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娱乐 > 游戏业界 > 评论 > 正文

游戏行业收购案不断 了解对象是成败关键
2013-09-17 09:30  178.com    我要评论(0)
字号:T|T

013年以来,游戏行业并购案持续不断,频有大手笔出现,累计交易总额超过100亿元,算上意向中的并购谈判,总额达到约120亿。

有人说,这个行业有泡沫成分,但我们必须要承认,游戏是一个现金流状况极佳的行业,经常出现在传统行业的一些财务问题,比如:存货减值风险、应收款风险、资产周转效率等等,对于游戏行业全都不适用。

并购案中,收购对象确实大多盈利出众,但据此就认为收购方做了正确的事,就错了

正是这个行业的少数几家优秀企业呈现出的高盈利、高现金流,让资本充足的上市公司把收购枪口转向游戏公司,甚至这些上市公司在此前对游戏一无所知。

若是在其他行业,被并购企业或许会反抗,但游戏公司基本也就从了。原因似乎很简单,价格够了,为何不从。

尽管在2013年发生的上市公司对游戏公司的并购案中,收购对象确实大多盈利出众,但据此就认为收购方做了正确的事,那就错了。江南春曾经在总结他的并购经验教训时表示,在中国,凡是以人为核心的公司,多半是靠不住,而那些以实实在在的资源为核心的公司,是靠得住的。笔者认为,这句话延伸开来,至少有两点可以思考:

创意是否具有持续性

说到底,游戏是文化创意产品,现在媒体普遍把游戏置于互联网行业实在过于牵强,互联网只是游戏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就像生产汽车的,你非要把它算作交通运输行业,是很不恰当的。

游戏,它实际上和图书、动漫、艺术设计、美术、雕刻等等,都是一样的。从实现收入的角度看,每件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你必须要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才能让公司持续具备竞争力。

国内游戏从业者众多,游戏公司也达数千之众,但真正能开发出优秀产品并挣钱的就那几家,或许有些团队确实不够优秀,但即便足够优秀,即便你的上一个产品成功了,下一个的游戏产品能获得成功的概率也是相当低。这就是创意产品的特性。

今年的游戏公司并购案中,收购市盈率普遍在20~30倍之间,有些收购案的价格之高令人咂舌,以神州泰岳(29.530, 0.20, 0.68%)12.15亿元收购天津壳木为例,按净资产计算的PB高达27倍,按盈利计算的PE高达89倍。在国外,游戏公司的收购市盈率只有5~8倍,之所以估值如此之低,主因是作为创意产业,游戏公司的盈利持续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收购具备很大的风险,估值自然上不去。

道德风险

这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大风险,在中国市场尤甚。

就像江南春所言,人是最靠不住的,中国的公司被收购后,带着资源和人脉另起炉灶,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游戏行业也是如此,在掌握渠道资源的情况下,被收购后的公司高管带着核心开发人员重新开发新产品,继续为自己谋事,这样的难度并不大,至少比其他行业进行同样的操作要简单很多。

开发团队是一家游戏公司的命脉,保持团队稳定,是收购方的头等大事,显然这并不容易。

无论你是否同意,无论你是否是游戏行业的从业人员,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游戏公司从业者的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了,这不仅是游戏行业的问题。

正是游戏公司的持续盈利风险,让它们很难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寻求并购是已经投资于游戏公司的PE/VC的唯一出口。各种媒体对游戏暴利的连篇宣传,终于让今年游戏并购案中的这些上市公司成为风险资本的高价接盘者。

游戏是一个能挣钱的行业,但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个行业,了解你的收购对象,收购一家游戏公司并不是一个好的主意,尤其是以很高的价格,尤其在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Zynga公司在今年年中宣布裁掉520名员工,占总员工的比重达到18%,在这个疯狂的游戏大跃进时代,这家被树为全球社交游戏标杆的企业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行业持续盈利的风险特性。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游戏

责任编辑:张飞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