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商业价值》杂志:网络文学下一章
2013-10-15 13:53  《商业价值》  纪云  我要评论(0)
字号:T|T

网络文学不再是某种特定文法,而变成了一种产业形态,今后没有文学不再跟网络没有关联。

p30-wlwx

“原来我写的就是网络文学啊”,说这话的时候米周站在上海季风书店的“网络文学”书架前,上面摆的都是《仙逆》、《修真世界》、《蛮荒记》这种作品,同行的朋友指着这个书架对他说,以后你的书出版了也会被放在这儿。听完米周形容自己 “心里凉了半截”。

米周的书有3本,《旅行故事》、《冰岛日记》和《南下打工记》,属于非虚构文学作品,都已经在豆瓣阅读上出版,其中《旅行故事》和《南下打工记》将会在不久后变成纸媒出现在书店里。“如果没有豆瓣阅读,我是不可能出书的。”1988年出生的米周其实是名飞机发动机的工程师,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写作自己的旅行故事,最开始以豆瓣日记的形式发表,之后被豆瓣阅读的编辑看上,联系他在豆瓣阅读出版。

他写的这些确实是网络文学,只是在这里,网络文学不是某种特定的文法,而是一种产业形态。

泛化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从诞生起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今天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印象,其实是其自然生长的结果。

最初的网络文学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海外留学生,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并在新闻讨论组中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写作的动机是表达自己,寻求精神认同。当时最为人称道的是网名为“图雅”的作者,被称为“网上王朔”。他的文字流畅严密,作品富有社会关怀。此时的网络文学见不到任何利益回报和商业运作。

到千禧年前夕,台湾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陆出版,发行量达50万。它是中文世界里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其在大陆的火爆让出版商和创作者看到机会,自此无数人加入到网络文学写作的队伍中。如今活跃在传统文学领域的安妮宝贝和编剧行业的宁财神其实都是当时写作大军中被挖掘出的几位,只是现在他们已经不再创作网络文学。这些作家之所以纷纷转型,正说明当时网络文学产业并未成熟,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只是这些人的一块跳板,成名之后便会选择离开。

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表现为今天这个样子,是从盛大对起点中文网的收购开始的。2004年10月盛大收购起点后,就利用其通过游戏业务建立的渠道,将点卡卖到所有能上网的人手中,聚集了一群愿意付费的读者。吸引读者后,自然伴随着作者的大规模涌入,使得起点拥有了业内90%的作者资源,让其他网站几乎没有生长空间。在此后的10年里,盛大文学一家独大,几乎成了网络文学的代名词。

它不仅理顺了网络文学产业的商业模式,从无到有,做出10亿产值,也一手打造了年入百万的网络作家财富神话。与此同时,在商业力量的运作下,网络文学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内容模式:这些作品以连载形式呈现,为几十万到几百万字的长篇,每部作品都有明确的读者定位。一个典型表现是网络文学有“男频”和“女频”之分,“男频”定位于男性读者,多为仙侠、玄幻等主题,“女频”则专门提供都市言情一类的作品。

经过10年发展,这种印象实在太根深蒂固,以至于对豆瓣阅读这种后来者而言,只能小心避开这个概念。其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表示,“并不想重新修改这个词在读者心中的含义范围”,而将豆瓣阅读定位为较严肃内容的数字出版,避而不提“网络文学”这个词。但自今年初开始,豆瓣阅读在默默进行的网络出版实践,其实已经在给网络文学注入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内容,并正改变着网络文学的含义。

而就在上个月,腾讯以“全文学”概念正式进入文学领域,则将这件事往前推了一大步。

“网络文学是整个文学的组成部分”,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这位没有QQ号、用纸笔写作的严肃文学作家坐在腾讯文学布置漂亮的舞台上这样表示。和他坐在一起的还有苏童、阿来和刘震云,都是传统文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作家。腾讯文学将这次发布会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又是一个标志性的地点,并让这4位作家的身影充斥在活动的每个角落。如此种种努力,这家市值千亿的网络公司想传达的信息再清楚不过——腾讯要重新定义网络文学。

今年开始,腾讯公司将分散在内部的各条与文学相关业务线调整到互动娱乐事业群下,成立专门的内容与版权业务部,并于9月举行发布会宣布进入文学领域,并提出“全文学”概念。

“网络文学只是全文学的一个分支, 腾讯文学能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结合起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张蓉是腾讯文学运营负责人,说这话的时候他面前的桌上摆了3本书,其中两本分别是莫言的《蛙》和苏童的《黄雀记》。他解释说自己既是传统文学读者,也阅读网络文学,目前这种区隔只是阶段性的产物。

上一个阶段的网络文学形态,是技术、渠道、商业模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已经拥有了2亿多用户,并涨势惊人。然而,移动互联网来了,它带来了更多机会和变化的可能性。

网络阅读大爆炸

2011年10月24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3周后,售价4.99美元的唐茶版《史蒂夫·乔布斯传》在App Store上线,短短13小时后,成为App Store中国地区付费排行版第二,当时盘踞榜首的是售价在0.99美元的“切水果”游戏。在上线不到24小时后,它把“切水果”从第一位挤了下来。

唐茶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从事电子出版的小团队,他们强调高品质,这体现在字体、排版、设计等细节上,追求移动端阅读体验。其创始人李如一对用户付费有着执著的坚持,认为唐茶的未来在于拓展愿意为优质东西付费的人。当时《史蒂夫·乔布斯传》的实践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可行性,现在唐茶的书架上已经有600多本电子书。

嗅到这一机会的不只是唐茶,也是在这年,基于Kindle研发的阅读软件多看推出iOS App,并在次年推出电子书城。与此类似的阅读类应用开始进入内容领域的还有QQ阅读、掌阅、熊猫看书等。而今年6月Kindle正式在中国发售,标志着这家在美国其专属出版物下载量超过1亿次的公司进入中国出版市场。 在此之前,它已经筹备达一年之久,甫一上线就推出了5万本电子图书。如今,腾讯在QQ阅读的基础上又将在手机QQ这种坐拥近6亿用户的巨型渠道上接入“QQ阅读中心”。

网络阅读进入大爆炸时期,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智能手机用户数的增长,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2中国手机应用市场年度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8亿人。这些人有阅读的需求,这种需求之庞大之复杂,已经是之前的产业形态无法承载的。

同时,移动支付一年比一年成熟。如今,不管支付宝的手机钱包、亚马逊的“一键下单”功能、还是微信新近接入的微支付,都让移动端的小额支付变得快捷简单,这接上了整个移动阅读的最后一环,让整个产业飞速转动起来。

这种大爆发可追溯到移动互联网的起点——2010年,只是当时趋势还不明显,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这么多人盯上,可当时身处行业内的人还是无形中受益,这就不得不提盛大文学。

盛大文学价值的爆发正是从2010年开始,那一年的标志性事件的起点中文网开始盈利。在此之前,2008年,起点的收入不到3000万,整个盛大文学收入也不过4000万;2010年,盛大文学的收入达3.93亿人民币;2011年,6.8亿,几乎翻了两番;2012年,达到10亿规模。

也从2010年开始,媒体中开始出现网络作家年入百万的报道,多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网络文学作家如南派三叔、唐家三少等人也都是在那个时候首次出现在榜单中。

但这种爆发的速度太快、能量太巨大,以至于产业内已有势力已经跟不上它的节奏,于是曾经还得益于这种爆发的盛大文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内部发生分裂,这就是今年3月备受关注的起点中文网团队出走事件。

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曾对《商业价值》解释这次分裂的原因:原先的网络文学市场在盛大文学之外是很小的,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潜在市场在变大,“起点1300多万的UV,但问题是腾讯和百度是多少?微信有多少?”

移动互联网不仅带来阅读人群的爆炸式增长,还重塑了网络阅读的渠道。这种渠道不再是之前盛大文学的主要渠道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而是移动端的通信工具、浏览器、各种阅读类APP等。

盛大文学不是没有看到这个机会,它也开发了云中书城、起点阅读等移动APP,其CEO侯小强直接将盛大文学定位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并表示“哪怕现在撞的头破血流,也要坚持做移动互联网。”但移动互联网上用户裹挟的速度如此之巨大,微信在短短2年时间里已经拥有数亿用户,并没有留给盛大文学多少时间来抢夺移动渠道,作为内容生产者的起点中文网自然不得不焦虑。

网络阅读的爆炸也是获取新用户的机会。因为跟沟通一样,阅读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阅读的人群可以非常大,以至于可能会反哺渠道,这也是腾讯的手机QQ接入阅读中心如此顺利的原因之一。有微信借助沟通这个基本需求扩大用户群体在先,手机QQ也不是不可能借助阅读吸引更多样的用户。

对内容的反作用力

网络阅读大爆炸不仅向外影响读者和行业,还向内改变作者的创作和内容的形态。

关于这点,游戏行业的变化最典型。手游爆发的本质是“人人皆Gamer”,移动互联网扩大了游戏人群,让之前不玩游戏的人也开始玩游戏,这意味着内容必须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同时,与PC端游戏不同的是,受限于手机屏幕大小、性能,手机游戏也无法实现PC端大型游戏的效果,所以手游大多比较简单。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上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游戏时间以几分钟、十几分钟为单位。所有这些最终导致《找你妹》、《我叫MT》这种形态的游戏的火爆。

“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有几个亿的用户,需求很多样性,我们做产品的思路就是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文学也是这样。”腾讯文学运营负责人张蓉称腾讯提出“全文学”的概念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移动互联网上人人皆读者,这自然要求有更丰富的内容构成。

腾讯文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网络文学外,还有来自于传统出版物的数字版。此外,还提供开放平台接受其他外部内容。对于原创部分,腾讯文学采取不同的福利体系,不再只按千付费,还有包月付费、按本付费等方式。更重要的是,有编辑专门挑选质量上乘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被选上,腾讯文学会提供给作家每月几千元的保障基金,让作家免于更新的压力,可以专注于写作,以作品质量为创作目标。

同时,基于移动端阅读碎片化的特点,特定类型的作品开始出现。尽管豆瓣阅读接受并欢迎所有形式的投稿,但尤其提倡“短作品”的新体裁。这指作者自己投稿,首次发表在豆瓣阅读平台上,长度在3~5万字,2小时内可以读完的作品。“我们鼓励作者不需要为了出版纸书而有数十万写作字数压力,尝试在更短小的篇幅内精确完整地写作。”戴钦说,“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读者的碎片化时间”。

移动端带来的另一个机会则是社会化阅读。移动互联网中的人时刻处于社交状态中(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的时间流),人的阅读动机往往发生在翻看朋友状态的过程中,于是阅读的内容被推送到用户面前,而不是用户主动去寻找。相对于后者,前者显然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正是手机QQ阅读中心的重要功能之一。以后阅读文章,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添加批注,当朋友也看到这本书的这个地方时,就会看到你添加的批注,并可参加互动评论。另外,看到喜欢的部分可以直接获取书摘并分享到社交网络中,激发他人的阅读兴趣。

同样基于社区的豆瓣阅读也有这方面的实践,典型的如“睡前一起读”。用户先购买豆瓣阅读中的一部作品,在晚10点后用豆瓣阅读的任何阅读器开始读。当读到有趣的地方,推荐这部作品,在推荐语中加上#睡前一起读# 。如果在10~12点之间发出了上述的广播,周三会收到豆瓣阅读的礼券,刚好是之前购买这本书的钱。

此前的沉浸式阅读反对被打扰,因为所阅读的内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这种社会化阅读的对象不可能与沉浸式阅读相同,这可能也会反向影响到内容的创作。读者、作者、内容这三者的关系在移动端被重新建构,最终所呈现的内容将不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

无网络不文学

“我只靠写作的收入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开销”,六六是最近几年走红的作家,她多次在媒体中抱怨写作收入低,“我算是出书频率很高的作家,一年至少能出一本,还都是畅销书,更别提其他作家了。”与此相对的则是知名网络作家6位数的年收入。

互联网能让文学实现更大的价值释放。传统出版的困境是获取和到达用户成本高,互联网渠道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莫言这些传统文学作家之所以愿意跟我们合作,是因为通过我们,可以让他们的作品到达更多人。”张蓉表示。 互联网渠道的用户以亿计,这是传统出版商不可想象的量级。

在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外,网络的呈现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改变了整个出版的流程,缩短了出版的链条和周期,这也会产生新的价值,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实践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今年1月,斯蒂芬·金将新书《枪》直接放在亚马逊上出版,这是一本8000字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章对于绝大多数报纸或杂志来说都太长了。如果他把书给传统出版商的话,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才会成册出现。可当他在周五将书提交给Kindle Singles后,周末就有人读过这本书,并有1654条评论。而且跟传统出版比起来,他挣了更多钱。因为亚马逊直接将收入的70%分给作家,并按月结算,同时还让作者保留版权。

文学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表示这种很难立刻被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抽屉作品。它一般指作者的中篇、短片、游戏性作品,要集结出版的话不知要等到哪一天。网络出版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这里的单位再也不是“书”,而是“篇”。只要作者愿意,可以任意形态到达自己的读者,直接的。

网络不仅是呈现和传播的渠道,互联网公司还承担了版权代理的角色,将文学作品作为源头注入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实现更大价值。豆瓣阅读已经成功帮作家将文字印在纸上,腾讯文学则构建了一整套泛娱乐产业链,涉及到游戏、影视剧、戏剧、动漫等多个领域。已经有多部作品被翻拍成电影的苏童仍然存在“没有人来找我”的问题,对新人来说就更困难,而一套运作良好的产业链将会吸引内容的靠拢,实现价值的正向循环。

移动互联网不仅在改变整个文学领域的增量——网络原创内容,即传统概念中的“网络文学”,也在改变存量——传统文学作品。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全新力场中,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正互相靠近,最终将交融在一起。

最后的结果是,今后也许不再有网络文学这个词,因为没有文学不再跟网络没有关联:不管是产生自网络的内容,还是在网络上呈现和传播的内容,他们都是文学的一部分。此时,网络在文学中无处不在,于是也就没有必要再单独提出“网络文学”的概念,并被扣上某个特定的标签。

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经汹涌来袭,它卷入了更多的人,卷入了更多的内容,卷入了更多新的模式,一场对文学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责任编辑:任光飞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