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幕篇
热门公司:
汉芯科技、方舟科技、橡果国际、朗讯、力拓集团
新闻人物:
陈进——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
李德磊——原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
戚道协——原朗讯中国区董事长兼总裁
胡士泰——原力拓集团驻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
关键词:
汉芯一号、商业贿赂、电视直销、“熊猫烧香”
重磅封面:
《朗讯:中国商业生态环境的牺牲品?》——2004年4月20日
《汉芯造假内幕新闻》——2006年3月5日
《中国第一芯神话破灭——方舟事件调查》——2006年6月20日
《电视直销走向沦落的商业模式》——2007年7月5日
《拆解病毒黑金交易》——2007年8月20日
《又见潜规则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调查》——2009年9月5日
《谁在操纵网络舆论》——2010年1月5日
故事回放:
2006年:“中国芯”造假
中国是电子消耗大国,也是一个缺“芯”的国家,我国所用芯片80%依赖进口。为此,中国产业界高呼:芯片设计是芯片业的龙头,应大力发展芯片设计,实现设计产业化,国家专门发布了扶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18号文”。然而,汉芯造假和方舟骗局的相继被揭露,重重地给了科技界和学术界两记闷棍。
“18号文”下发不久,“汉芯1号”即问世(2006年1月),它曾被视作“中国芯”而令产业界骄傲。因为它“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但真相却是,“汉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其始作俑者、原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不仅盗取摩托罗拉的设计源代码,还将买来的芯片打磨后毁灭原有标识,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蒙骗媒体和公众。陈进这么做,就是为了骗取国家上亿元拨款。更荒唐的是,汉芯的研发时间不足1年,研发团队不过两三人,参与评审的专家组居然认可了这种“完全不可能”之事,也未能识别出“汉芯”的真假,最终让一块不能工作的假芯片通过了鉴定。
汉芯造假案被揭露后不久,“方舟事件”又大白于天下。2001年4月,号称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横空出世。然而,在得到各种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之后,方舟科技前董事长李德磊却突然将“方舟芯片”斥为狗屎,宣称做嵌入式芯片没有市场,搁置了这一项目。他挪用国家科研基金所建造的方舟大厦却拔地而起。
当真相大白,人们愤怒地谴责陈进和李德磊之时,科研领域的学术之风更发人深省。
审计部门数据显示,科研系统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居高不下,违规出借、对外投资甚至炒股者大有人在,国家下拨的研发经费养肥的是一批贪婪的“科研蛀虫”。
学术论文抄袭、假“基因皇后”、恒基伟业光能手机等科技造假、学术欺骗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无不表明中国高科技行业制假到了必须“严打”的时刻。
2006年:寻找制造病毒黑金的黑手
当看到“熊猫”对着你烧香,“灰鸽子”向着你飞来的时候,你可以投降了,你的电脑已经变成一只任人宰杀的“肉鸡”。此时的“熊猫”和“灰鸽子”,不是国宝,不是天使,是病毒。
早期的病毒缔造者不过是为了炫耀编程技术的高明,图的是浮云一般的虚名,但当他们把目的转变为获取非法利益时,事件的性质就变得恶劣了。
2006年底,“熊猫烧香”在一夜之间使百万台计算机遭毒手,在前后不到3个月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上亿元,一举拿下“2006十大计算机病毒之首”的“桂冠”。“灰鸽子2007”更让人胆战心惊,据统计,当时中国每10台带毒电脑中,至少有一台内藏“灰鸽子”。
此后1年间,国内互联网出现了这些敏感词,木马、肉鸡、灰鸽子……它们的曝光率日渐提升,严重威胁到越来越多网友的隐私或财产,危及网络安全,导致网络出现大片恐慌。
只要形成了产业,病毒制造就是一个暴利行业。据称,找到一条好病毒,运作机构每年即能轻松赚来上千万元,差一点的也会有几百万元。因此,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想利用病毒获取利益的人逐渐地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一条产销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制造、贩卖、传播、使用,把一连串的代码变成真金白银。而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背后都有组织化、规模化、公开化的团伙在幕后推动,数量庞大的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面对病毒的肆虐,杀毒厂商在其中的角色颇为微妙,一边时刻警惕新病毒的侵袭,一边颇为被动的反制使得杀毒软件厂商打得十分费力,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网络病毒的高发造就了杀毒软件商业上的辉煌。
谁是制造病毒黑金的黑手?谁又是帮凶,答案不言自明。
2007年:电视直销骗局
电视直销差点因行业诚信问题毁于一旦。
在2005~2006年的消费投诉中,有关电视直销的投诉高达2000件。进入2007年,电视直销商品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随着“藏秘排油”减肥茶、“锅王胡师傅”无烟紫砂锅和“波丽宝”等产品质量问题爆发,电视直销的诚信度降至冰点。
电视直销被西方国家称为引领“第三次销售革命”的朝阳产业,在欧美日韩等地,电视直销行业很发达,且都规范有序。电视直销于1992年进入中国,1998年达到高潮,国内28个省市的数百家电视台开播这类节目。此后,随着一些急功近利者的介入,整个行业变得混乱不堪。这些人把精力和资金都放在产品包装以及广告创意之上,通过卖力表演、夸张宣传来蛊惑人心,伪科技、假品牌、“三无”产品充斥其间,结果是,“甩脂机”不仅没甩掉脂肪,反而甩歪了女士的节育环,让高龄女士意外怀孕;号称无油烟、不沾锅的“锅王胡师傅”竟然是一口“毒锅”……
从业者杀鸡取卵式的运作,让曾经红红火火的日子好景不长,橡果国际、七星购物等都出现连续亏损。2008年,橡果国际净运营损失1.4亿多元。其未经审计的201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期内亏损260万美元。七星购物的日子也很艰难,自2006年借壳上市以来,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潭。
一个失去诚信的产业,注定没有未来。这也意味着,中国电视直销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去伪存真的竞争。从去年开始,广电总局开始鼓励各电视台自办购物频道,这对中国尚不成熟的电视购物产业而言,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2009年:自毁长城的商业贿赂
科技造假、电视直销是家丑,跨国企业的在华行贿则是把丑丢到了国际上。
有统计显示,在过去10年内,中国至少调查了50万起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通信、能源、医疗、房地产等领域是案发重灾区。其中以胡士泰案最为典型。
2009年7月9日,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上海办事处总经理胡士泰等4人因涉嫌窃取国家机密在上海被拘捕。随后不久,受贿、侵犯商业秘密等一系列罪行依次被揭发。他们的行为,不仅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也使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遭到破坏。
通过贿赂重要的行业中间人,力拓等铁矿石供应商对中国买方价格底线和相关的经营情况均了如指掌,甚至内部会议纪要都能在力拓领导人的办公桌上赫然出现。其后果是,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连续6年败北,2008年全行业亏损。
胡士泰案只是跨国企业在华商业贿赂的冰山一角,摩根士丹利、朗讯、沃尔玛、家乐福和丰田等跨国巨头也在中国亲手将自己秉持的商业伦理埋葬。
西方国家也存在商业贿赂,但较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严格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张恢恢天网,而我国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过于分散,权力部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这就使得在划定这一罪责时无法可依。我们对受贿的处罚力度也偏轻,低廉的犯罪成本助长了这一现象的蔓延。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甚嚣尘上,还与我国相关部门管辖权不明有关系,公、检和工商等部门都有权调查商业贿赂案,这种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相互扯皮,特别是涉及高官和国企高层时,容易出现部门间的推诿。
要想根治商业贿赂,我们既需要一扇制度之门,堵住不正当竞争之气,更需要加大反腐力度,阻止国内公职人员权力寻租的恶习。
相关报道:
- 国内软件业业绩集体下滑 定制模式难成规模效应2012-11-02
- 国务院再推小微企业扶持措施 软件业受益明显2012-02-08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