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生活百科 > 科普 > 正文

11项新型身份识别技术:6米外识别指纹(2)
2013-03-12 10:21  新浪科技  晨风  我要评论()
字号:T|T

7 眼周区域

眼周区域
眼周区域

目前对于人类眼睛虹膜组织等的识别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萨维迪斯(Savvides)教授和同事们认为人类眼睛周围的组织,即所谓“眼周区域”,可能同样有希望被用于身份识别。

在一篇发表于2011年的文章中,萨维迪斯和同事们写道:“眼周区域是人脸上最紧凑,拥有最复杂生物医学特征的区域,眼角轮廓,眼睑,眼球,眉毛等等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从生物学和遗传学角度来说,越复杂的区域意味着‘更加复杂的胚胎基因发育过程’,也就意味着在其外表的最终成型过程中有更多的蛋白质和基因元素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眼周区域应当被作为人类身份识别的最重要区域的原因。”

并且和其它生物识别技术不同的是,眼周区域随着人体的衰老,其变化非常小。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人体衰老,人脸上的其它部位,如嘴巴,鼻子,下巴,脸颊等的形状和位置都会发生变化,但是唯独眼睛的位置和形状变化很小。”换句话说,眼睛是一生固定的识别标志。

另外,萨维迪斯的研究组还发现人的眉毛的形状非常稳定。脸部扫描仪在人们大笑或皱眉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出错。但是他们发现人的眉毛的形状在“大部分”表情状况下都非常稳定。并且一般情况下即便一个人将自己脸部的大部分区域遮挡,他的眉毛通常也会露在外面。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化妆的影响,如人为地刮去一部分眉毛的情况。萨维迪斯表示针对这种情况的可能应对方式将是借助算法功能来识别可能存在的认为变更情况。

8 步态

步态
步态

早在9·11袭击事件发生之前,研究人员们便已经在讨论通过一个人的行走步态来识别这个人身份的可能性。而在那次可怕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立即将对人类行走步态的研究提升为后来臭名昭著的“完全情报感知”反恐项目的技术基石之一。

这样做的难点在于,人类行走的不太难以捕捉。只要这个人手里提上一个公文包或者瘸了腿都会影响系统对清晰步态信息的捕捉。因此观看一个人的行走不太并无法提供明确的生物识别信息。除此之外,一个人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步态,在行走时和奔跑时完全不一样。

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这项技术重新焕发生机。安卓手机和iphone手机都有内置的加速度计,它能感知你走了多远,行走有多快甚至行走时的力道大小。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萨维迪斯教授表示:“借助手机中的加速度计,我们可以捕捉一个人的行走模式。而这种行走模式数据被证明是非常好的身份识别特征。由于这项技术并不需要用到任何特别的设备,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在他/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完成身份识别。”

在一项小型的初步研究中,萨维迪斯和同事们发现这项技术可以达成99.4%的识别正确率,在61%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将一个人慢速和快速行进状态下的步态进行正确的匹配。以后当你口袋里装着一个智能手机时,你就更加容易暴露身份了。

9 汗液

汗液
汗液

美军正致力于寻求通过人体汗液来识别潜在威胁的技术。2010年,美国陆军授予加州安全公司“Irvine Sensors”一份价值7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一款软件,其将可以识别“非正常出汗以及人体体温的变化”。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有望被用于边境巡逻,审讯监视等军事领域或是其它商业领域,包括商业监视等等。尽管目前这项技术仍然很大程度上处于研发阶段,不过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在灵敏的感受器面前,提升的人体紧张情绪将会出卖嫌疑人,在他们的体温数据中将会有所体现。

当综合使用一些生物探测手段,如身体的移动,脸部表情,虹膜扫描等等,将这些手段联合使用来综合判断一个人所处的状态。美国陆军希望能在150英尺(约合45.7米)开外便能实现这种对人状态的判断。2002年,一组科学家在明尼苏达州成功地通过检测人体眼周区域温度的变化判断出军事征兵站人员存在欺诈行为。

10 先进脸部识别系统

先进脸部识别系统
先进脸部识别系统

现有的大部分脸部识别系统都需要获得光照良好的,清晰的面部图像才可工作。不过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研发能够依据质量更差的图像,并在更远的距离上便能实现判别的脸部识别系统。

目前在美国就有一家国防承包商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家公司名为“Progeny Systems”,其开发的这套系统名为“远距离非合作生物特征标签追踪和定位系统”。一旦在人群中锁定一张感兴趣的脸,系统会自动获取其2D图像并随后转为3D图像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这样一旦系统第二次捕捉到这张脸便能迅速予以识别。进行图像转换的原因是使用3D图像可以减少用于分析图像时所需的像素数量,从而加速处理速度,让系统能在几乎一瞬间完成识别动作。根据该公司宣称,这套系统可以在超过750英尺(约合228.6米)处实现这种识别。

然而光这样还不足以应付局面。很多因素都会干扰到识别结果,比如光照条件的变化,距离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到设备对影像的捕捉,尤其是当一个人处于运动之中,或是进出一栋建筑物时就更是如此。而使用3D模型之后可以让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更好的状况是该系统和其它指标综合起来应用,比如配合目标人物的性别,身高,体重,肤色甚至纹身等方面的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

11 快速DNA检测

快速DNA检测
快速DNA检测

在过去,要做一次DNA测试,从获取样本到最终提出报告需要等上几个月时间。而现在的新一代设备可以在不到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对此,美国国防部很感兴趣。

就在这个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开始为美国联邦司法部,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测试一台价值超过25万美元的设备。开发这台设备的目的是“能快速在现场判定遇难者和敌人遗体的身份”。不过根据去年10月份出版的《特种行动技术》杂志披露,由军火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参与开发的快速DNA检测技术在去年8月份被提供给了“未具体指明的政府客户”。据猜测其中一家客户便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另外,加利福尼亚州的IntegenX公司同样拥有快速DNA检测技术设备,他们的设备可以快速对取自任何地方的分子遗留物开展分析,从衣服到烟头,不一而足。所以警方对这项技术如此感兴趣,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身份识别

责任编辑:任光飞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