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源”要权威
就像“张拾迈”教授一样,他的“身份”是“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教授”,这让它看起来有了可信度。周裕琼发现,成功的谣言往往都会虚拟一个“真实的人”或一个看起来很权威的消息源。2012年多条微博上盛传的谣言的第一句都是“5分钟前BBC消息”、“路透社刚刚发布”。
2012年7月,网上热传一张看似新闻网站页面截图的照片,“新闻”标题是《提高物价减少福利,有利于人民发挥潜能》,来源是《新京报》,内容是一位专家在会议上发言的照片,摄影是“新华社记者”。这则谣言用了三个看起来很可信的信息源:截图来源是新闻门户、文章来源是具有公信力的媒体、照片来源是国家通讯社,最后构成了一则成功的谣言,被大量转载、转发。
同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还有一个悖论,权威机构发布的消息,甚至是“辟谣”消息,却被认为是谣言,而且是成功的好谣言。
2012年2月8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发了一条“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随着真实情况的不断披露,这条“辟谣”成了一条“好谣言”,并被不断地演绎传播。一直到9月20日,新华社披露了王立军案件庭审及案情始末,几家媒体官微发微博调侃重庆市政府新闻办还没删那条“休假式治疗”,这条辟谣或者说谣言才不幸被重庆删除,让很多围观者扼腕叹息。
从传播效果来看,“休假式治疗”无疑有资格入选2012中国“好谣言”。辟谣联盟发起人之一“点子正”也曾相信了“休假式治疗”的说法。“点子正”对记者说,最容易成功的“好谣言”就是“官谣”,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谣言民间无法查证,解释与澄清只能由官方来做,“而官方由于种种原因,其澄清的未必就是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被证伪。”
重复一千遍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谎言说一千遍,就会变得可信。而这种规律也让网络水军得以大行其道,水军只要反复说,不断刷屏,就能让很多网友宁肯信其有——早期的代表就是汶川地震时期被捧红的某款饮料。“点子正”也认为,现在谣言“产业化、利益化”的特点已经很明显。
而对谣言的重复不仅限于网络,传统媒体的报道——哪怕是辟谣——也是重复的一种,而且有些时候会推动谣言传播得更广。
“谣言产生前,传统媒体的沉默为其酝酿发酵创造了条件;谣言流传时,传统媒体的‘传谣+辟谣’的报道框架增加了谣言的模糊性;甚至在谣言平息之后,传统媒体报道类似事件的时候仍然会提取谣言所凝结的集体记忆,乃至演变成假新闻。”周裕琼说。
北京大学副教授、互联网研究学者胡泳提出,辟谣者遇到的普遍困境是,重复一个主张,哪怕是为了否定这个主张,只会令其真实性更趋明显。另外,为了决定某种陈述是否为真,我们常常寻求社会上对该陈述的集体评价。然而,精确地衡量社会共识是困难的,所以大脑会转而依赖熟悉度——如果某件事情看上去熟悉,那你以前一定听说过,既然以前听说过,那这件事应该是真的。
不管李启铭有没有在事故现场叫嚣过“我爸是李刚”,媒体事后总会以“我爸是李刚”来提及事件,“我爸是李刚”在重复无数遍后,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集体记忆。
《今日心理学》报道,11%的美国人相信奥巴马其实是一个激进的穆斯林,2008年《纽约客》杂志还曾在封面刊登一幅漫画挖苦这一谣言:新上任的总统奥巴马穿着伊斯兰长袍在白宫优哉游哉,星条旗被扔进了壁炉的火焰中,墙上则挂着一幅本·拉登的肖像。而在谣言传播专家马克·佩佐看来,澄清谣言的举动反而会让谣言更深入人心。“毫无疑问,你听到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会相信,哪怕是同一个人跟你反复说同一件事。”佩佐说。
明星国籍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知名主持人杨澜近年多次被传美国国籍,“杨澜终于承认自己是美国国籍的人大代表了,她理直气壮地说:虽然我入了美国籍,但我出身于中国……”
虽然杨澜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否认了美国国籍、绿卡,但谣言还是被不断传播,重复再重复。2012年8月,雅虎论坛把“杨澜终于承认美国籍”做了专题,进而被作为权威消息源海量转载,谎言重复了无数个一千遍。
12月18日,记者在新浪微博里搜索“杨澜 国籍”,发现几乎每天都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微博,大量的普通网民已经把杨澜是美国籍作为一个事实来陈述和表达。
因时制宜,紧扣热点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天津代表刘美丽提案:加强北京煎饼果子摊儿的治理刻不容缓。她指出北京的煎饼果子普遍无法入口,煎饼绿豆面含量不足,软黏没有咬劲儿,果毕儿不够酥脆,面酱偏咸,而且标配只有一个鸡蛋,已经严重影响了京城人民的早点质量。再不改善,她已经考虑改吃鸡蛋灌饼了。”
这是一条尽人皆知的经典“好谣言”。每年全国“两会”都会涌现出一些雷人提案、雷人雷语,这些提案和言论让民众深切怀疑部分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一到“两会”时,大家就有看到雷人提案的心理预期,网友@地下天鹅绒 就在这种预期下发了这个段子,让很多人认为刷新了“雷人提案的下限”,但依然可信。而更多的传播者可能自己也不相信,但它足够有趣,还是会津津有味地转发。
最后,媒体认真地去辟谣,告诉读者天津团没有一个代表叫刘美丽,而最初的那条微博被和谐了。
很多成功的谣言都是这样,大家在关注什么问题,就会出现什么问题的谣言,借着关注度得到更快的传播。
备受关注的启东事件中,7月28日有市民冲进了市长办公室,这是整个事件中一个消息传播的高潮。很快,一则谣言风行网络:“启东市长办公室搜出避孕套”。在网络上普遍讨论启东事件的背景下,谣言大行其道,以至于几天后警方公开回应辟谣。
挑软柿子捏
“柴静被开除了”、“白岩松被开除了”,类似这样的谣言一再出现,虽然人们很容易就从电视里看到他们两个人还好好的在主持节目,但过一段谣言又出来了。
谣言编造者选择了一个容易“欺负”的对象——央视。在民间、网络舆论场里,很多权力机关、权威机构都是“弱势群体”,与它们相关的谣言更容易被相信和传播。
学者胡泳2009年就曾撰文《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其中介绍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卡普费雷的看法:谣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政治现象。谣言迫使当局开口说话,又对当局作为惟一权威性消息来源的地位提出异议。谣言构成了一种反权力,即对权力的某种制衡。胡泳在此基础上提出,谣言常常作为一种社会抗议出现。在缺乏正常政治参与渠道的前提下,民众借此宣泄情绪、宣示诉求。
8月14日,悍匪周克华在重庆街头被击毙,与欢呼几乎同时出现的,是大量的谣言——山上还封锁着、周克华没死、长沙警察被误杀……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相信周克华没死,但不信的同时却还在参与传播。以前警察办案在外界看来是神圣的,而在重庆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后,这种神圣感被解构了,权威机关公信力降低,人们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解构官方的权威。
而当太原公安局长儿子醉驾袭警事件后,人们再遇到类似事件,对官方说法的信任度就会进一步降低,看到谣言也会更乐意传播。
在武汉大学教授沈阳看来,微博提高了信息的生产力,让信息更便利的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快的信息生产,谣言在微博时代也和其他信息一样更快传播,而相应的如果政府信息公开跟不上,就会导致谣言更‘成功’。”沈阳说。
激发传播欲
2008年汶川地震,一则新闻特别感人:一位年轻的母亲被救援人员救出时已经死亡,在她努力弓着的身下,躺着一个完好无损的婴儿。救援人员在婴儿的襁褓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有条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其实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但人们愿意相信、愿意传播,口口相传、短信转发、论坛转帖,那时候没有微博,这段话却能成功地成为几乎所有国人的共同记忆。虽然谁也找不到这个婴儿,但感人故事还是上了无数媒体的封面,上了央视的晚会。这种“玫瑰式谣言”美好到人们不愿去证伪。
“成功的谣言一定是能激起大家传播的欲望,激起我们人际交往的动机,让我们愿意参与传播。”周裕琼说,“这也是为什么政治谣言容易成功,因为官方不说话。如果你都说了,大家都没有传播的欲望了。”
周裕琼提出,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替代性的新闻”,用以弥补正式渠道的信息不足。如果官方与民间的信息鸿沟继续拉大,那么谣言就可能层出不穷。
于是王立军逃馆事件几乎成了全民狂欢,大家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在津津乐道传播各种小道消息。而这些小道消息中的很大一部分最后被证实了。
“谣言成为中国非正式话语空间的‘硬通货’,造谣传谣成为网民自觉或不自觉的日常舆论活动。”周裕琼说,“传谣未必有特别的动机,有时候是为了释放压力。比如世界末日谣言,我们其实是在借着这个预言释放压力,我们明知道不靠谱,但不到最后一天,大家还是会津津有味地传播。”
12月5日,周裕琼给学生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未来5次课的内容安排,大家一起监督老师执行;如果玛雅人靠谱的话,那就是未来3次课的内容安排……”她邀请了一大帮朋友12月21日去她家吃“末日狂欢火锅”,到这天,她本学期的课还有两节。在她看来,末日谣言是朋友聚会的好由头,而在一些商家眼中,末日谣言则是打折促销的好噱头。用她的话来说:“不管你信不信,谣言都在那里,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求”。
记者_沈玎
国际突发新闻
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验证渠道主要是几大国际知名媒体,比如CNN、BBC等。一旦有爆炸性的新闻,比如“日本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之类,假如在CNN和BBC的网站首页上没有,基本上可以判定100%为假。
当然,更专业做法是监测四大通讯社的稿库。有一个网站可以利用:http://www.newsnow.co.uk。
你还可以安心等各大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消息。从消息在微博上爆出起计时,如果半小时之内门户网站还没有相关消息,也基本可以判定为假消息。
奇闻异事
这类消息的判定比国际突发新闻略难,因为一般的官方通讯社很少发布这类带有哗众取宠性质的消息,所以需要加入更多的技术手段。
如果是纯文字消息,一般可以直接选最离奇部分,放到Google英文里面进行搜索,如果搜索结果为零,那基本可以确认为100%的假。如果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些都市报或者晚报啥的,可信度可以提高到50%左右,如果结果里面还有来自新华社、中新社的消息,那么可以提升到70%。如果有美联社、路透社的消息,那真实性上基本就没啥问题了。
如果是带有图片的消息,就把图片保存下来或者取得网络地址,然后用Google的图片相似功能搜索,之后看看这些图片所在的网页上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内容。对比一下原始的消息,也能够排除掉很大的一批虚假消息了。
科学信息
对于这种消息,只能更多的依赖微博上的一批科普性帐号去做判定。这方面工作做得最好的就是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从日本大地震的“谣盐”开始,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就一直活跃在科学辟谣的第一线。
不过,谣言粉碎机也不可能破解所有你遇到的谣言。
社会新闻
对于可以公开出来的消息,各家门户网站的信息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性的。在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下,各家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从规范上来讲,只能采用规范稿源,也就是有资质的传统新闻媒体的内容,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确认其真实性的。
而对于不能公开报道的消息,只应该相信当事人以及可信媒体人的消息。作为微博重大事件运营之本,新浪和腾讯都是高度关注当事人的,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认证。而微博上也有一批可信媒体人。
个人言论类
一般而言,一个被广泛传是某某名人或者某某当事人的账号,如果在半天之内还没有被加上V,基本上就可以确认是假的。别相信什么白岩松说了个什么话账号被封了,CCAV容得下,网络怎么会容不下?
还有一些喜欢冒充事件当事人的账号,面对这种账号,可以多翻几页所发微博,如果此前所发的微博全都是些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八成就是段子类用户冒充的。
保持怀疑
首先你应该对你所读、所见,以及任何从网络所了解到的一切都抱有适当程度的怀疑心态。即使“有图有真相”,也要保持警觉,因为在这个时代,造假实在不是一件难事。
要记住,再怎么顺理成章的事,它的真实性也未必就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如果消息来自于《南都周刊》这样的靠谱杂志,可信的概率会提高,但如果某个段子来自一家不知名网站,你可能就需要三思。
别点“发送
大致推断出那些有问题的消息的真实性后,如果消息是可疑的,就别发送它。让其自生自灭,不必以讹传讹。
授人以渔
虽然你面对谣言没有中招,但你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了。比起责骂,幸灾乐祸,或其他让他们更为难堪的方式,体谅他们会更好一些。教他们几招简单的防骗技巧,并鼓励健康适度的怀疑习惯。
“科学常常是无力的,谬误通常比真相更甜美诱人。如果我们只是在网络上追赶谣言的步伐,那么我相信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团队一起来挥舞粉碎大锤,力量也是不足的。”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说过:“我们的敌人并非谣言本身,而是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是不加反思的生活态度。这必定是一项水滴石穿的工作,一点一点清除谣言滋生、繁殖的土壤。”
(部分内容借鉴于新浪微博前内容运营主管李凯的文章)
相关报道:
- 霍金等科学家预测世界末日:智能技术上榜2013-09-18
- 假如末日来临:震撼艺术图展示英国天灾景象2013-08-26
- 网络造谣公司:最火时年收入近千万元2013-08-22
- 真正的世界末日:地球将在28亿年后寿终正寝2013-07-04
- 如果说真有世界末日:近地小行星威胁最大2013-01-09
本类最新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