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从纸媒到网媒 一个小记的粗浅感受
2014-01-22 16:37  牛华网  听雪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单位的主编要求写篇有人文特点的年度总结,还要写出特色……小记我自我反省,深度剖析内心,也只有挖一挖我从纸媒到网媒的心酸凄凉和偶尔的快乐。

2013年这一年,小记我算是经历了各种心理挣扎,最后果断挥手告别相处两年的“前任”—杂志,投入“现任”—网络媒体的怀抱。

这一转身,人生剧变就开始了!上班时间从自由安排到朝九晚六,前后编辑部人员平均年龄从30+降到25岁左右,吃饭的话题,也就从各家可爱有趣的孩子、近期淘的首饰等一些我常常犹豫到底要不要插嘴避免尴尬,最后在我还处于剧烈思想斗争中已经结束的话题,转变为调侃斗嘴,工作内容从一月2篇稿兼市场活动新媒体到一周3篇稿,在办公室的人从经常只有我和主管,到现在一到工作日就坐的满满的。

平媒和网媒的变化不只零星半点,就算小记我适应能力强,第一天到新公司上班时,也坐在位置发呆恍惚了一整天,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的穿越感啊……

2年前  兴奋进入杂志 全职小助理

2011年国庆节后,我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了当时在北京算是挺有名气的媒体集团,其旗下有十多家子刊和网站,有1000多名员工。在北京,只要是报刊亭,都能看到其子刊之一的海报。

我这个乡下丫头是第一次进京,看啥都觉得高端,何况是我曾经向往的杂志!所以,没有实习工资也觉得机会难得,庆幸能接触到做杂志的人。而且,单位的食堂干净整洁,菜色丰富,免费还管够管饱,尤其是圣诞节大餐。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没有比这更能让人心动的了。还有各种抽奖和节日礼物。

通常,杂志的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高,公关公司也乐意保持联系。前辈们采访的对象从互联网企业大佬雷军、周鸿祎、张亚勤等到业内知名人士,一般都比较容易联系上。而杂志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也很高,成稿的过程中,记者改稿是家常便饭,从一稿二稿三稿甚至七稿。直改到你看见自己稿子就想吐血,当然,成稿后,有成就感也是必须的。

相对网媒和日报,在杂志编辑部的员工,一般都不年轻,至少都有过3年以上的记者经验。我的“前任”也不例外,编辑部人员平均年龄30以上。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对于刚出道的小记照顾良多。而且她们都有作为记者与编辑的扎实功底,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所以呢,我加入后的角色便是助理。编辑要素材,我给找,市场缺人,我去救场,采访写稿有需要,我要顶上(当然一般不是特别重要的),到后来,新媒体,微博微信我也要管上·……与“前任”的两年,我是作为一个全职小助理而存在的。因为集团盈利有限,缺人啊!

慢慢地,我的前辈们也慢慢免不了要兼一些别的活儿,于是,有几位优秀的同事,受不了这么高强度没有业余生活的安排,有孩子的妈妈离开了,写演讲稿写台词更要写专业稿件的男同事也走了。

然后,我这个一直给“前任”打杂却没能转正的全能小助理,也挥泪离别了。一直为我抱不平的前辈们听说我要走,积极鼓励我找个好单位,获得正常待遇。我走后,有同事跟我惋惜道,“现在编辑部没剩几个人了,又走了好几个,你要是再挺一个月肯定能转正。”

3月前 仓促闯入网媒  全职记者

但我作为一个网媒记者的生涯已经开始了。这才是转折的开始,一系列的挫折和欢乐的开始。

曾经,我几乎很少主动联系采访对象,都是前辈们整理好框架,给我提供好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我直接电话约采就可以。(编辑部前辈的人脉积累甚广啊!) 如今我都要自己亲自找,怎么找?问所有可能认识采访对象的人,微博微信联系,联系公关公司……我终于也用上了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有的厚脸皮,也尝到了一天私信十位采访对象却无一人回应的辛酸……

曾经我应邀参加活动,现场跟同行交换名片,都会说知道我们杂志。现在,我都要跟别人重复介绍。而以前跟我联系的公司,我把新单位的介绍和联系方式发过去,很多都没有再继续联系我了。

曾经编辑部几乎除了每月3次的选题会,几乎都在家办公。当然,我这个小助理除外,除了采访和参加活动等日子,我都去单位,不过时间自由,我通常都是在家工作一个小时,避过人流高峰期,才慢悠悠地出发。现在,却是朝九晚六。

开始的一星期有种强烈的不适感。不过没有多久也就消失了,后遗症也在慢慢调理。而在这,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个网媒记者的小欢乐。

曾经,写稿一个月以后,才能在网上找到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而现在,当天就可以发稿。这就好比,你买了件新衣服,都穿了一个月,别人才跟你说“你买新衣服啦?” 早没刚穿时盼望别人发现的兴奋了。因为我的“前任”是月刊,一月一期。通常在发生互联网大事时,我们刚出了一期新刊。不报道的话,落后,要报道又周期太长,等下月刊出时,网络上早已经是连篇累牍的报道。这种困扰很难形容,试问看到网上相同选题的那些报道,文中和自己相似的观点,哪个记者能对一个选题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就算是经常更新选题也很难跟上网络的速度。

而网媒却不一样,当天的热点,当天就可以出稿在网络上传播,反应迅速,时效性强,这才貌似适合新闻的本质。而网媒进来的趋势也在重视原创和深度,腾讯和网易也纷纷加大在原创内容的投入。

除了工作,可能更适应的是生活。女生么,免不了聊天八卦。但是曾经,同事们聊孩子,我笑着,聊老公,我听着,聊玉器,我茫然,聊菩提,我大汗,甚至聊企业公司,我也只是听着,因为不了解啊。而在网媒,基本上都是同龄人,调侃斗嘴也挺有乐趣。

从没停止过自救的“前任”

昨天,听说,海尔抛弃杂志硬广了,海尔发邮件通知媒体,今后将停止在杂志投硬广。所以,曾经可以称为纸媒里高大上的杂志,日子更不好过了。

作为从传统纸媒走出来不久的人,我有所体会。那时,不时可以听到同事们的抱怨,“你没赶上好时候,前几年过节礼物发的可是现金。”

显然,纸媒被新媒体冲击已然不轻。当年集团的季度大会上,总编忧虑严肃地告诉全场的员工,不能放松警惕,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全力转型全媒体。但进展很缓慢。

他们也曾试图依托自身的时尚基因,与化妆品电商结合,连接客户和消费者。网站在成立之初,依靠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火热了一阵子。但不久后,就没有声息,终于艰难拖到2012年还是衰落,也就解散了这个部门。

后来,公司也试图加大投入,成立了新媒体中心。这个中心的负责人不时组织一些新媒体趋势以及简单技能的培训,比如如何做一款移动端的产品,微博微信如何吸引人,分享做一款App的心得等等,也不时邀请业界做得比较出色的运营精英等来给员工传授经验。

说实话,纸媒多年运营打造的平台有影响力又有权威,内容质量上把关很严,发行渠道广,工作人员思考问题深入,对潮流也敏感,经验丰富。他们也看到了潮流,真心想转型。而依托在传统媒体多年的资源优势,转型成功并非没有希望。

但是小记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可能也是一个大集团固有的毛病,能看到趋势,制定计划,但是各个部门各个子刊没有互通协作,执行能力不够。如果一件事要等待集团审批,时间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周甚至一个月。

我所处的是隶属集团的一本商业期刊,有着10多年的历史,也跟很多大公司取得了联系,有一批比较优秀的采编人员。但转型拥抱全媒体的步伐却始终留在原地,杂志上拥有优质的内容,却没能迅速有效地传播。网站还是维持着几年前的旧貌,微博微信始终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全职负责的人,杂志App更是一直处于研发中,才终于在2013年10月上线。

这期间,36氪、虎嗅网、钛媒体等同类网站异军突起,自媒体也开始变得很吃香。然后很多企业公司就开始调整广告投放比例,缩减了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支出。我觉得海尔抛弃杂志硬广只是公开了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有很多的公司都做了这样的选择。

我的“前任”广告收入大幅缩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2011年年底最后一个季度总结大会上,在集团的十几个子刊中,有一半左右维持盈利增长。而到了2013年最后一个季度总结大会上,所有的子刊中,几乎只有我处的商业期刊还维持着不高的盈利增长。而且这个盈利并不是依靠硬广收入增长获得的。

相应地,禁止招聘甚至裁员就没停过,在我的记忆中,有过两次,要求子刊裁员10%—20%。现在我的“前任”仍在努力追赶新趋势,我衷心祝福他们转型成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网媒的日子也并没有很舒服,而且我的“现任”还是在成长中的小媒体。据同事说,去年有年终奖,可今年没有了……为了以后的年终奖,我们也在加快步伐。最后笼统地结个尾,祝福我“前任”和“现任”的未来更美好!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网络媒体

责任编辑:任光飞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