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个人隐私: “互联网发展必须付出的牺牲”?
2013-03-26 08:16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继勇  我要评论(0)
字号:T|T

“隐私被侵犯”是个人必须为“互联网发展付出的牺牲”?

央视3·15晚会之后,关于Cookie一直是互联网圈内持续讨论的话题,3月24日下午,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克枫、博客中国副总裁谷龙、《商业价值》主编张鹏、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总工程师辛阳坐在一起,再次讨论“Cookie是否侵犯用户隐私”的话题。

大家至少形成了下面几点共识:一、Cookie是个工具,Cookie无罪;二、互联网企业,特别是某些大企业,普遍存在滥用Cookie,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三、应该严惩违规企业,但“倒脏水不要把孩子也倒了”;四、在当下的互联网行业,用户的隐私一定会被侵犯。

Cookie本善:作为记录用户上网的行为、上网特点的数据包,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更好的用户体验。Cookie也记录户名、账号、密码等用户录入信息,辛阳说这相当于一把菜刀: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能形成安全隐患,就看刀在谁手里。

但Cookie这把菜刀经常被一些不安全的人掌握。谷龙特别提到了广告联盟、搜索引擎把用户信息与广告信息进行匹配,这样做侵犯了用户的隐私,因为用户并没有授权搜索引擎、广告联盟这样的行为。

谷龙认为用户对于自己的信息应该拥有三个权利,即支配权,知情权,救济权:网站应该告之用户信息如何使用,用户有不提供这些个人信息的权利,造成损失或发生侵权要进行赔偿。

张鹏认为,实现这三个权利的基础是“所有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个人对自己的网络信息拥有所有权。一些网站错误的认为,用户为了获取服务提交的信息属于网站所有,可以任意使用,这会造成侵权的发生。

谷龙表示,微软的IE10浏览器给用户提供了选择:可以删除Cookie功能,但由于必须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这会降低网速。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必须要让渡一些个人信息以获取更好的服务。

姚克枫认同上述观点:对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或抓取用户不愿提供的信息才形成侵犯隐私,对个人信息的正当使用不侵犯隐私。

是环境的糟糕导致侵权的普遍发生:大公司做事也不总是规范,总想最大限度的搜集个人信息,同时为了利益偷偷的出售个信息。因此大家得出了“隐私被侵犯”是个人必须为“互联网发展付出的牺牲”的结论。

张鹏建议对发生的重大影响的恶性的侵权事件进行严惩。姚克枫则强调立法要跟上互联网发展的形势,以保障个人隐私。

张鹏认为,对于“一些细微的,不要急于打击,防止打击扩大化,阻碍技术进步”;另一个需要警戒的是要谨防隐私问题成为互联网企业之间相互扔的板砖,这是“对互联网行业的不负责任”。

“为了进步而牺牲”已经不是第一次,比如电子烟雾、情报污染、外层空间的争斗、基因的渗漏、气候的干扰。同样对于新技术的抵制也不是第一次:伦敦工人曾拆毁威胁他们生活的新机器锯木厂,将飞梭用于纺织机的发明者约翰·凯,其厂房被群众捣毁,自己也逃离了英国。

19世纪初,英国手工业者组成了一个集团,自称卢德派,在1831年的英格兰诺丁汉,大规模进行破坏机器的活动。

反对Cookie的人与他们不一样,他们的理由是“包括Cookie在内的技术是人类群体的威胁”,而那些捣毁机器的人民却是由于贫穷、饥饿、绝望,感受到了个体生存受到了机器的威胁。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个人隐私 互联网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