年底,在美国市场,谷歌市占率过半。有人说,搜索引擎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比尔·盖茨不愿承认,他要在搜索市场上与对方放手一搏。1年后,软件霸主带来了全新产品“必应”(Bing),并找到联手雅虎制衡谷歌搜索业务和网络广告的着力点。
就全球而言,上述三巨头是绝对的大牌,但在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即使表现最好的谷歌,也难望百度项背。
在中文搜索市场,1999年出现的百度所向披靡。从2003年开始,百度逐渐取得这一市场的主宰权。2009年,这家中文搜索引擎取代雅虎的地位,跃升为全球第二。到今年第二季度,百度拿下中国搜索市场70%的市场份额,谷歌约为25%。
2010年初,谷歌中国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业内外愕然。“后谷歌时代”,是微软和雅虎千载难逢的中国机会,更是搜狐、网易、奇虎和腾讯们的机会。
搜索是一项技术性极其复杂的业务,这决定了市场只是少数公司的舞台,正因为缺乏行业透明度,占据垄断地位的搜索引擎正在侵扰信息甄选机制的公正性。与广告直接挂钩的竞价排名和“三鹿奶粉”事件让百度“唯利是图”的商业模式已大白于天下。谷歌也正在接受美国监察部门的反垄断调查,重点可能是要查明它是否存在操纵搜索结果、抑制竞争等行为。
从上述意义上说,搜索引擎的发展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进化,还有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
相关报道:
- 国内软件业业绩集体下滑 定制模式难成规模效应2012-11-02
- 国务院再推小微企业扶持措施 软件业受益明显2012-02-08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