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国际 > 正文

Google Wear:智能穿戴催化剂而非原子弹
2014-03-20 08:37  网易科技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昨日谷歌发布了针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Android Wear,新奇的演示视频让很多人看到了智能穿戴新的曙光。

搜索Google Wear关键词,标题不乏“颠覆”、“厮杀”、“大战”甚至“海啸”,似乎智能穿戴的一切问题都将随着这一套解决方案的发布迎刃而解。

不过重新翻阅去年以来唱衰智能穿戴设备的种种观点可以发现,Android Wear对智能穿戴设备特别是智能手表的硬伤并没有太大帮助,唯一解决的是给智能手表指明了方向。

软件难解手表“硬”伤

从目前国内的智能手表来看,款式、价格、产能、功耗、配置是最大的诟病。

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认为,目前的焦点问题在于功耗,解决了功耗其他问题只要肯投入都可以解决。

尽管目前主流的智能手表宣称待机时间可以长达48小时、一周甚至两周,不过从各大产品论坛以及微博的反馈看,在联网的情况下大部分产品的待机时间不到一天,甚至仅可支撑数小时。

除了费电,高功耗组件也带来发热问题,在电池问题解决之前,更低功耗高性能的组件决定了智能手表的进化路径。

不过拥有多年手表制造经验的深圳果冻科技CEO郭峰表示,工艺和制造环节本身也是一大阻碍,做手表比做手机难10倍,全球制造能力第一的富士康也没有获得iWatch的代工资格,制造难度可见一斑。

此前国内外的智能手表厂商已经从各自的理解对Android进行改装,以适应智能手表的需求,Android Wear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不管是功耗还是工艺,都无法从软件层面解决,顾晓斌认为,没有解决硬件问题,智能手表就不会爆发。

国内Google Glass应用开发商BeatApp的CEO何英琪表示,尽管软件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硬件问题,不过可以推动生态包括硬件的发展,未来肯定会更好的方案出现,国内厂家肯定会跟进,市场上的产品会相对统一,而不像现在这样破碎,这就已经非常有意义了。

谷歌指明方向:智能手表≠阉割版智能手机

谷歌放出的Android Wear视频中演示了几大功能,包括搜索、健身和通讯。

搜索功能基于语音交互进行,可以搜索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天气,或联网搜索比赛结果,通过声音识别歌曲等,Android Wear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信息进行搜索,并通过精准直观的方式反馈结果。

不管是搜索还是健身,或者通讯,Android Wear展示的功能呈现出两个特点:1、更轻的交互,更低的输入成本和更精准的反馈结果;2、充分利用各种传感器采集一切可以采集到的信息,一方面服务于搜索,降低信息输入成本,另一方面针对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

搜索+个性化数据的大方向与此前国内厂商对智能手表的理解并不契合,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是替代还是延伸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去年大红大紫的inWatch和Geak Watch都支持打电话、计算器、微博、微信等功能,相当于阉割版的智能手机。

而从谷歌给出的方案看,智能手表可以独立于手机而存在,通过低成本和高频次的互动消化一部分此前由智能手机承担的功能。

苹果 VS 谷歌:胜负不在早晚

郭峰透露,目前iWatch已经在深圳进入试制阶段,尽管谷歌首先发布了软件解决方案,不过对走封闭路线的苹果而言,早晚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谷歌的硬件能力一直不被看好,不过与智能手机一样,苹果与谷歌的斗争并不单纯止于硬件或软件,而是整个生态的竞争。

顾晓斌表示,两大巨头在智能手表上的竞争可能会重演在智能手机上的路径,谷歌通过软件渗透大量第三方硬件打开中低端市场,再往高端市场挺近,而苹果通过一款杀手级产品走高端路线,在产品和产业链成熟后逐步下沉,最终各自占据一席之地。

对苹果而言,优势在于品牌溢价,高品质的标准化产品加上苹果的品牌和服务可以支撑起iWatch的高价位,而参差不齐的谷歌系手表由于软硬件等成本牵制在一两千元的中等价位徘徊,对消费者而言仍然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不过郭峰认为,手机更像工具,而穿戴设备更像服饰,相比起手机,用户对智能手表的款式和外形更为在意,尽管苹果可以做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不过单一款式或难以满足用户多变的外观需求。而这一点上谷歌系手表将占据绝对优势。

目前iWatch仍然不见踪影,还很难断定谷歌和苹果在穿戴设备上的胜负,同时一套软件层面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解决硬件问题,智能手表的爆发仍然需要硬件层面的突破,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谷歌指明方向后,将有新一批创业者加入到这一浪潮中,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Google 智能手表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匿名发表 

快速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牛华网保持中立。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证编号 B2-20090274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