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信报:万达电商三巨头或现“合而不作”
2014-08-29 16:48  新浪科技  木南  我要评论()
字号:T|T

8月29日消息,香港《信报》今日发表评论文章,不看好内地频繁出现的企业跨界合作,称腾讯、百度及万达三大巨头所成立的电商公司或会出现“合而不作”的情况。

以下为文章全文:

商场如战场,但敌对阵营之间也可以结盟合作,尤其是当今内地商界,可能是史上最多“合作”的时代。例如腾讯、百度及万达三大巨头,日前宣布合作成立电子商务集团,被视为可以挑战阿里巴巴;但仔细来看,却恐怕又是一次雷大雨小。当“合作”日益泛滥,意义却愈来愈不值钱,结果往往是“合而不作”。

万达三强联盟料雷大雨小

称上述企业为“三巨头”绝不夸张,它们均是各自领域的中国一哥,万达是最大的商场运营商,腾讯是最大的通讯软件商,百度是最大的搜寻引擎公司。这三强合作,结合线上(QQ及微信)、线下(万达商场)及大数据(百度搜索),食正近日全球热爆的O2O概念,牌面堪称无敌,难怪被视为可挑战网购之王阿里。

不过,先不讲一加一加一可否大于三,亦不必深究他们能否摸索出成功的合作模式,单看它们拟成立的合资公司架构,已足以令亢奋者稍为冷静。首先,万达拥有合资公司70% 股权,腾讯及百度则各持15%,显然将会是一家由万达绝对主导的公司,腾讯及百度近乎只“象征式参股”;就像香港工业起飞的年代,一家新工厂成立时,通常会邀请几位大客户参少许股份,以示支持及巩固关系。

其次,该合资公司的总投资额为50亿元(人民币,下同),这笔钱当然不算小,但比起“网购一哥”阿里的几万亿元市值,或“二哥”京东的近3000亿元市值,无疑相距甚远,恐难拿得上台面,更谈不上挑战两位大哥。

实体企业心急转型

事实上,早在今天“三强合作”之前,万达已跟京东、阿里等网站有合作,腾讯也与万科、茂业及王府井百货等实业公司合作,甚至阿里也跟银泰、中信21及恒大等诸多上市公司有股权合作。这些“合作”最初都声势逼人,但未见做出什么成绩便很快被人忽略,然后被新的“合作”抢去风头,周而复始循环。

走捷径并未深思

内地如此“合作泛滥”,笔者认为主因之一是科网热潮兴盛,大部分实业公司都很焦虑,很心急转型以“拥抱机遇”避免被淘汰,但本身缺乏科网DNA,无从入手;另一方面,科网企业市值飞涨后,也深知必须回头结合实体经济(即O2O)才可持久,可是欠缺实业经验,老鼠拉龟。因此最快最“方便”的做法是实业及科网公司来个“结盟”,希望取长补短;但这种“抓救生水泡”般的合作,往往流于一厢情愿及缺乏深思熟虑,成效有限。

另一例子是中石化分拆旗下的零售业务,由于该业务估值逾3000亿元,引人关注谁可吃到这块肥肉。最早于7月29日,中石化宣布跟台湾润泰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发展零售业务,一度令人以为这家台商雀屏中选。岂料至今短短一个月内,中石化竟陆续宣布了十多宗同类合作,包括跟瓶装水生产商“西藏高原天然水”合作,又跟速递商顺丰合作,跟保险商中国太平合作,单是购物网站已有1号店及腾讯两家“合作伙伴”,弄至满街“亲戚”。

合作泛滥 伙伴含金量降

这种接近渔翁撒网的合作态度,难免会削弱每一家“伙伴”的含金量,以致市场对中石化再宣布的新合作已不再热情,改为留意哪些企业是可入股其零售业务的真命天子。

在管理学上,必须警惕“集体负责”,因很容易变成“无人负责”;同样道理,在商业战场上,合作向来贵精不贵多,当很多企业都在互相合作之时,结果往往是“合而不作”。现今内地商界的“合作”日益泛滥,投资者要清醒冷静看待,别过度亢奋。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万达电商

责任编辑:任光飞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