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从硬到软:谷歌I/O大会传递出什么?(2)
2013-05-15 19:59  牛华网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挑战和机遇

冷尧

窒息式的发展Android成就谷歌移动平台的霸主,经营多年的Chrome OS也开始试水商业化。手握Android和Chrome OS两大平台的谷歌,看似谷歌占据着有利的位置,但这似乎并不意味着其可以掉以轻心。

目前,Android系统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由于其开源性,用户、开发者、OEM厂商、运营商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这只绿色的机器人进行改造,从而衍生出两个不同的Android种族:一个尽力跟随谷歌发布的最新系统让其与自己的硬件保持同步,推出自己OEM系统,另一个则无视谷歌的升级,利用最基本的程序打造自己的小生态。

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三星,其立足于Android成为首屈一指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制造商,并从Android系统上获得不菲的利润。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二者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

据相关数据显示,三星去年的出货量达到了2.158亿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9.6%,当中几乎全是Android设备。这也就意味着三星可以依靠其强劲的出货量,在与谷歌的对话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显然不是谷歌想要的。

而让谷歌极其不爽的是,2011年三星与Intel合作开发的Tizen移动操作系统。作为“备胎”的Tizen至今尚未对Android形成实际的威胁,虽然如果三星成功必定对Android阵营产生巨大的冲击。

虽然Android的新主管皮查伊在接受《连线》杂志的采访时,再次强调了两者的关系密切,并以微软和英特尔来比喻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其一定也注意到了微软英特尔联盟的貌合神离。

亚马逊同样得益于Android,但其推出的Kindle Fire系列平板并没有采用谷歌的原生系统,而是对其修改并植入自己的应用商店和游戏生态系统,其带来的利润几乎全部归亚马逊所有,让谷歌望而兴叹,而亚马逊最近推出的广告系统,无疑给谷歌带来更大的压力。

不止Android,谷歌寄予希望的Chrome OS同样也面临着竞争,而这个对手就是谷歌曾经的金牌盟友Mozilla。旗下的火狐浏览器在撞上Chrome浏览器这个天花板后,迅速推出了自家的移动操作系统Firefox OS。虽然,Firefox OS目前还只是个小弟,但其一旦得势必定全力扩张自己的生态圈,这对还不算强大的Chrome OS来说是个严重的威胁。

分析了Android和Chrome OS如今的面临的挑战,那么二者今后将如何发展呢,这些问题将会在本届的谷歌I/O大会上得到一些解答,不过从皮恰伊与《连线》杂志的对话中,我们也可猜出一些端倪。

对于Android和Chrome OS这个两个同时存在的系统,皮恰伊表示,短期内二者共存的局面不会改变,但在这个多屏幕共存、智能显示、低成本计算、大量传感得到应用的世界,谷歌知道如何在多屏幕间无缝的整合在一起。由此来推测,连接二者的或许就是谷歌云服务。

而最近,谷歌发布了同时支持Chrome浏览器和Chrome OS的云端传讯服务,用户可通过Chrome成寻或者扩展服务寄送通知于更新,而这一服务早已支持Android平台。在二者的融合贯通中,谷歌云服务必定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谷歌Play的把控似乎也将成为谷歌的未来重点,并在Android和Chrome OS这个两个平台间产生一些化学反应。传言已久的谷歌Play Games或许将在本次大会中发布,利用账号系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以帮助谷歌更好的抢占移动游戏市场。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在本届I/O大会亦会推出流媒体音乐服务,支持歌曲点播,并在用户的PC和移动设备上播放,这不仅充实了谷歌Play的服务,也将为其带来不菲的收入。

当然,对Android和Chrome OS未来的,皮查伊也表明,Chrome和Android都下将是谷歌打造继续平等追求的产品,尽管追求的方向可能不尽相同,但谷歌将会平等对待这两款产品。

结语:

关注重点由硬件设备转向针对开发者以及系统更新方面的特色工具,凸显了谷歌对开发者的重视。在这样的一场盛会上,谷歌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深思。谷歌重视开发者的背后是对软件力量的认可。一方面,就目前而言,硬件发展的瓶颈已经显现,但软件的成长空间仍是不可限量;另一方面,就IT发展的潮流来看,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云计算,亦或是大数据,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软件的作用。而平台化乃至是生态化竞争的时代,集结尽可能多的开发者的力量无疑是势在必行。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谷歌I/O 皮查伊

责任编辑:褚福普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