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Morin在两年多前创立的公司Path虽被称为“反社交网络”,但它遇到的苦恼依然和前东家Facebook一样—如何盈利。
你能从Path最新的升级中看出Dave Morin为盈利要做点什么的决心有多大。在最近更新的Path 3.0版本中,新增了“商店”这一功能,滤镜和虚拟贴纸是商店里的商品。当然,要使用这些贴纸得在Path新增的另外一个功能:发送信息。使用者发送的信息可以是文字、语音、照片或者贴纸—这看上去会让人想起微信或者Line。
3.0版本发布后,Dave Morin在德克萨斯州奥斯丁举办的SXSW活动上披露,在这个版本发布后的24小时内,这家公司所获得的收入超过了之前所获得收入的总和。在此之前,Path的收入大多来自于程序内滤镜的销售。
而在2013年年初在德国Munich召开的Digital-Life-Design的会议上,Morin说除了有更多虚拟商品将上线之外,同时还会很快推出高级用户付费服务,使用这项服务的人能够得到更多个性化的体验。
在同一个场合,Morin说在用户增长策略上,他会有意识地追随缓慢增长的曲线,而不是快速地奔着10亿用户而去。
这种言论并不能让投资者高兴。在硅谷,投资者通常说的一句话是,先有足够大的用户基数,然后钱就会跟随而来。但到现在,Path的用户数尚且不过600万,这和在差不多时期成立的Instagram的10亿用户数相差甚远。
现在也不是一个抛出个概念就能让投资者心甘情愿付钱的好时机—投资者对社交领域中最大的家伙Facebook的盈利能力疑虑重重;Foursquare这样天然和本地广告有着联系的网站也正陷入困境;社交游戏网站Zynga这种依靠游戏粘度曾经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卖出虚拟商品的公司也在裁员和停掉游戏。
“看,我们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公司。”Path的首席财务官Kim Jabal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她本身也是Path试图做出盈利努力的一个证明。她在2013年3月6日接受了Path的任命,并参与到探索Path盈利的过程中来。在此之前,她是Lytro的财务副总裁;她还在Google有着8年工作经验,担任过包括在线销售部门管理者,投资者关系和工程财务总监在内的职务。
和其它社交网络相比,Path可寻求的盈利途径要少得多。这家公司设立的愿景让它无论是在扩大用户基数方面,还是寻求盈利模式时,都有更多禁忌。
Path称自己为“个人社交网络”。创始人Morin受到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的的启发而创立了这一社交平台。这个人类学家宣称通过对灵长类动物大脑皮质的研究,发现人类能够维持亲密社交的人数在150个之内,这个数字被称为“邓巴数字”。
2010年,Morin在TED大会上听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nie Kahneman关于快乐的演讲,也成为了他在设定公司愿景时的一部分。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Path记录对于自己个人而言有意义的时刻,而那些能看到这些分享的,是知道这一时刻对你意义几何的朋友。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信任、温暖和爱的体验。”在公司初创之初,Morin这样说。
这和当时已轰轰烈烈受到追捧的Facebook大相径庭,后者已开始被人质疑隐私等问题,用户粘度也大不如前。
这正是Path在刚一成立就受到用户和投资者欢迎的原因。在创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Google就给出了1亿美元的收购报价;成立后的第三个月,这家公司获得了A轮融资的865万美元,投资者包括KPCB在内。此后,这家公司很快就获得了100万用户; 当2012年Path获得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时,这家公司的估值在2.5亿美元;维京集团的创始人布兰森和Zynga的创始人Mark Pincus也在投资者之列。
但相同的原因让Path的用户数在此后增长没有那么迅速。好友人数的上限,以及亲密好友的社交,使得用户不会无休止地将通讯录中的好友拉入这个平台,Path本身也因此失去了获得大量传播的机会。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Path后来将最开始50个人的好友限制扩大到了150人。
除此之外,亲密社交圈和带来快乐时刻的理念也使得Path的用户体验要维持在比别的社交网络更高的水平。
2012年,有人发现Path向服务器上传用户的联系人信息。这个消息被公之于众之后,Path的用户反应激烈,他们觉得自己的信任被Path所滥用。
但这是社交网络以及很多手机应用程序经常做的事情—通常这些程序利用联系人信息向用户建议好友,并在其他好友加入应用程序时通知用户。Path除此之外也试图利用联系人来计算好友的亲密度,这也许会帮助Path在亲密社交的用户体验上做出更多的改善。
“我以为我们是在做一个对的事情,但看来我们错了。”Morin在事后这样说。
除此之外,尽管Path的用户忠实度更高,但每次Path版本的更新都会招来用户的不满。人们常常会质疑新功能是否背离了Path的初衷。
在Path 3.0版本发布后,《连线》的记者Mat Honan发现在发送消息的功能中能够给并非自己好友的人发送消息后,搜索到了Morin本人,并在Path给他发个信息问,为什么会将这样的功能加入进来。“如果我是我所有朋友的朋友,那很棒。但我不是。而且我已经有这样一个地方来进行这种互动了—那个地方叫Facebook。”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抱怨。
在早先时候Path推出了能将Facebook、Foursquare、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信息导入Path的功能,一些用户也质疑这个功能是否会让Path变得没得太繁杂,不如之前那么亲近。但现在看来,这个功能将Path从当时500万的用户数带到了现在的600万,这也许可以归结为更多人喜欢将自己不同社交网络上的活动汇集到一个平台做个备份的想法。
对Path而言,如何盈利显得需要更加谨慎。
在2012年3月Path发布2.1版本的新闻发布会上,Morin在谈到盈利时将广告的形式摒除在了考虑范围:“如果我们关注用户的幸福和快乐,那么传统广告会破坏这种体验。”
人们已经在诟病Facebook的广告嘈杂而烦人,由于用户对在线广告的反感,少许广告商也已经开始减少在Facebook上的投入。
因为150个好友的限制,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上广为传播的病毒广告也无法在Path上使用。转发的功能repath也是到2012年下半年的版本更新中才出现。
但Path对盈利的考虑却已经有很长时间。就在2012年3月的发布会上,Path发布的一个新功能曾被看作为有着盈利的前景—它引入了耐克作为合作伙伴,使得Nike+的用户能将自己锻炼的地图等数据分享到Path上。但此后,Path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开放API,并进一步做出商业化的举动。出于对质量的控制,Path对合作伙伴的挑选小心翼翼。
允许分享音乐、电影和书籍的这个功能为Path带来稍许收入。当用户的朋友点击进入这些分享时,会有购买选项,并将用户带入iTunes的页面。一旦购买发生,Path可以获得来自苹果公司的分成。
更多的收入来自于滤镜。但是对滤镜有更多需求的用户在手机上也有更多的选择,比方说用户基数众多的Instagram。
贴纸也许能给Path带来收入。在对话中加入表情这种喜好在亚洲非常流行,而且用户也愿意为此付费—Line、微信或Emoji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来自日本开发者的Line通过表情贴纸的销售能每个月获得375万美元的收入。
但是,对于Path而言,在美国接受这种手机文化的人尚且还少,而且要十分小心,不能给用户留下乱糟糟的感觉。不过除了美国之外,亚洲正是Path用户最多的地方,其中包括日本和中国。
Path试图将这些贴纸变得更有设计感。每一系列的贴纸都会列出设计者的信息,其中有像Jayde Cardinali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也有像Richard Perez这样在别的公司有着全职工作的设计师。尽管一些用户不这么认为,但Path将这些贴纸描述为“漂亮、有趣的艺术品”。精致的设计的确是Path的优势之一,而和设计师们的合作也许会在未来让这些贴纸的种类变得更多丰富和多元。
Path同样觉得这些贴纸不仅仅是装饰,而能给其所标榜的价值带来正面的作用。“它们能传递出语言所不能传递的东西”,Path在其博客中这样说。这也许的确会对更年轻的用户有效果。
Path披露现在其用户的平均年龄是25岁,但有趋势显示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使用Path的时间在变得多起来。
而在此之后将在2013年上半年推出的高级会员付费服务也许会给Path带来更多的收入。但这也有赖于Path能黏住用户,并让用户觉得这对于自己和朋友而言是个有价值,并且不可替代的平台。
给Path试水的时间并不多,在移动社交这个竞争行列里,微信已经正式在美国设立了办公室,Line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市场试水。要么像Instagram一样证明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要么能够开拓更多收入模式,这个行业里的投资者和用户们不会有那么多的耐心。
“商业模式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仍然想要和用户有一种信任的关系。”Morin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说。
>> Path创始人Dave Morin正在不断尝试新的收入方式。
01 新版本增加了消息功能。
02 商店内贴纸的定价大概都是在1.9美元左右。
03 现在在商店里,用户除了可以购买贴纸还能购买滤镜。
04 凭借这一改进,Path24小时内的收入超过了之前的总和。
相关报道:
- Path自曝利用手机传感器自动收集用户数据2013-08-01
- 私密社交网络Path欲融资5000万美元 估值5亿2013-07-17
- Path正募集5000万美元融资 估值将达5亿美元2013-07-17
- Path被指虚假繁荣:2个月广告费超千万美元2013-06-17
- Facebook封杀Path查找好友功能2013-05-05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