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会跳舞的大象已经102岁,它正在追赶移动互联网时代轻快的步伐。
文|CBN记者 陈璐 朱宝 叶雨晨
谈起IBM,人们除了能想起那只“会跳舞的大象”,很难说出它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公司。它被广泛关注到,似乎总是因为一些“不好”的事情。
2014年4月中旬,IBM发布的本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就不乐观,营收为225亿美元,同比下滑3.9%,净利润为23.84亿美元,同比下滑21.4%。调整后,每股收益符合华尔街分析师预期。IBM在2013财年第三季度里来自“金砖四国”的营收比去年同期下滑15%。
比财务问题更刺激眼球的是IBM深圳工厂“罢工”消息。2014年1月23日,春节前一个星期,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正式对外宣布以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的X86PC服务器业务,同时将从IBM方面接收该部门7500名员工。
3月初,IBM深圳工厂X86生产线的1000名工人因不满自己将被转移到联想举行了一次长达两周的罢工。这使IBM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更多的员工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IBM,包括一些在IBM工作超过10年甚至15年的老员工。
裁员的消息以这种戏剧化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事实上,就在联想收购X86的消息发布一周后,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一,在懒洋洋的节日气氛中,近600名员工度过了他们在IBM中国的“Last working day”(工作的最后一天)。2013年是IBM入华30周年,它曾是中国IT产业的启蒙者。
刘辉不久前拿到补偿金离开IBM,赋闲在家。人们问起他在IBM的经历,他总喜欢从17年前讲起:“那时我在银行负责IT,每天工作接触到的很多都是IBM、甲骨文这样的主流外企人,工资是我们的好几倍,出入星级酒店,谈吐和素质也很高。”刘辉后来辞去国有银行的职位,加入IBM销售团队,从普通员工一直做到管理层。
这次IBM中国区裁员,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刘辉所在的系统与技术部门STG(System and Technology Group),该部门主要业务是硬件销售和硬件服务团队。有传言说IBM中国计划要裁掉该部门60%的员工。此外,IBM中国的各个部门也制定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计划,其中还包括IBM三个在华研发机构。
有熟悉IBM中国的人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IBM在广州珠江新城高德置地广场原本租用了三层办公室,但现在留下的人员连一层也坐不满;而在东北地区,IBM哈尔滨办公室销售团队被整体裁员。
“IBM这几年其实一直在裁员,只不过中国作为业绩增长最好的市场,躲过了之前的裁员。”刘辉说,“今年的裁员计划算是几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IBM中国发生的一切,是IBM全球员工重组计划的一部分。2013年4月,IBM宣布了费用为10亿美元的全球裁员计划。尽管并未透露具体裁员人数,但市场投资机构Oracle Investment Research的分析师基于10亿美元成本数据分析,预计此次人数为6000至8000名。
激进的裁员计划与IBM硬件业务的下滑密切相关。前任IBM CFO Mark Loughridge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称,有2/3的硬件业务下滑是由于在发展中国市场表现不佳,而其中1/2又主要受中国市场业务下滑影响,主要负责IBM硬件的系统与技术业务营收32亿美元,同比下滑了17%。
这种情景似曾相识。今年102岁的IBM历经现代工业演进过程。这家公司在二战期间进入计算机行业,创始人沃森家族主导数次转型,并一手塑造了引领IT业发展的蓝色巨人形象。但使IBM成为商学院经典转型案例的,则是1990年代的CEO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1992年,IBM宣布50年来第一次大裁员,次年,IBM经历首度亏损,郭士纳于这一年上任。
郭士纳决定放弃IBM曾赖以生存的大型机业务,转向前景未卜的PC业务,同时大规模精简管理架构,并重塑了IBM注重客户导向的价值观。郭士纳的继任者彭明盛(Sam Palmisano)任职10年,推动IBM从硬件向软件服务业继续转型。
IBM在公众眼中的样子有些模糊不清。
“我经常问一些朋友或客户,你所理解的IBM是什么?他们总想到是PC。那是1990年代的转型,从一家硬件制造的企业变成软件即服务的企业。”IBM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如今,IBM按收入计的业务排序为:软件部门、商业服务部门、系统和技术部门及金融部门。此番裁员幅度较大的硬件业务属系统和技术部门。
事实上,就财务方面来说,IBM目前境遇要好于郭士纳接手前的1990年代初。这两次危机值得类比之处,更可能在于IBM所面临的行业变迁上。郭士纳当年正因前瞻性地洞察到电脑小型化的发展前景,才决定探索新的商业机会。惠普、戴尔在此后也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它们的努力一方面推动了便携式电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找到了软硬件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但和上次变革不同,挺过IT业泡沫后,苹果、Google、亚马逊等当年的创业型公司,在2000年后逐渐引领整个产业进入以智能设备、社交、云计算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IT界第三方评估机构Gartner在2014年发布产业趋势评估报告,指出IT业已进入到云时代,越来越多的IT基础设施与商业应用将基于云架构实现。预计到2015年,云计算市场规模可达2500亿美元。2016年,估计全球范围内超过1/4的应用、85%的新软件将有云版本。
这意味着,传统硬件的地位在新一轮变革中被削弱。考虑到2004年,IBM将高端笔记本品牌ThinkPad出售给联想集团,而10年后,才又谈成低端硬件服务器X86的收购,IBM剥离硬件的速度始终有些缓慢。“和1993年的情况有些类似,必须先革自己的命,先放弃自己高利润的业务,去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一位IBM离职员工说。
关键还在于,移动互联网的更迭较之前更快。云市场调研公司Synergy的分析指出,2013年前三季度云计算IaaS & PaaS市场总营收超过了25亿美元,亚马逊旗下AWS占据了全球55%的云计算市场份额。
人们不禁质疑,拥有40多万名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的蓝色巨人,能否跟上互联网时代轻快的脚步。
对此,IBM历史上首位女性CEO罗睿兰(Virginia Rometty)一定会辩驳说,IBM已为变革做好准备。
譬如,对于裁员,IBM给《第一财经周刊》的官方回应是:“IBM将持续平衡自身员工构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同时开拓IT产业内新的高价值领域。IBM将调整自身以便引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认知计算等领域。”在IBM看来,裁员的本质是资源重组。
的确,IBM在云计算方面早已部署。2007年,IBM时任CEO彭明盛(Sam Palmisano)和谷歌创始人之一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创建了一个学术云,开创了云计算的先河。接下来,在商业领域,IBM每年研发投资超过60亿美元,如今,IBM的云计算能力建立在1560多项云专利基础上。
迄今为止,IBM在云计算的软件、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斥资70多亿美元进行了15次收购。2013年IBM共进行9起收购,其中,最受关注的是2013年6月花费近20亿美元收购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SoftLayer。后者可提供全方位的交付模式,包括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以及业务流程即服务。
只不过,这些收购并没有迅速整合进IBM的庞大框架中释放商业潜力。
注意,IBM意识到变革前奏是在彭明盛时代,那正是IBM向服务业转型的黄金十年。从2001年到2010年,IBM平均每股收益年增长率达21%,2010年为11.52美元。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未曾折损IBM的财务指标。IBM还拥有仅次于可口可乐的全球最高品牌价值。有投资者计算出,若在彭明盛接任的2002年3月投资IBM,待他2012年卸任时,投资翻倍。
2012年是个拐点。整个财年,IBM净利润166亿美元,同比上升4.4%,但2012年的全年营收却下滑2%。
前IBM员工董翔回忆说,这几年基本是在努力压缩成本,在中国区,免费茶水咖啡在2009年取消,销售人员每月800元的服装补贴在2011年后也消失了。
多名前IBM员工认为,第七任CEO彭明盛加重了公司的+财务导向。他任内向华尔街承诺,到2015年,IBM每股收益要达到20美元。在此承诺的指引下,IBM对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核心目标在于迅速提升盈利能力,关键举措是剥离低价值业务(低端硬件)、发展高价值业务(软件+服务),同时大举削减运营成本。
同样是在2012年,Salesforce.com和亚马逊这些新兴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开始威胁到传统IT企业的地位。
为快速赢得市场,亚马逊的AWS自推出以来降价高达40多次,这导致新兴的云计算行业利润不高,同时与IBM追求高利润的方向相冲突。2013年3月,IBM还曾创下股价历史新高,市值一度达到2363亿美元。
熟悉IBM的人士说,IBM之前太专注原有的高利润产品模式,硬件业务虽然收入占比不高,但利润仍然可观。而且,硬件对IBM仍有战略意义。业界传言IBM计划出售芯片业务时,罗睿兰公开澄清:我们需要让IBM的硬件业务转型,来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因此,IBM虽然对市场有所洞察,却不急于改变。而云计算带给IBM的更大冲击是商业模式上的。
郭士纳和彭明盛启动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IBM的营收模式:从原来的纯硬件产品销售,转为以硬件为基础、向企业客户销售价格昂贵的软件服务及解决方案,而开发、推广这种软硬件系统需要高昂的人力资本支撑。IBM的咨询服务人员会常驻在企业中,以便随时提供支持性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亚马逊等新玩家不再兜售硬件服务器,同时也不提供人力服务,转而向企业低价租赁软件及计算机系统。在中国,阿里巴巴在内部积累的基础上,对外提供低成本的“阿里云”服务。
这些举措改变了用户对产品的购买习惯。“现在公司在IT领域越来越倾向于租赁软件和云系统,用来降低成本和部署时间。”一位本土IT供应商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样一来,IBM原有的高成本销售模式需要做出全面调整,这也是为何此次裁员主要集中于硬件及其销售部门。
整个2013年,IBM都在感受行业巨变,而中国市场的体会尤为明显。
某欧洲地铁工程公司的管理人员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斯诺登事件后,中国政府的招标项目留给外国企业的份额只有30%,70%都留给了中国公司。
在这一背景下,阿里巴巴等本土公司发起了一场“去IOE”运动,以本土服务取而代之。IOE是个简称,指以IBM、甲骨文、EMC为代表的小型机、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技术架构。IBM过去在中国市场份额最高,受到的冲击更大。
和西方市场不同,由于中国市场的付费习惯,IBM在华硬件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为60%,销售目标连年增长。“IBM每年业务以20%到30%递增,现在经济放缓,客户不会再拿出那么多钱投入到硬件设备上了。”一位甲骨文销售主管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完全的卖方市场。我们根本不关心对手在做什么,只谈论我们在做什么。”刘辉说。
业绩的下滑使IBM急于改变自己。从2013年年中至2014年年初,中国区至少经历了两轮内部调整,从以前更关注大型转向服务小企业。“作为全球研发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做更多对中国市场负责的事情。中国有很多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有群聚效应,他们需要大量的而且标准化的技术服务。云计算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以软件即服务的交付的形式。”IBM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促使员工转型。“我们去年差不多有上百名高管都从管理层重新回到了一线工作,我们希望做一些调整,不管在管理这条线上还是在专业这条线上,都给员工提供很好的上升成长空间。”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亚洲人力资源合伙人Horst A. Gallo说。
转型难免阵痛。2014年4月,IBM举行了容纳全球2000多名销售人员的销售誓师大会,正是为了配合销售人员技能、知识体系的转型。这意味着,IBM开始全方位地面对挑战。
2014年1月10日,IBM宣布投资逾10亿美元于新成立的IBM沃森业务技术集团(IBM Watson Group)。该集团总部设在纽约市,招纳近2000名专业人士。其中1亿美元将用于风险投资,以支持IBM新构建的生态圈。包括在IBM沃森开发者云(IBM Watson Developers Cloud)中的初创企业以及由沃森驱动的新一级认知应用业务。1月17日,IBM宣布将投资12亿美元扩大其全球云业务实力。
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一个新业务,可见IBM对其寄予厚望。在IBM看来,云计算的背后需要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支撑。“无论是传统数据还是新兴的交互数据,最终是需要从数据中产生洞察力。”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说。迄今,IBM在数据计算领域投资超过240亿美元,其中170亿美元用于30多项收购。IBM研究院2/3的工作目前正专注于数据、分析和认知计算。Watson代表着认知计算上的变革,能利用人工智能对将超大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判断,目前已在医疗保健、银行等行业获得少量试用订单。
2014年3月25日,IBM在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召开了中国区最重要的年度活动——IBM论坛。今年的主题设定为“颠覆与变革”。在为期3天的论坛里,IBM正式向外界介绍了未来转型的新方向——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为基础的新的业务发展。期间,针对Watson单独开辟了一场论坛。
对IBM中国区来说,变化不止于此。从今年开始,IBM的销售和市场业务不再经过亚太区,而是直接汇报给美国总部,此前,IBM中国开发中心一直在向美国总部汇报,甚至,整个亚太区已开始向IBM中国开发中心汇报。这意味着IBM中国区话语权的提升。2013年底,IBM宣布与世纪互联合作,将部分云计算业务引入中国,预计今年8月投入使用。“我们的确有着中国地区特有的策略,在不同的地区选取不同的合作伙伴,尽可能拓展在中国市场的覆盖率。”王阳对说。
今年,SoftLayer预计在全球新建15个数据中心,其中13个在美国以外。目前,它正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磋商落地事宜。IBM称未来要在中国落地3-5个数据中心。
其实,IBM对云相关领域的部署并非没有回报:专利数量已超过1500项;其次,2013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43亿美元,年增长率69%。CEO罗睿兰在2014年年初发布的2015年IBM路线图显示,IBM的云业务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70亿美元。IBM似乎准备在未来五年跻身云服务企业三强。
况且,亚马逊的公有云服务也面临挑战:如何将公有云、私有云与企业已有的内部应用打通——这方面,收购了SoftLayer的IBM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只不过,70亿美元也只占到IBM年收入的7%,这对于寻找新增长点的巨无霸公司来说,仍意味着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其间最大挑战通常来自公司内部。
“IBM作为这么大的一个公司,有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些信息孤岛,”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亚洲人力资源合伙人Horst A. Gllo说,“相信我们可以把这些壁垒打通,相互协作。”
很多老员工意识到,大规模收购给IBM带来了多种效应。“上百家公司被收购,这个过程中IBM是在变化的,在全球范围内,有66%的人在2003年还没有加入IBM公司,在亚太区新兴市场更少,有80%的人在2003年还没有加入IBM公司。”IBM大中华区品牌及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经理耿晨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郭士纳时代确立的IBM基本信仰,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对现在的大部分员工来说,仅仅是一句口号。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将IBM的价值观传递下去,是当前管理层的重任之一。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也冲击着IBM传统的价值观。“我们需要有互联网思维,以前是技术思维,认为技术领先就行了。我们不应该只考虑技术所带来的成本上的节省,效率上的提高,而应该考虑原来的商业模式是不是改变了,这对我们研发人员非常大的挑战。”王阳说。
即便在离职员工看来,IBM仍然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对IT产业的走向有着准确的洞察力。“我觉得IBM远没到真正出大问题的时候,但它确实处于一个真正需要去变革的时候。”一位IBM前员工说,“最大的敌人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时间。”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刘辉、董翔为化名)
相关报道:
- IBM对“五年财务计划”信心满满:今年将稳定硬件业务2014-05-15
- IBM破釜沉舟:专注高价值云领域2014-05-13
- IBM推出POWER8开放平台 融入中国2014-04-30
- 谷歌展首款自主服务器 基于IBM Power处理器2014-04-30
- IBM大中华区CEO:从未向美国政府提供数据2014-04-28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