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李泽楷)看起来,在管理上似乎有大将之风。生意场上,他一直把自己放在较高位置,希望至少能像父亲一样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他在资本市场锱铢必较的运作手法,或许很难赢得长和系股东的支持。”
2012年5月底的一天,在中环一家西餐厅里,“李嘉诚和他的儿子们”成为一群金融圈里专业人士茶余饭后的话题。
此事源于5月25日,亚洲首富李嘉诚在记者会上公布了李家家产的继承计划。李嘉诚旗下市值逾8000亿港元的上市王国控制权,将交给长子李泽钜,二子李泽楷则将获得李嘉诚对其生意上的资金支持。
7月20日,香港联交所的权益披露资料显示,李嘉诚作为家族信托基金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td的执行人,已将三分之一权益从李泽楷处转移至李泽钜名下。余下三分一继续由李嘉诚持有,上述转变于7月16日已生效。
长江实业企业事务部班唐慧慈向本报证实,李嘉诚于今年5月股东大会后,向外界公布资产分配计划。本次的家族信托信托人权益转让,正是其中一个程序。
他是交易员,而不是商人
作为交换,李泽楷换来了父亲为他巨资买“玩具”的机会。
“只要儿子喜欢的公司,而我也感兴趣的业务,我都会全力以资金支持儿子未来新的收购,支持程度将是儿子现有的资产以倍数计。”5月25日,李嘉诚“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把支持计划讲了一半。他透露,李泽楷心仪的收购目标与长实、和黄六大核心业务无关,即不会是零售、地产、能源、电讯、码头及基建业务。他暗示,有关业务是传统且长远的,欲洽购的公司不只限于香港。
上述消息公布后,不到一周,有消息称,ING正拟放售旗下亚洲人寿保险业务,李泽楷是有意洽购的买家之一,并已向ING表达了收购意向。一位香港投行分析师告诉本报,李泽楷只竞投了ING香港、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他是一个交易员,而不是一个商人。”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及财务学系联席教授范博宏认为,首先,这样的财产安排能将两兄弟的权益隔离。如果两兄弟的权益绑定在同一家族信托下,则一旦兄弟关系出现裂痕,利益争端将不绝。其次,这一安排亦符合李
泽楷“交易员”的资本运作特性。获得资金用以投资,对于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李泽楷而言,发挥了他的特长。
如今的李泽楷拥有电讯盈科(0008.HK)、香港电讯信托(6823.HK)、及盈大地产(0432.HK)三家香港上市公司股权。按他所持股份的市值计算,李泽楷所拥有的上市公司账目价值约136.48亿港元。此外,他还拥有私人投资,包括2009年以5亿美元收购AIG亚洲资产管理业务,现管理资产约670亿美元。本次ING亚洲保险的竞购,李泽楷亦是用私人公司的名义进行。
上述分析师说,李泽楷一旦获得ING香港、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保险业务,很可能会将后两地的业务分拆出售,而仅保留香港部分。
这样的计划似乎恰恰反映了李泽楷交易员的特性。从他的第一桶金,到贩卖富通保险,直至今天,这样的交易还在继续。
1991年,李泽楷以4亿美元创立星空卫视,1993年以8亿美元将盈利平平的星空卖给了传媒大亨默多克,两年套利4亿美元。1994年,李泽楷曾收购鹏利保险,后改组为盈科保险并在港交所上市。2007年,李泽楷将该公司50.5%股权卖给富通保险,套现35亿港元。
这一次,父亲出钱了。市场相信,李泽楷不会改变“把旧玩具卖掉”的习惯。
购买保险公司对于初涉资产管理经营市场的李泽楷来说,可能一箭双雕。
“香港留着融资用。”香港财经专栏作家蔡清伟告诉本报,如果要采取“低买高卖”的心态做并购,那么现金流将是决定李泽楷未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保险公司恰能为他带来这一便利。
互为犄角,一实一虚
细心琢磨李嘉诚的句话,市场会猜测,这场精心布局的分家结构,李嘉诚是不是希望李泽钜的长和系和李泽楷的新业务,珠联璧合成为李家事业的左膀右臂?
“翻看大型企业的结构,不难发现,能与长和系规模媲美的大型企业,如华润集团等,都拥有自己的金融板块。”蔡清伟认为,看起来庞大的长和系,需要补上这块残缺。这将为其未来的海外业务并购,提供融资等便利。
蔡清伟说,一个做实业,一个做金融,一方面“同系竞争”被合理避免;另一方面,实业与金融互补,一实一虚,两兄弟反而能互为犄角。如果实业不好,李泽楷可以拉李泽钜一把;如果金融不好,李泽钜也可以像今天的李嘉诚一样,为李泽楷援助资金。
相关报道: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