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国内 > 正文

2011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件(2)
2012-03-01 15:57  作者博客  赵虎  我要评论(2)
字号:T|T

之六:“潜侵权”随处可见,音著协诉某超市背景音乐侵权获支持

“潜客户”,“潜意识”,这些在未明确成为实质性内容却极有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人或事被我们用“潜”字做前辍,“潜侵权”这个词的由来便堂而皇之的产生了。这里我必须要先做声明澄清,“潜侵权”这个词产生于与同事的一次开会讨论中。介于隐私权,对于参会同事的名字,此处省略,但是我明确表示这个词我不是原创,以此免去我潜侵害此等同事的权利而被告上法庭的麻烦。

之所以对此事如此小心谨慎,是因为在宁波发生的一起诉讼案件:一家超市连锁店(以下简称某超市)因在商场内擅自将歌曲《恰似你的温柔》作为背景音乐公开播放,被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音著协)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某超市立即停止公开播放该音乐作品,同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相关费用。最终,经法院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超市立即停止在公共场所播放《恰似你的温柔》乐曲,并且赔偿音著协经济损失及其它费用共计7500元。

这个案件说来好像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这些卡带或是碟片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得到的正版产品,播放也会存在侵权问题吗?笔者认为即使如此,侵权行为亦会存在。

因为录音制品是凝聚着原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三方创造性劳动的智力成果,其中包含着多重著作权。著作权法中对录音制品制作者和表演者权利有着专门的规定。

《著作权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被许可人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录音录像制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表演者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四十三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由此可见,使用录音制品,不但要经过许可,还要支付录音制品制作者、表演者及原作者报酬。幸运的是,著作权法中对使用者提供“免费使用”的机会,其前提条件是如果符合“合理使用”的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标准首要看有关使用行为的目的,是否为商业目的而使用,即如果并非商业目的,并且符合“合理使用”的范围,使用者可以在此“合理使用”范围内享受免费午餐,否则未经许可将构成侵权。

本案虽然最终以调解结案,但是从结果看,很明显,某超市并未被认为对《恰似你的温柔》“合理使用”。本案审理法官认为:某超市在其经营场所播放背影音乐,表面上看是非商业目的的使用,但是音乐营造的氛围可以增强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愉悦感,从而对商家的销售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播放背景音乐是一种间接获利的商业行为。

本案的结果可能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仔细想想,商场、餐厅、咖啡、酒吧,随意行走在或安静或繁华的街头巷尾,耳边无处不充斥着各种音乐或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来自于卡带,光盘或是其它录音制品,这么随处可见的一种行为,竟然就那么不经意的侵犯着某些人的著作权。也许你的某次年终大会随意即兴表演便侵犯了某个人的著作权,或是某人不经意的说学逗唱便剽窃了你那不可多得的原创艺术,在这个精神世界极度膨胀,信息传送如此飞速的年代,时时都有创新,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句感叹都将会在网络上掀起几层浪,而我们的这些原创话语,原创动作,原创感叹却未经许可的被人任意转载着,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在潜侵权与被潜侵权着。仔细想想:今天你被潜侵权了吗?

(樊云茸 撰稿)

之七:使用网上素材照片做画册,被诉侵权拒不认可

现如今上网搜索未知问题、下载所需资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在享有这些资源的同时又是否想到自己也会涉嫌侵权呢?

前不久,上海一家公司就因为使用华表照片成为被告:事件的原告为美国某公司的在华投资企业。今年以来,这家公司共在浦东法院提起18起诉讼,目前仍有7起案件正在审理中。判决决案或和解撤诉的11起诉讼,该公司基本都获得了相应的赔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告收到法院传票时,仍不认为自己侵权。为了参加交易会,公司委托设计公司制作了2本宣传册。没想到设计师从素材网站上下载的9张照片,正是原告享有著作权的摄影图片。原告公司要求其赔偿7.2万元。法院认为,被告未经许可,擅自复制图片用于宣传,侵害了原告依法享有的复制权,因此判决其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2.7万元。

笔者注意到在纠纷发生中的侵权者往往在现实中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侵权,从而自己也成为受害者。上文中的原告认为“被告以维权之名在国内提起大量诉讼,索要高额赔偿金,但唯独不起诉国内数十家大型免费图片素材网站,不从源头上制止侵权,放任盗版图片满天飞……。”

以上这些不禁使笔者想到了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网站与某知名协会的纷争。纠纷网站的文库里存有大量的文件资源,其中就不乏各种知名作家的流行小说,大肆的上传和下载不仅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影响了作品的销量而且也破坏了整个文学市场的良性发展,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文库的管理方在事件发生后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制止这种行为而是利用“避风港原则”为自己开脱。直至双方对薄公堂,虽然最终结果无人知晓但是目前在网站的文库里笔者再也找不着那些流行小说了。

此类事件使笔者注意到在纠纷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往往不能及时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至于使事件进一步恶化增加更多的受害者。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所谓的“避风塘原则”为自己保驾护航。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第二十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服务对象的指令提供网络自动接入服务,或者对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提供自动传输服务,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未选择并且未改变所传输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二)向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防止指定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

第二十二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明确标示该信息存储空间是为服务对象所提供,并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网络地址;(二)未改变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三)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四)未从服务对象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五)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以上的条款尽可能的避免了搜索引擎公司承担法律责任。这就使他们在面对此类事件时能够高枕无忧了。

网络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它的弊端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不安。因为下载在平常不过的文件被告上法庭,再或者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被毫无保留的暴露。相比这些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所以网络只有更规范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强大的存活从而使网络服务公司获得更多的利益。真诚希望网络公司能有所作为,也希望广大网民不再遭遇“被侵权”。

(范梅博 撰稿)

之八:用户告微软“霸王条款”获部分支持,网络霸权需要挑战

花750元购买了正版Windows XP软件,却在安装时发现,如果不同意微软公司的《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就不能继续点击进行安装,为此河南郑州市民郭力将微软公司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请求法院确认《许可协议》中的28项条款无效,并要求微软公司公开赔礼道歉。2011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确认《许可协议》中有4项条款因免除微软公司应承担的责任而无效,驳回了郭力的其他诉讼请求。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计算机时代(或者网络时代),我们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工作,我们用计算机上网与人沟通、交流、买东西甚至约会。如果有一天没有带计算机,也许这一天你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就连我们随身带的手机也不好说是纯粹的手机了,而是一台微型计算机。但是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用计算机去工作、生活的时候一直在签署各种协议:我们安装各种软件都需要在安装时签署协议,我们开通博客、微博需要签订协议,我们团购需要事先签订协议,我们玩游戏(无论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都需要先签署协议。也许你没有发现这个签署的过程,因为网络协议的签署与传统协议的签署是不同的,点击“同意”按钮就意味着协议的签署。如果大家知道这个事情的话,有几个人在签署这些协议的时候仔细看了或者看了这些协议的内容。可能没有太多的人关注这些协议中具体有什么东西,因为这些协议是不容更改的,或者签署,或者离开。并且,有许多协议具体内容并不显示在注册过程的页面上,只有点开才能看到,大多数人可能没有点开,而是直接点了“同意”,原因跟上面所讲的是一样的,不同意就不能注册或者安装。可以说,在这个计算机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签了一大堆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内容的协议。

也许就是因为没有人注意到这些软件安装协议、网络服务协议的内容,所以这些协议中开始赤裸裸的规定一些看起来很无赖的内容。在本人代理的一起“微博强拆案中”网络公司的协议中就有许多不公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以下用“本公司”来取代该网络公司名称,请勿对号入座)供各位看官欣赏:

1、变更服务类:“用户同意本公司随时变更、中断、终止部分或者全部网络服务(包括收费网络服务)”,有了这条,该公司可以随时中断对用户的服务,不必经过用户的同意。

2、投放广告类:“用户同意本公司在提供网络服务的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投放各种商业性广告和其他类型商业商业信息”,有了这条该公司可以在用户的博客等各种页面投放广告,不必经过用户的同意。

3、取得授权类:“对于用户通过本公司网络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论坛、BBS、新闻评论、个人家园)上传到本公司网站上可公开获取区域的任何内容,用户同意本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整体或部分),和/或将此等内容编入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有了这条,用户的作品将不再是用户自己的作品,而是由该公司与你共享。

4、单方有权更改合同类:“本公司针对某些特定的网络服务的使用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网页公告、电子邮件、短信提醒等)作出的任何声明、通知、警示等内容视为本协议的一部分,用户如使用该等新浪网络服务,视为用户同意该等声明、通知、警示的内容”、“本公司有权随时修改本协议的任何条款,一旦本协议的内容发生变动,本公司将会直接在本公司网站上公布修改之后的协议内容,该公布行为视为本公司已经通知用户修改内容。本公司也可通过其他适当方式向用户提示修改内容。”有了这两条,合同该公司可以随时改、随意改,通知用户就可以。

5、隐私利用类:“本公司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向用户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在此情况下,如该第三方同意承担与新浪同等的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则本公司有权将用户的注册资料等提供给该第三方”,有了这条,只要别人同意保守秘密,该公司就可以把用户的注册信息告诉别人,而不用再征求用户的同意。

6、争议管辖地固定类:“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量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了这一条,无论用户在哪个地方,如果对该公司有意见只能到该公司的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而该公司所在地法院往往与该公司是某种合作单位,光立案就让你跑几趟也是很正常的。

以上只是对一个网络服务协议的简单分析,其他的软件安装、网络服务协议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内容,如果有朋友有兴趣可以继续挖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签署这样的协议就像是签署卖身契一样可怕。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协议都是单方制定的格式条款,法律对于格式条款是有限制性规定的。《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第四十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所以,这些协议虽然规定了许多对这些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有利的条款,但是这些条款未必是一定有效的。

为什么明明知道法律的规定,这些公司依然做出这样的霸王条款、格式合同呢?这是因为虽然理论上说有些条款可能是无效的,但是这些合同条款在被法院判决无效之前我们只能假定这些条款是有效地,一旦发生了纠纷,如果没有提出合同条款的效力性问题,这些条款非常可能成为判案的依据。即使提出了效力性问题,就我们目前的司法情况而言,不同的法院非常可能有不同的判决。从这个角度,我们普通计算机使用者、网络使用者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案件属于一个公益性案件,因为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我们要学习这位郭先生,及时向这些霸王条款提出挑战,防止这些霸王条款成为行业潜规则或者明规则。

(赵虎 撰稿)

之九:方正诉宝洁字库侵权被驳,视为获得默示许可

经过一审、二审,2011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最终认定宝洁公司在其洗发水等产品上使用方正倩体字库中“飘柔”二字的行为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而是获得了方正公司的默示许可。

今年,方正诉宝洁“飘柔”二字侵权案件闹得沸沸扬扬,许多人于是知道了“字体侵权”这个“概念”。暂且不说字体侵权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至少让许多人模模糊糊知道了还有这么一回事情。这个事情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社会上已经有人抓住这一“商机”,开始挣钱了:一些公司已经收到通知或者律师函,通知或者律师函中告知贵公司使用的某某产品或者某某广告使用了某字体,属于侵权,应该进行赔偿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本文作者亦接到不少当事人的咨询,询问使用他人字体是否可以构成侵权,以及收到类似通知如何进行处理等等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文认为原因是:一方面媒体对方正诉宝洁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了一些报道,大家知道了有这个事情;另一方面许多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这个案件,不但不了解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对于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也不知道,只是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个事情,“因为宝洁使用了倩体字的‘飘柔’,方正起诉了宝洁,要求赔偿一笔很大的钱,”仅此而已。为了解释所谓的“字体侵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2008年5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在家乐福中关村广场店购买了广州宝洁公司生产的“飘柔洗发露”、“飘柔精华素”等55款产品。方正公司认为,生产商广州宝洁和销售商北京家乐福侵犯了其著作权,故提起诉讼,要求广州宝洁立即停止使用并销毁所有带有方正倩体系列、方正卡通体和方正少儿体字库字体的外包装、产品标识、产品商标、产品广告宣传品;北京家乐福立即停止销售所有带有上述字库字体的产品;两被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2010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了原告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理由是:“方正倩体字库字体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符合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美术作品的要求,可以进行整体性保护;但对于字库中的单字,不能作为美术作品给予权利保护。”判决之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不服该判决,上诉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1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理由是:“NICE公司(即“飘柔”包装的设计公司)有权将其利用涉案倩体字库产品中的具体单字“飘柔”设计的成果提供给被上诉人宝洁公司进行后续复制、发行,NICE公司的该行为属于其对涉案倩体字库产品合理期待的使用行为,应视为已获得上诉人许可的行为。”

通过这个案件的回顾我们会看到:1、北大方正确实因为广州宝洁使用倩体字的“飘柔”而起诉了广州宝洁;2、本案已经经过了一审、二审,二审判决已经生效,法律的正常程序已经走完;3、无论是什么理由,一审、二审判决均判决北大方正败诉,即广州宝洁没有因为使用倩体字“飘柔”二字而被判决进行赔偿。所以,当企业接到有关字体侵权的通知的时候先不要慌张,自己的行为未必构成侵权,未必一定要进行赔偿。

本文下面将就字体侵权案件中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阐述:

一、字体侵权的概念问题

许多人把方正诉宝洁这类案件称之为“字体侵权案”,其实这种称呼是有问题的。首先,何为字体?《新华字典》中对“字体”的解释为:①文字的结构形式。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而无论文字的结构形式还是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都不是特定的作品,而根据著作权法理论的一般认识,著作权法只保护特定的作品,而不保护文字的结构形式或者书法的流派、风格特点。我国的《著作权法》并没有规定文字的结构形式或者书法的流派、风格特点享有著作权。

虽然媒体对于该案的介绍经常使用“字体侵权”的概念,但是法学界一般都认为该案的实质并非字体侵权(如前所述,字体没有著作权,也就无所谓侵犯字体著作权了),而是单字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一般来说,文字是没有著作权的。因为文字古已有之,是人类共有的财产,没有人可以私自占有;还因为文字是文化的传播载体,文字是具有功能性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但是因为汉字本身是象形文字,再加上书写汉字的工具——毛笔,汉字产生了书法。而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被认为是书画一家。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规定:“……(八)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从以上规定可见,我国的书法作品在法律上是被当做绘画作品进行保护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字体侵权”这个概念并不恰当,单字在构成书法作品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计算机字库单字是否构成书法作品

法律没有为“书法”定义,因为什么是书法并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事实问题,书法的定义应该根据大众的认识来确定。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书法是“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从这个定义来看,构成书法需要下面几个要素:1、毛笔书写;2、书法是艺术;3、有篆、隶、正、行、草等体(根据书法界的通论,书法的字体就这几个,即使有什么新的字体出现,也只是这几个字体上的变体,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北大方正诉广州宝洁等类案件中关键在于计算机字库中的单字是否构成书法作品,如果构成书法作品,则擅自使用书法作品有可能构成侵权,如果不构成书法作品,也就不存在是否侵权的问题。

根据北大方正的介绍,字库的制作是一个流程,具体步骤是

1、由专业设计师设计风格统一的字稿。

2、扫描输入电脑,经过计算形成高精度点阵字库,给出字库编码。

3、进行数字化拟合,按照一定的数学算法,自动将扫描后的点阵图形抽成接近原稿的数字化曲线轮廓信息,通过参数调整轮廓点、线、角度和位置。

4、人工修字,提高单字质量,体现原字稿的特点和韵味;利用造字工具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强大的拼字、补字功能可有效索引,以造出与字稿风格统一的字。

5、质检,使字形轮廓光滑,结构合理,配合技术规范,提高存储效率和还原速度。

6、整合成库,配上相应的符号、数字和外文,转换成不同编码和不同格式。

7、整体测试。

8、商品化。

从这个流程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字库(以及单字)的设计并非如传统的书法那样由一位书法家一气哈成,而是像车间的产品一样,经过流水线的精琢细末最后成品出库。我们可以就书法与计算机字体进行一下对比:

1、书法是毛笔书写,计算机字体单字是电子复制;

2、书法是艺术,计算机字体单字是一种流水线上的产品。

所以,计算机字库里的单字并不是书法作品,而且也不属于艺术范畴,而是工业化的产品。

综上,计算机字库里的单字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以上是本文对计算机字库单字的使用是否构成侵权的分析,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没有以计算机字库中的单字没有著作权为由(不知是否处于技术上的考虑)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我国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明确计算机字库单字不构成侵权,这意味着如果以后发生类似的案件只能进行个案判断,还没有官方明确、一致的结论。所以,本文仍然建议企业在设计产品与广告时优选确定没有著作权的计算机字库单字(比如宋体字、黑体字、仿宋字、隶书、楷书等等),毕竟字体在市场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的,避免没有必要的麻烦才是需要考虑的。但是遇到类似案件应该仔细分析,也许并不构成侵权,而是无权可侵。

(赵虎 撰稿)

之十:制售盗版教材码洋近亿元6人获刑,刑罚利剑威慑侵权盗版

在全国“扫黄打非”行动中,北京市“扫黄打非”办协调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北京铁路公安局、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成立专案组,对北京鹏翔宏图图书有限公司、北京骄龙伟业图书有限公司制售盗版教材案展开调查,并侦破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现场收缴盗版教材教辅读物15万册,涉案出版物总码洋接近1亿元。2011年9月29日,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分别判处陈春发、陈文亮等6名被告有期徒刑6年至4年6个月,并处罚金300万元至30万元。

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罪,“以经营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也就是说,该案对被告人最高判处6年有期徒刑,已经是侵犯著作权罪中较重的刑罚。

而在此之前,由于侵犯著作权罪需要著作权人确认属于未经授权的侵权复制品达到较高的数量才能定罪(对“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侵权复制品数量,2004年司法解释定为1000份,2007年司法解释降低到500份),因此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的案件较少,而大量案件都是以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的。

一方面,由于侵犯著作权定罪困难,对于侵权盗版的刑事威慑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侵犯著作权的民事案件中,侵权损害赔偿的力度又不大,《著作权法》规定的补偿性赔偿,往往不足以承担权利人维权的成本,而侵权人因侵权盗版支付的赔偿金和其因此获得的非法收益相比,往往微不足道。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侵权盗版行为的泛滥,严重侵害者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本案以及一系列侵犯著作权案件的侦破和判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对于侵权盗版者来说,无疑像悬在其头上的一柄利剑,随时有可能对其侵权盗版行为进行刑事制裁,同时也客观上对著作权人的著作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朱立新 撰稿)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任光飞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