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评论 > 正文

为何“刷机预装”一直挥之不去?
2014-03-19 11:17  雷锋网    我要评论(0)
字号:T|T

说起“刷机预装”,很多人会把它和木马、暗扣等黑色产业联系到一起,对这个行业的印象并不算好。

其实“刷机预装”这种现象早在10年前的功能机时代已经存在,其初衷非常简单:往手机里面植入更多的功能,增加设备的卖点。如果你对十年前的手机广告还有点印象的话,也许会想起一组频繁出现于手机海报广告的词组:内置QQ。

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部分人对整个产业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通过预装恶意软件的方式做起另一门生意。最初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信息推送骚扰和话费暗扣。到了Android时代,他们做得更加不堪入目:盗取个人信息,当中包括银行卡、支付宝等账号密码。“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它的皮其实是一个幌子,背后在做暗扣和盗取信息的事情。”

按目前的情况来说,“刷机预装”可以分为两大派:绿色预装、恶意预装。前者可以让用户随意卸载,后者为了提高留存率会把App锁死到系统里面,甚至伪造“系统文件”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

不管是SP时代,还是最近的315事件,“刷机预装”一直在被媒体报道,政府也打压过好几回,为何它还能“此消彼长”?其实两个字就可以解析清楚:刚需。

早些时候笔者在文章《315晚会:也谈谈线下预装这回事》提到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从用户的角度来佐证“刷机预装”的存在需求。而像工厂、银行等这类离互联网相对远一些的行业,他们需要借助刷机预装设备来简化工作。这样的使用场景跟整个行业的初衷最为相符。

(绿色预装设备:闪刷机器人)

当然这些刷机预装设备也会输送到手机代理渠道,到了那边后行业又分两种玩法:预装App和暗中植入恶意软件。前者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延伸到线下渠道,后者就是纯粹的价值观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盯上“刷机预装”这种市场,甚至心甘情愿往里面砸钱呢?从线上的Android手机应用分发市场来看,流量基本汇聚于以“BTL3”为首的几个互联网巨头手中,并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流量拦截”的成本很高。对于那些挤不上去又不甘于被巨头宰割的CP来说,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巨头控制势力相对弱一些、而又贴近手机用户的领域。最后他们都比较一致地把目光聚焦到“刷机预装”市场,找到各地的代理渠道商谈合作。

一台手机被厂商预置部分软件后,需要经过好几级代理商还有实体店铺,才能抵达到用户这边。而来自于互联网公司的“推广费用”虽然确定流向具备刷机预装能力的中间环节,但是具体花落谁家是不确定的。所以一台手机抵达用户手中之前,可能已经被拆封好几回,系统里面的应用被洗了一遍又一遍。按理论上来说,越接近用户的环节,越容易把推广费挣到。为了改变这个局面,代理商开始利用“root后不能保修”的规则,把App死锁到ROM里面,甚至植入远程控制软件,增加自己对线下应用渠道分发的控制权。

随着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CP们不管在预算方面还是验收规则方面都进行了调整,越来越多渠道商也玩起黑色产业。“一线城市还好一些,越是偏僻的地方城市,他们越是‘嚣张’,因为很多三四线用户根本扣费是怎么回事,就算知道也处理不了,最后只能听之任之。”

今年的“315”曝光了两家公司,短期内会对“刷机预装”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恶意预装必定有所收敛,毕竟顶风作案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要做到销声匿迹也不太现实。得益于CCTV的曝光,绿色预装有可能进一步蓬勃发展:在线上推广效果疲软的情况下,互联网公司需要谋求增长空间和利润,拥有更强渗透力和转化率的“刷机预装”成为他们趋之若鹜的对象。

“刷机预装”这个产业会消失吗?在市场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基本不可能停歇:不管是盗版Windows光盘盛行的年代、SP时代还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预装”虽然在不停地转移战地,但是玩法却惊人的相似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刷机 Android 预装 线下应用分发

责任编辑:周苏阳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